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氣虛,中醫名詞,指臟腑正氣虛弱。

《景岳全書[1]·傳忠錄》:「如心氣虛則神有不明,肺氣虛則治節不行,脾氣虛則食飲不能健,肝氣虛則魂怯而不平,腎氣虛則陽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氣虛則倉廩匱而並及諸經,三焦虛則上中下俱失其職,命門虛則精氣神總屬無根。」

《素問[2]·通評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

《雜病源流犀燭[3]·虛損癆瘵源流》:「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心溫補中氣。」

氣虛的臨床表現:

  1. 精神[4]疲乏,倦怠無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動則氣短,語音低微,動則氣喘,易出汗,自汗,盜汗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虛弱。

  2. 面色蒼白,肌肉鬆[5]軟,皮膚彈性差,易感冒[6],反覆感冒,不易痊癒,易患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腹瀉等。

  3. 免疫力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結核病等。

  4. 月經量少,經期延長,色淡質稀,不孕不育

  5. 男性性功能低下,陽痿早泄

  6. 老年人氣虛多表現為腰膝酸軟,腿腳無力,步履緩慢,易跌倒。

氣虛的治療:

  1. 補氣益氣,常用中藥有黃芪、人參白朮黨參甘草山藥茯苓大棗等。

  2. 健脾益氣,常用中藥有白朮、茯苓、山藥、扁豆、薏苡仁陳皮砂仁等。

  3. 養心安神,常用中藥有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龍眼肉百合等。

  4. 補腎固精,常用中藥有熟地黃、山藥、枸杞子杜仲巴戟天肉蓯蓉等。

  5. 調理脾胃,常用中藥有陳皮、半夏生薑、大棗等。

  6. 活血化瘀,常用中藥有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丹參等。

  7. 清熱解毒,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金銀花連翹等。

  8. 扶正祛邪,常用中藥有黃芪、人參、白朮、黨參、甘草、山藥、茯苓、大棗等。

氣虛的預防:

  1.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2. 飲食調理,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魚肉、豆製品、蔬菜、水果等。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5. 戒菸戒酒,避免不良嗜好。

  6.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參考資訊


  1. 失眠,張景岳《景岳全書·不寐》 - GetIt01

  2. 素問(中醫古籍)_百度百科

  3. 雜病源流犀燭 - 百度百科

  4. 精神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5. 豬肉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6. 感冒(病症)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