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流氣飲

QING GAN LIU Q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6%
胃經 12%
脾經 12%
心經 11%
膽經 6%
膀胱經 6%
腎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3%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宣肺利氣: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鬱散結的功效。清肝流氣飲常用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心煩失眠等症。桔梗可宣通肺氣,使氣機舒暢,從而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二、利咽排膿: 桔梗亦可利咽排膿,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痰液粘稠等症。清肝流氣飲若兼有咽喉不適,則桔梗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清肝流氣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臟腑的作用。此方中,其他藥物可能偏寒涼或辛燥,甘草可中和藥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平和。

二、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並具有瀉火解毒之效。此方主治肝氣鬱結、氣機不暢之症,甘草能補益脾氣,使氣機運行更順暢,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清肝解鬱,通暢氣機。

清肝流氣飲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功效。清肝流氣飲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為主,但若患者同時伴有風熱外襲,則可藉由防風之力,驅散風邪,減輕咳嗽、鼻塞等症狀,提高療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清肝流氣飲中多用苦寒之藥,容易損傷脾胃陽氣。防風辛溫之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也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藥物的療效。

因此,清肝流氣飲中加入防風,不僅有助於治療風熱外襲,更能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肝、肺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噯氣、呃逆等症狀,前胡可以起到緩解作用。
  2. 清熱化痰,宣肺止咳: 前胡亦具清熱化痰之功,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療效。清肝流氣飲主要針對肝鬱氣滯、痰熱壅肺等症,前胡可同時兼顧肝肺兩經,疏肝理氣,清熱化痰,故方中加入此藥。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羌活,是基於其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善於疏散風寒,止痛解表。而清肝流氣飲主要針對肝經鬱熱,氣機不暢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

加入羌活一方面可以疏散風寒,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狀,另一方面可以幫助肝經氣血運行通暢,減輕肝經鬱熱,起到疏風散寒、清熱解毒的作用,從而達到緩解病症的目的。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清肝流氣飲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獨活可以疏散肝經風寒,通暢氣血運行,緩解胸脅脹痛,改善頭暈目眩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清肝流氣飲中通常還包含柴胡、川芎、白芍等藥材,這些藥材也具有疏肝解鬱、活血化瘀、養血柔肝的功效。獨活與這些藥材相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疾病。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方中若肝經有熱,或因熱毒瘀阻而致氣機不暢,赤芍可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疏肝解鬱,從而使氣機通暢,緩解症狀。
  2. 配伍相宜:清肝流氣飲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爲主要功效,而赤芍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柴胡、白芍、丹皮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功效,使藥效更佳。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它能清泄肝膽鬱熱,並可解毒散結,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心煩失眠等症狀。
  2. 疏散風熱:連翹亦能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連翹在清肝流氣飲中,不僅能清熱解毒,也能疏散風熱,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療效。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止痛的功效。當肝經有熱,或風熱上擾頭目,出現頭痛、頭昏、目赤等症狀時,薄荷能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使頭目清涼,緩解不適。同時,薄荷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炎止痛,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清肝流氣飲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利咽止痛、涼血止血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肝經,善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對於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荊芥還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腫的作用,能夠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清肝流氣飲中加入荊芥,可以起到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活血化瘀、止血消腫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肝氣鬱結、氣血不通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清肝流氣飲」中包含石膏,乃因其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善於清泄肺胃之熱,並能引熱下行,故能有效治療肝火上炎,導致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口苦等症狀。

此外,石膏還能解毒消腫,對於因肝火鬱結而引起的肝鬱氣滯、胸悶氣短、脅肋脹痛等症狀,亦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消脹的功效。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可導致胸悶、腹脹等症狀。枳殼可以疏通肝氣,使氣機得以運行,緩解肝鬱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當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時,枳殼可以降逆止嘔,使胃氣下降,緩解嘔吐症狀。

因此,清肝流氣飲中加入枳殼,可以達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效果,有助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燥濕止癢: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肝經熱盛、濕熱蘊結引起的各種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抑菌消炎,促進癒合:黃連具有較強的抑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同時也能促進創傷癒合。對於因濕熱或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症,黃連能起到消炎殺菌、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肝流氣、改善皮膚狀況的效果。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通調水道: 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肝氣鬱滯,易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加重病情。茯苓能健脾利濕,通調水道,使水濕得以代謝,有助於肝氣流通。
  2. 寧心安神,和解肝脾: 茯苓入心經,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肝氣鬱滯,易導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茯苓能寧心安神,與清肝藥材相配伍,可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精神症狀,促進肝脾和解。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方中加入當歸,有助於補益肝血,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二、 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肝氣鬱結常伴隨血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氣血循環,疏通經絡,使肝氣得以暢達,從而達到清肝解鬱、疏肝理氣之目的。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清肝流氣飲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可以幫助舒緩肝氣,促進氣血流通,改善這些症狀。
  2. 降逆止嘔: 青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肝氣上逆所致的嘔吐,青皮可以幫助降逆止嘔,減輕患者的痛苦。

因此,清肝流氣飲中加入青皮,可以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清肝流氣飲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降氣止嘔的功效。對於肝經熱盛所致的口苦咽乾、目赤腫痛、煩躁易怒等症狀,黃芩能清熱瀉火,改善肝火上炎的狀況。同時,黃芩亦能燥濕止瀉,針對肝經濕熱所致的腹瀉、嘔吐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因此,黃芩在清肝流氣飲中,起著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作用,以達到治療肝熱氣滯、肝濕熱證的效果。

主治功效



清肝流氣飲成分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
  •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疾病介紹

火腰帶毒是帶狀皰疹的舊稱,是中醫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症狀:腰部、肋間、四肢等處出現成簇的水皰,伴有疼痛、瘙癢、灼熱等不適感。

病因: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VZV是一種神經性病毒,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中,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可再次被激活,沿神經纖維移動至皮膚,引起帶狀皰疹。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火腰帶毒是由風熱毒邪侵襲人體,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為主。

清肝流氣飲是治療火腰帶毒常用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通絡止癢的作用。

  1.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
  2.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
  3.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
  4.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
  5.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
  6.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
  7.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8.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
  9.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
  10.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
  11.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
  12.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13.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14.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
  15.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16.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
  17.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注意事項

  1. 忌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2. 忌菸酒
  3.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4.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
  5.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
  6. 遵醫囑服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

結論

清肝流氣飲是治療火腰帶毒的有效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通絡止癢的作用。在臨牀中,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枳殼、桔梗、黃耆、前胡、羌活、甘草、石膏、防風、川芎、芍藥、荊芥、白芷、生地、薄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肝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枳殼、桔梗、黃耆、前胡、羌活、甘草、石膏、防風、川芎、芍藥、荊芥、白芷、生地、薄荷。 主治:痄腮。

清肝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枳殼、桔梗、黃芩、前胡、羌活、青皮、小柴胡、薄荷、生地、烏藥、甘草、防風、川芎、白芷、石膏、赤芍。 主治:耳風毒。

清肝流氣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桔梗、甘草、防風、前胡、羌活、獨活、赤芍、連翹、薄荷、荊芥、石膏、枳殼、黃連、白茯、歸須、青皮、黃芩。 主治:火腰帶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