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風散中包含防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能散風寒、止痛止癢,對於風寒襲表、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防風還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狀。
因此,清風散方劑中加入防風,可以有效地發揮其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等功效,達到治療風寒表證、風濕痺痛等疾病的目的。
清風散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外感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 止癢消腫: 荊芥兼具解毒止癢的功效,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瘡瘍等症狀,亦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清風散方劑中加入荊芥,可有效發揮其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風熱感冒及相關皮膚病症的目的。
清風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散寒: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善於祛散風寒,尤擅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與清風散的疏風散寒功效相符。
- 通絡止痛: 羌活具有通經活絡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昏、鼻塞等症狀,羌活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清風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疏風散寒、祛濕止痛的功效。清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獨活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2. 配伍增效:獨活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清風散中常配伍羌活、防風等藥物,共同發揮疏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清風散方劑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清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連翹可清熱解毒,消散風熱,緩解咽喉腫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寒之效。
- 疏散風熱:連翹善於疏散風熱,並能宣通肺氣,有利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清風散中加入連翹,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之功效。
清風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筋骨疼痛,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 補血養血,潤燥生津:當歸亦有補血養血之功,可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症狀。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當歸可起到補益氣血,溫通經絡的作用。
因此,清風散中加入當歸,可發揮其活血通絡、補血養血的功效,進一步增強方劑整體的療效,達到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治療目的。
清風散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效。清風散主治風熱頭痛,而赤芍可以清熱涼血,緩解頭部充血、疼痛,達到止痛效果。
- 活血化瘀: 赤芍亦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風熱頭痛常伴隨頭部氣血瘀滯,赤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進一步緩解頭痛症狀。
因此,清風散中加入赤芍,能發揮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風熱頭痛的目的。
清風散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清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擾,引起的頭痛、眩暈、鼻塞、流涕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風熱對頭部的侵襲,起到清熱涼血的作用。
- 滋陰潤燥:生地黃還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改善因風熱上擾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清風散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緩解風熱對人體的傷害,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生地黃在清風散方劑中起著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是治療風熱上擾的重要藥材。
清風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濁: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化濁之功效。清風散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濕阻經絡等病症,而蒼朮能有效祛除體內濕氣,使經絡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 升發脾陽:蒼朮還具有升發脾陽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濕代謝,有助於祛除體內濕邪。對於脾陽不足,濕氣困阻所致的風濕痺痛,蒼朮的加入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提升療效。
清風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清風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陳皮能疏通氣機,健脾燥濕,有助於驅散風寒濕邪,改善症狀。
- 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之功,對於因脾胃氣逆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有一定療效。清風散中加入陳皮,可輔助緩解因風寒濕邪導致的脾胃氣逆所致的嘔惡不適。
清風散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清風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半夏能有效祛除濕邪,並化解痰濁,使風寒之邪得以宣散。
- 和胃降逆: 半夏還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能緩解濕邪引起的胃氣上逆,進一步改善頭風、頭痛等症狀。對於因濕阻脾胃,導致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的患者,半夏亦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清風散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清風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蒸、頭昏腦脹、心煩失眠等症,茯苓能健脾利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消除,從而緩解頭昏腦脹等症狀。
- 寧心安神: 茯苓兼具寧心安神之效,可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配合清風散中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清風散中加入烏藥,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頭痛、頭昏、胸悶、腹痛等症狀,烏藥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 溫腎散寒:烏藥亦具溫腎散寒之效,對於因腎虛陽虛導致的腰膝酸軟、肢體冰冷等症狀,烏藥能起到溫補腎陽、驅寒止痛的作用。
清風散中加入烏藥,配合其他藥物,可以起到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多重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清風散方劑中含有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 消積化滯: 檳榔性溫,味辛,入胃、大腸經,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濕熱、氣滯食積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檳榔可助消化、促進胃腸蠕動,起到消積化滯的作用。
- 驅風止痛: 檳榔亦可驅風止痛,對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所致的疼痛,檳榔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因此,清風散中加入檳榔,旨在通過其消積化滯、驅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清風散方中包含木瓜,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瓜性平味甘,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清風散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脇疼痛、脘腹脹滿、月經不調等症狀,而木瓜的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健脾消食,促進消化: 木瓜亦有健脾消食、助消化之效。清風散方中可能加入木瓜,輔助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進一步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脹滿等症狀。
