方劑組成解釋
「小黃耆酒」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酒性溫熱,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力更好地發揮。因此,黃耆酒能有效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適合氣虛乏力、表虛自汗、易感冒等症狀。
- 調和藥性: 黃耆藥性較平和,與酒性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發揮藥效,避免單獨使用黃耆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
小黃耆酒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補氣: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補氣、回陽救逆的功效,能有效改善黃芪補氣不足,對於陽虛氣虛、體寒畏冷者更能發揮協同作用。
- 溫經止痛: 附子能溫通經絡,對於因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如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能起到溫經止痛的輔助作用。
因此,在小黃耆酒方中加入附子,能夠更好地發揮溫陽補氣、溫經止痛的效果,提升整體療效。
小黃耆酒中添加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 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能與黃耆、酒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溫陽補氣之效,適合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 活血通絡: 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並具有麻醉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和麻木等症狀,配合黃耆補氣活血,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問題。
小黃耆酒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協調藥性: 黃耆性溫燥,久服易傷津液,而防風性微溫,具發散風寒之效。兩者合用,可互相協調,既能補益氣血,又能避免燥邪傷津,使藥效更加平和。
- 增強療效: 防風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與黃耆合用,可加強補氣固表之效,尤其適用於風寒濕痺、體虛乏力、汗出惡風等症。
小黃耆酒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利用其 活血通絡,利水消腫 的功效,輔助黃芪補氣升陽的效果。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 通經活絡,引血下行 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促進血液循環。而黃芪則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的功效。
將川牛膝與黃芪搭配,可 相輔相成,增強補氣活血的效果,尤其適用於氣虛血瘀,導致肢體麻木、水腫等症狀的患者。
小黃耆酒方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功效。小黃耆酒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諸症,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配合黃芪益氣固表,達到溫陽補氣的功效。
- 通竅止痛: 細辛可通鼻竅,對於寒邪阻滯引起的鼻塞、頭昏腦脹等症,具有很好的療效。小黃耆酒中加入細辛,可增強通竅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小黃耆酒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痺止痛之效。黃芪補氣,但性偏溫和,與桂枝合用,可加強溫陽散寒之力,更能有效改善因寒邪入侵引起的各種症狀。
- 扶正祛邪:桂枝不僅能溫經散寒,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與黃芪相輔相成,既能扶助正氣,又能驅散外邪,提升機體抗病能力,適用於虛寒體質或正氣不足者。
小黃耆酒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痺痛: 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痺痛、通經絡的功效。與黃耆、當歸等藥材相配,可加強補益氣血、祛風除濕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濕痺痛,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協調藥性: 獨活性偏溫,可緩解黃耆、當歸等藥材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寒涼之性過度影響體質。同時,獨活也能促進氣血運行,使補益效果更佳。
小黃耆酒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黃耆補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與黃耆同用,可增強補氣之效,且白朮的燥濕作用可防止黃耆滋膩,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脾虛痰濕。
- 扶正祛邪,協同治病: 小黃耆酒主要用於補氣扶正,治療氣虛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白朮健脾益氣,能提高機體正氣,並有助於脾胃運化,從而更有效地抵禦外邪,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小黃耆酒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活血: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黃芪性溫,補氣升陽,但也有可能導致氣機鬱滯。加入川芎可幫助黃芪行氣活血,避免補氣過於霸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
- 改善頭部循環:小黃耆酒常用於頭部疾病的調治,如頭痛、眩暈等。川芎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與黃芪共同作用,達到緩解頭部不適的效果。
