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心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心煩
證名,指心中煩熱鬱悶的不適感,屬中醫常見病證之一。首見於《素問·五臟生成篇》,又名「煩心」。心煩多與熱邪相關,然亦有因寒所致者,可見於外感或內傷諸病,其病機與治療需依具體證型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心煩主要由陰陽失調、氣血不和或邪氣擾心所致,常見以下幾類:
- 熱擾心神
- 實熱:外感六淫之邪(如風熱、暑熱)或內生火熱(如肝火上炎、心火亢盛),灼傷津液,扰动心神。
- 虛熱:陰虛內熱,津液不足,虛火內生,上擾心包,如腎陰虧虛致心腎不交。
- 寒邪內阻
少陰病寒化證,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虛陽浮越,可見心煩而伴四肢厥冷、下利清穀等症。 - 氣鬱痰阻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或痰濕內蘊,鬱而化熱,痰熱擾心。
經典論述與治法
《傷寒論》中對心煩的辨治頗為詳盡,分述於六經病變:
- 太陽病
- 表邪未解,鬱熱內生,症見心煩、口燥渴、背微惡寒,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
- 陽明病
- 燥熱內結腸胃,腑氣不通,「不吐不下,心煩者」,宜調胃承氣湯瀉熱和胃。
- 少陽病
- 邪在半表半里,膽熱犯胃,症見「心煩喜嘔」,主方小柴胡湯和解樞機。
- 少陰病
- 陰虛火旺,「心中煩,不得臥」,用黃連阿膠湯滋陰降火;若屬陽虛寒化,則以四逆湯溫陽散寒。
其他治法如:
- 邪鬱胸膈,用梔子豉湯宣透鬱熱;
- 蛔蟲擾動致煩,選烏梅丸安蛔止煩;
- 陰虛火動,以生脈散合天王補心丹滋養心陰。
內傷心煩辨治
- 陰虛火旺
症見心悸煩熱、失眠多夢,宜滋陰清火,如朱砂安神丸鎮心安神,或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 - 肝鬱化火
情緒波動加重心煩,伴胸脅脹滿,方用丹梔逍遙散疏肝瀉熱。 - 痰熱擾心
心煩囈語、苔黃膩,治以溫膽湯化痰清熱。
心煩一證,總以辨明寒熱虛實為要,臨證須細察兼症,方能藥到病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