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翹防風湯

LIAN QIAO FA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心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胃經 8%
腎經 6%
膽經 6%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連翹防風湯中包含連翹,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解毒、散風止痛 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連翹還具有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 的作用,與防風配伍,可以更好地達到 疏風散寒、清熱解毒 的目的,對於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咳化痰: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之效。連翹性味苦寒,清熱解毒,二者相配,可有效祛除外感風寒,並化解痰濁,緩解咳嗽、鼻塞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防風性溫,可緩解連翹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同時,防風也能引導連翹藥力直達肺部,更有效地發揮止咳化痰作用。

因此,連翹防風湯中加入防風,既能增強療效,又能兼顧安全性,是合理配伍的體現。

連翹防風湯為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良方,其中黃連作為君藥,其性味苦寒,歸心、脾、胃、肝、膽經,善於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尤對心胃之火旺有顯著療效。本方中應用黃連,旨在針對因外感風熱或內熱壅盛所導致的頭痛、目赤、口瘡等症狀,以其強烈的清熱瀉火之力,迅速消除病灶。此外,黃連與連翹、防風等藥相配,既增強了清熱解毒的效果,又能調和諸藥,使整個方劑作用更加協調,達到清熱而不傷正、解表而不留邪的目的,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陳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連翹防風湯以疏風清熱為主,但若患者脾胃虛弱,則藥物難以有效發揮,陳皮可助其健脾和胃,使藥力更易於吸收,提高療效。

二、調和藥性:連翹性寒,防風性微溫,兩者搭配可清熱解表,但若僅用此二藥,恐有寒涼傷脾之弊。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使藥物更為安全有效。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白芍,是為了緩解藥性並協調藥效。

  1. 緩解藥性: 連翹、防風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但能養血柔肝,可緩解連翹、防風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2. 協調藥效: 白芍入肝經,養血和營,可協調連翹清熱解毒、防風祛風散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平衡,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緩解風寒邪氣入侵所致的疼痛和麻木。 連翹防風湯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當歸具有補血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風寒邪氣入侵所引起的疼痛和麻木。
  2. 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 連翹防風湯中以連翹、防風等寒涼藥物為主,容易寒涼傷陽。當歸性溫,加入其中可以中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避免傷及脾胃。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獨活性溫,善於祛除風邪寒邪,並能通經絡、止疼痛。連翹防風湯以疏風散寒為主,而獨活的加入可加強其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2. 配伍增效: 連翹清熱解毒,防風解表散風,獨活則偏於祛風通絡止痛。三者相互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獨活的加入,既可加強疏風散寒的效果,又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連翹防風湯為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經典方劑。方中白蒺藜,性辛溫,歸肝、肺經,具疏散風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之效。白蒺藜內含豐富的生物鹼與黃酮類物質,可增強免疫功能,對抗外感風熱,尤其適用於治療頭痛目赤、皮膚瘙癢等症狀。在連翹防風湯中,白蒺藜配合連翹、防風等藥物,共奏清熱解毒、疏風止癢之功,尤適合風熱感冒初起,兼見頭痛、咽喉疼痛、皮膚疹癢等患者。此方通過多種藥材協同作用,達至表裡雙解,使風熱之邪得以外散,熱毒得以內清,從而促進病體康復。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基於其疏散風熱解表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荊芥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疏散風熱、止咳平喘等功效。在連翹防風湯中,它與連翹、防風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疏散風熱、宣肺解表的作用,有效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荊芥還能通鼻竅,有助於緩解鼻塞不通的症狀。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利水滲濕: 連翹防風湯以疏風清熱為主,但風熱之邪常伴濕邪,導致水濕停滯。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協助連翹、防風等藥物將體內濕熱排出,達到更佳的療效。
  2. 健脾和胃: 連翹防風湯使用於風熱感冒、外感風熱等症,常伴隨脾胃功能失調。茯苓健脾和胃,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藥物吸收和病邪的消除,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連翹防風湯為清熱解毒之方,其組成精妙,黃芩於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膽、大腸經,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其善於清上焦之熱,對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效果顯著。此方中,黃芩與連翹相輔相成,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兩者合用,增強了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針對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等症,療效更佳。黃芩還可調節免疫,抗炎止痛,使連翹防風湯在治療風熱表證時,既能迅速控制炎症,又能促進身體康復,彰顯了中醫藥方配伍之精妙。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連翹性寒,防風性微溫,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能調和連翹和防風的寒溫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溫而影響藥效。
  2. 緩解藥性:甘草味甘,入脾胃經,具有緩解藥性、減輕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可以減輕連翹和防風可能造成的胃腸道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連翹防風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牛蒡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連翹、防風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強清熱解毒、消散風熱之邪的效果,適用於風熱犯肺、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
  2.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牛蒡子善於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對於風熱瘡疹、皮膚瘙癢等症有一定的療效。與連翹、防風等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疏散風熱,促進疹子透發,減輕瘙癢症狀。

