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邪(邪氣)」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邪,指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和疫厲之氣等從外侵入的致病因素,故又稱「外邪」。與人體正氣相對來說,泛指多種致病因素及病理的損害。

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侵襲人體,必然會損傷人體的正氣,正氣虛弱,則邪氣乘虛而入,導致疾病發生

邪氣的性質有寒、熱、暑、濕、燥、火六種,每一種邪氣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致病特點。

風邪為六淫之首,其性善行而數變,易於侵犯人體的肌表,引起感冒頭痛發熱咳嗽、流鼻涕等症狀。

寒邪其性凝滯,易於侵犯人體的陽氣,引起畏寒、發熱、頭痛、四肢酸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暑邪其性炎熱,易於侵犯人體的陽氣,引起發熱、口渴心煩、汗出、尿黃等症狀。

濕邪其性黏膩,易於侵犯人體的脾胃,引起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燥邪其性乾燥,易於侵犯人體的肺,引起乾咳、咽干、鼻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火邪其性炎熱,易於侵犯人體的心、肝、脾、肺、腎等臟腑,引起心煩、口渴、尿黃、便秘舌紅、苔黃等症狀。

邪氣的盛衰與人體正氣的盛衰密切相關。當人體正氣充足時,邪氣不易侵犯人體;當人體正氣不足時,邪氣則乘虛而入,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強體質,提高正氣,以抵禦邪氣的侵襲。

邪氣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原則。扶正即扶助人體正氣,祛邪即祛除邪氣。扶正的方法包括飲食調養、起居調養、運動鍛鍊等;祛邪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針灸治療、推拿按摩等。

在治療疾病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