小黃耆酒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小黃耆性溫,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不至於過於燥熱。同時,甘草能增強黃耆的補氣健脾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 緩解藥物副作用: 黃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容易引起上火、口乾等。甘草性涼,能緩解黃耆的燥熱之性,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小黃耆酒中扮演着重要的輔助角色,既能提升藥效,又能降低副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小黃耆酒方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秦艽性苦寒,善於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小黃耆酒本身具有補氣活血、強筋健骨的功效,二者相輔相成,加強了治療風濕痹痛的效果。
- 疏通經絡:秦艽入肝經、膽經,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風濕痹痛引起的經絡不通,氣血瘀滯等問題。小黃耆酒中黃耆能補氣固表,與秦艽相配合,可使氣血通暢,促進病邪的排出。
小黃耆酒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中包含黃耆、烏頭等多種草本成分。其中,烏頭的使用引人關注,因其含有烏頭鹼,此物質雖有毒性,但經適當炮製與配伍後,可發揮其獨特療效。在中醫理論中,烏頭善於溫經散寒,逐濕止痛,對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有顯著效果。然而,由於烏頭之毒性,其應用必須謹慎,常需與其他藥材如甘草、黃耆相配,以減緩其毒副作用,確保安全。在小黃耆酒中,烏頭與黃耆相互協調,黃耆補氣固表,增強體質,使烏頭的祛風除濕功效得以充分發揮,同時降低潛在風險。這種配伍,體現了中醫方劑學中“君臣佐使”的原則,以及對藥物性味歸經的精細考量,旨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小黃耆酒方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的功效,配合黃耆等補氣藥材,達到「通補兼施」的治療效果。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清心除煩的功效。在小黃耆酒方中,大黃的主要作用是瀉下積滯,排除體內毒素,改善腸胃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配合黃耆補氣升陽,達到「瀉火通便,補氣固表」的效果。
此外,大黃的寒性可中和黃耆等藥材的溫燥之性,避免補氣過度,導致上火。因此,大黃的加入不僅僅是瀉下通便,更具有「調節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
小黃耆酒中加入葛根,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解肌發汗,清熱解表:葛根具有解表散寒、透疹止痛的功效,可與黃耆等藥材相輔相成,幫助緩解風邪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
- 解肌降熱,通絡止痛:葛根對於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可配合黃耆等補氣藥材,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小黃耆酒中加入乾薑,是為了增強藥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黃芪性微溫,與乾薑搭配,可溫補脾胃,改善體寒、手腳冰冷等症狀,提升整體的補氣效果。
- 助藥力: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黃芪藥效的吸收與發揮。同時,乾薑可溫化寒濕,有助於黃芪補氣固表,提升抗寒能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黃耆酒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固精: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作用,可與黃耆、白朮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補益脾腎,固本培元。
- 溫陽固澀:山茱萸的溫陽作用有助於溫暖脾腎,改善因脾腎虛寒導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等症狀。同時,其固澀作用可收斂固精,防止精氣外泄。
小黃耆酒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與黃芪、黨參等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改善氣血不足,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達到補益氣血的作用。
- 協調藥性,增強藥效: 黃芪、黨參偏於補氣,而當歸則偏於補血,兩者相輔相成,可使補氣補血效果更佳,並能有效降低藥材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黃耆酒」,主要成分是黃耆、附子、花椒、防風、川牛膝、細辛、桂枝、獨活、白朮、川芎、甘草、秦艽、烏頭、大黃、葛根、乾薑、山茱萸、當歸,主治功效是風邪虛,四肢偏枯,兩腳虛弱,手不能上頭,或小腹疼痛,脅下攣急,心下有伏水,脅下有積飲,夜裡喜歡做夢,悲傷憂愁不快樂,恍惚健忘等。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兩,附子3兩,蜀椒3兩,防風3兩,牛膝3兩,細辛3兩,桂心3兩,獨活3兩,白朮3兩,芎窮3兩,甘草3兩,秦艽2兩,烏頭2兩(《集驗》用薯蕷3兩),大黃2兩,葛根2兩,乾薑2兩,山茱萸2兩,當歸2兩半。
大虛,加蓯蓉2兩;下痢,加女萎3兩;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各2兩;心下多水者,加茯苓、人參各2兩,薯蕷3兩。
耐寒冷,補虛。
少壯人無所熬煉,虛老人微熬之,以絹袋中盛,清酒2鬥漬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
可先食服1合,不知,可至4-5合,日3次。酒盡,可更以酒2鬥重漬滓。服之不爾,可曬滓搗下,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此藥攻痹甚佳,亦不令人吐悶,小熱宜冷飲食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黃耆酒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服用小黃耆酒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黃耆酒,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黃耆3兩,附子3兩,蜀椒3兩,防風3兩,牛膝3兩,細辛3兩,桂心3兩,獨活3兩,白朮3兩,川芎3兩,甘草3兩,秦艽2兩,烏頭2兩(《集驗》用薯蕷3兩),大黃2兩,葛根2兩,乾薑2兩,山茱萸2兩,當歸2兩半。 主治:耐寒冷,補虛。主治:風虛痰癖,四肢偏枯,兩腳弱,手不能上頭,或小腹縮痛,脅下攣急,心下有伏水,脅下有積飲,夜喜夢,悲愁不樂,恍惚善忘。此由風虛,五臟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聾卒起,眼眩頭重,或舉體流腫疼痹,飲食惡冷,澀澀惡寒,胸中痰滿,心下寒疝。及婦人産後餘疾,風虛積冷不除者。大風虛冷,痰癖偏枯,腳腫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