主治功效


中醫方劑「 連翹防風湯 」介紹:

  • 方劑來源:連翹防風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治療小兒肝脾有風熱之毒,頭面生瘡的常用方劑。

方劑組成及功效:

  1. 連翹:

    • 性味苦、微寒,歸肺、心、肝經。
    • 功效:清熱解毒、瀉火、消腫。
    • 主治: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入營血、熱入心包、高熱神昏、熱淋澀痛、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瘰癧、痰核、甲狀腺腫大、膿瘡、乳癰、水腫、尿少、浮腫、嘔吐、反胃等。
  2. 防風:

    • 性味辛、微苦,歸肺、脾、膀胱經。
    • 功效:祛風散寒、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主治: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感冒、流行性感冒、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肌肉痙攣、抽搐、瘀血經閉、痛經、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3. 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肺、大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苦燥降火、抑菌消炎。
    • 主治: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
  4. 陳皮:

    • 性味苦、辛,歸脾、肺經。
    • 功效: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主治: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
  5. 白芍:

    • 性味苦、酸,歸肝、脾經。
    • 功效: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主治: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
  6. 當歸:

    • 性味甘、辛,歸心、肝、脾經。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主治: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瘀血經閉、產後瘀血、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
  7. 獨活:

    • 性味辛、溫,歸肝、腎經。
    • 功效: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腰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產後瘀血等。
  8. 白蒺藜:

    • 性味辛、苦,歸肺、肝經。
    • 功效:疏風散熱、清肝明目、祛風解毒。
    • 主治:風熱感冒、頭暈目眩、眼目昏花、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
  9. 荊芥:

    • 性味辛、溫,歸肺、肝經。
    • 功效: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主治: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
  10. 茯苓:

    • 性味甘、淡,歸脾、胃、心經。
    • 功效: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主治: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孕婦水腫、先兆流產、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
  11. 黃芩:

    • 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
    • 主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12.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
    • 主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
  13. 牛蒡子:

    • 性味辛、苦、涼,歸肺、胃經。
    • 功效: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
    • 主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熱毒瘡瘍、感冒、水腫、腎疾、喉嚨疼痛、口乾舌燥、咳嗽、麻疹、風疹等病症。

總結:

中醫方劑「連翹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肝脾有風熱之毒,頭面生瘡。方中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風散熱之功。

傳統服藥法


連翹(去心)5分,當歸5分,赤芍5分,防風5分,木通5分,滑石(水飛)5分,牛蒡子(炒5分,研)5分,蟬蛻(去足翅)5分,瞿麥5分,石膏(煅)5分,荊齊5分,生甘草5分,柴胡5分,黃芩5分,紫草5分,車前子5分。清水2盞,加燈心20根,煎至8分,子與乳母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肝脾風熱時毒,頭面生瘡。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連翹防風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六五引《瘡疹方》。 組成:連翹、防風、柴胡、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瘡疹,少陽出不快,脈弦者。

連翹防風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二。 組成:連翹(研碎)、防風、黃連、陳皮、芍藥、當歸、獨活、白蒺藜(炒、去刺)、荊芥、茯苓、黃芩、甘草、牛蒡子(炒、研)各等分。 主治:小兒肝脾風熱時毒,頭面生瘡。

連翹防風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八。 組成:連翹3分,防風3分,瞿麥3分,荊芥穗3分,木通3分,車前子3分,當歸3分,柴胡3分,赤芍藥3分,白滑石3分,蟬蛻3分,黃芩3分,紫草茸3分,甘草(炙)1分。 主治:小兒痘疹,少陽病,乍寒乍熱,出不快。

連翹防風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三。 組成:連翹(去心)5分,當歸5分,赤芍5分,防風5分,木通5分,滑石(水飛)5分,牛蒡子(炒5分,研)5分,蟬蛻(去足翅)5分,瞿麥5分,石膏(煅)5分,荊芥5分,生甘草5分,柴胡5分,黃芩5分,紫草5分,車前子5分。 主治:小兒痘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