清風散方劑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原因有二:
一、 通經活絡,祛風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效。清風散主治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的頭痛、肢體麻木、腰膝痠痛等症,川牛膝可有效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二、 引藥下行,促進藥效: 川牛膝性善下行,可引藥下達病所,增強藥效。清風散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主要作用於上半身,而川牛膝可引藥下行,使其更好地作用於腰膝部位,達到治療目的。
清風散方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個作用: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清風散主治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凝滯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木香可疏風散寒,行氣止痛,使氣血流通,解除經絡阻滯,緩解疼痛。
- 理氣和胃: 木香亦可理氣和胃,消食化積。風寒濕邪阻滯經絡,亦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木香理氣和胃,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使藥物更易吸收,提高療效。
清風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善於清心火、瀉肝火,並能燥濕止癢。清風散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黃連在方中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清風散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上炎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滋陰潤燥: 玄參還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能改善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在清風散中,玄參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搭配,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效果,達到治療咽喉腫痛等症的功效。
清風散方劑中含有牛蒡子,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
牛蒡子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透疹之效。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發熱、咽痛、鼻塞等症狀,以及風熱毒邪鬱結肌膚所致的疹出不暢、瘡瘍腫毒等症狀,牛蒡子均有較好的療效。
清風散中加入牛蒡子,旨在疏散風熱,清解毒邪,促進疹出,達到治療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疾病的效果。
清風散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利濕消腫:萆薢味甘淡,性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 祛風止痛:萆薢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可以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症狀。清風散中常加入萆薢,配合其他祛風藥物,以達到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效果。
清風散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之功效。清風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金銀花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反應。
- 疏散風熱: 清風散以疏散風熱為主,金銀花能散發表邪,利咽止痛,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宣肺散熱、清熱解毒的功效,進一步達到治療風熱感冒的效果。
清風散中加入升麻,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疏散風熱: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善於疏散表邪,清熱解毒。清風散主治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升麻可有效清解風熱,改善上述症狀。
- 升陽解表: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之效,能使陽氣上浮,抵禦外邪。風熱感冒常伴隨氣機阻滯,升麻可助陽氣升發,驅散邪氣,使表邪得以宣洩。
總之,升麻在清風散中起到疏散風熱、升陽解表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感冒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清風散方劑中包含白蒺藜,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風止癢:白蒺藜性平味甘,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消腫之功效。清風散為治療風熱濕邪所致的皮膚病方劑,白蒺藜可有效疏散風熱,緩解皮膚瘙癢,達到止癢目的。
二、 活血化瘀:白蒺藜同時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加速皮膚病症的恢復。對於風熱濕邪引起的皮膚炎症,白蒺藜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組織修復。
清風散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和祛風止癢的功效。
防己味苦寒,入肝、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祛風止癢的功效。清風散用於治療風熱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而防己可以清熱解毒,去除風熱濕邪,並有效止癢,緩解皮膚瘙癢症狀。同時,防己也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退皮膚炎症,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清風散:中醫中藥風熱氣滯,阻於肌肉方劑
中藥方劑組成: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 木瓜: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
- 川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玄參: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 牛蒡子: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
- 萆薢: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
- 金銀花: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白蒺藜:散風熱,祛風除濕,止痛,止血,化痰。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
主治功效:
風熱氣滯,阻於肌肉,使肌肉麻木。身體各部分出現結核,民間俗稱鳳疙瘩。
總結:
中藥方劑「清風散」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活血化瘀、祛風除濕、利水消腫、補益氣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風濕痹痛、肌肉痠痛、關節炎、皮膚瘙癢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石碌1錢,朱砂3字,牙消3字,雄黃3字,龍腦1錢,瓜蒂2錢,滑石半錢,赤小豆半錢,皂角1挺(去皮,炙黃,取末)。
上為極細末。
每服半錢,新汲水調下。如口噤不省人事,滴水鼻中。
方中滑石用量原缺,皂角作一字,據《普濟方》補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風散具有疏風清熱、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風熱氣滯、身體麻木、遍身結核、鳳疙瘩等症狀。
但是,清風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另外,清風散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副作用,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該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風散,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川芎、羌活、柴胡、薄荷、紅花、歸尾、桔梗、枳殼、陳皮、甘草。 主治:祛風散熱活血。主治:小兒病眼,因感風熱而攻上焦,或赤紅浮腫。
清風散, 出處:《宣明論》卷三。 組成:石碌1錢,朱砂3字,牙消3字,雄黃3字,龍腦1錢,瓜蒂2錢,滑石半錢,赤小豆半錢,皂角1挺(去皮,炙黃,取末)。 主治:頭目昏眩,咽膈不利,痰誕壅塞。
清風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七。 組成:防風5分,荊芥3分,羌活5分,獨活5分,連翹5分,當歸5分,赤芍藥1錢,生地黃5分,蒼朮1錢,陳皮1錢,半夏(制)1錢,白茯苓1錢,烏藥7分,檳榔5分,木瓜6分,牛膝7分,木香3分,黃連5分,玄參7分,鼠粘子(炒)5分,萆薢2錢,金銀花6分,升麻1錢,白蒺藜(炒)8分,防己5分。 主治:風熱氣滯,身體麻木,遍身結核,俗謂鳳疙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