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口渴是一個中醫名詞,在古典醫籍中有多個稱謂,例如口乾、口燥、口舌乾燥、思水、欲飲水、大渴、煩渴、大渴引飲等等。嚴格來說,口乾、口燥和口渴並不完全相同。口乾和口燥多指口中津液不足,並不一定意味著要飲水;而口渴則更偏向於飲水的慾望。這兩種情況並不完全等同。

口渴常見的證候有幾種:

  • 熱熾陽明口渴:口渴會喜歡喝冷水,身體會出現高熱和大量汗出,臉紅眼赤,煩躁,可能伴有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祕結,小便呈黃紅色,舌苔呈黃且乾燥,嚴重時可見到焦黑起芒刺,脈搏可能快速且有力。

  • 熱入營血口渴:口渴,但飲水量不多,或者不太想喝水,午後熱情更加嚴重,煩躁和譫妄可能出現,或者有斑疹隱隱的現象,舌頭呈紅色或紅起刺,脈搏結實且快速。

  • 濕熱鬱蒸口渴:口渴,但不喜歡喝水,或者喝水量不多,還可能伴有胸脘脹悶,食慾不振,反覆嘔吐,身體發熱和心煩等症狀,肢體倦怠,大便或溏而不爽,小便呈黃紅色,或者出現黃疸,舌苔黃膩,脈搏滑而快速。

  • 水飲內停口渴:口舌乾燥但不想喝水,喝水後反而容易不舒服,甚至可能出現吐水的情況,頭暈目眩,胃脘悶痛或心悸,腹部腫脹身體沉重,可能出現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舌頭顏色淡,舌苔厚且有齒痕,可能呈滑或膩狀,脈搏沉弦且滑。

  • 肺燥津傷口渴:口渴咽乾,鼻子也乾燥,咳嗽乾燥無痰,心煩脅痛,皮膚乾燥,大便乾結,舌頭紅且呈乾燥狀態,脈搏澀或稍微緊張。

  • 陰虛火旺口渴:口乾咽燥,尤其在夜間更嚴重,可能伴有虛悶和失眠,頭目眩暈,手腳心熱,甚至可能出現潮熱和骨蒸的情況,舌頭呈紅色且瘦小,舌苔薄,脈搏沉細且快速。

根據以上的證候,可以進行鑒別分析:

熱熾陽明口渴和熱入營血口渴:這兩種情況都是內部實熱,但需要辨別邪熱在氣分還是在血分中。前者多由於熱邪進入腸胃,陽明氣分變得非常熱,其特點是明顯的大渴引飲,還可能出現大熱、大汗和脈搏洪大的情況;陽明腑實的證候通常還包括大便不通,腹部脹滿疼痛等。而熱入營血,儘管也出現口渴的情況,但程度要較輕。一開始進入營血時,由於熱邪的煎灼,血液中的津液被蒸發掉,雖然口舌會感到乾燥,但可能並不覺得非常渴。即使出現口渴,喝水量也不會很多,還可能在夜間出現煩熱、躁動不安,斑疹隱隱,舌頭呈紅色等燥熱存在於營血的症狀。對於這種內部熱渴的證候,當控制了熱邪後渴就會自然消失,治療可以選擇清熱並保護津液的方劑,例如白虎加人參湯可以被用於熱熾陽明的情況,而陽明腑實的情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而熱入營血的情況則需要清營涼血,可以選擇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等方劑。

濕熱鬱蒸口渴: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濕氣或炎熱潮濕的環境中,但也有可能在其他雜病中出現。一般來說,濕氣是陰性邪氣,會損傷津液,所以多不會出現口渴。但如果濕邪和熱邪同時存在,或者熱邪比濕邪嚴重,就可能出現口渴和身體發熱等證候。這種情況的臨床特點是口渴不喜歡喝水,或者喝水量不多,或者喜歡喝熱飲,並且伴有濕邪阻滯的表現,例如身體發熱不明顯或只在午後發熱,胸脘悶悶不舒服,身體沉重和腦袋昏沉,大便可能軟爛不爽,舌苔呈黃膩狀等。治療可以選擇清熱化濕的方法,根據濕熱的輕重,可以選擇相應方劑,例如熱重於濕的情況可以使用三石湯、連樸飲,濕熱並重的情況可以使用黃芩滑石湯或甘露消毒丹等。濕熱口渴的特點是渴但不想喝水,或者喝水量不多,需要和熱入營血的證候進行區別。熱入營血會有營分熱的證候(如神志混亂、斑疹、舌頭紅),而濕熱則表現為濕邪與熱邪並存。

以上是有關口渴的一些說明和識別,由於每個患者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