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推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推拿,又稱按摩、按蹻、喬摩、矯摩,是中醫學重要外治法之一。其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通過特定手法作用於人體經絡腧穴及特定部位,達到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之效。《黃帝內經》多處論及推拿療法,《靈樞·九針論》明確指出:「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揭示推拿對氣血瘀滯所致病症的治療價值。

推拿手法講究「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十字要訣,基本手法可分為六大類:

  1. 按壓類:如指按法、掌按法、肘壓法,具鎮靜止痛之效
  2. 摩擦類:含推法、摩法、擦法,能溫通經絡
  3. 振動類:含抖法、振法,可調和臟腑
  4. 擠捏類:如拿法、捏法、捻法,擅解肌表之邪
  5. 叩擊類:含拍法、擊法、彈法,有疏通之效
  6. 運動關節類:含搖法、扳法、拔伸法,主利關節

臨床操作常配合介質以增強療效,如:

  • 藥膏類:冬青膏、紅花油可增溫通之力
  • 粉末類:滑石粉多用於夏季防汗濕
  • 液體類:生薑汁適用風寒證,薄荷水宜於暑熱證

推拿流派眾多,主要分為:

  1. 經絡推拿:循經取穴,重視補瀉手法
  2. 臟腑推拿:以腹部操作為主,調理三焦氣機
  3. 傷科推拿:正骨理筋,擅治骨錯縫、筋出槽
  4. 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如五指節、腹陰陽,手法輕快柔和
  5. 一指禪推拿:以拇指指端為着力點,講究「沉肩、垂肘、懸腕」

特殊推拿技法包括:

  • 導引推拿:結合呼吸吐納與肢體導引
  • 臟腑點穴:以特定手法激發經氣感傳
  • 經筋推拿:專治經筋拘急、橫絡盛加

推拿作用機理體現中醫整體觀:

  1. 調和陰陽:通過手法刺激調節經氣偏盛偏衰
  2. 行氣活血:改善局部微循環,消除「惡血」
  3. 舒筋活絡:解除經筋攣急,恢復「骨正筋柔」
  4. 利關節:松解粘連,改善關節活動度
  5. 調整臟腑:通過體表-內臟反射影響臟腑功能

歷代醫家對推拿多有發揮,《醫宗金鑒》將「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小兒按摩經》更系統記載小兒推拿特定穴位與手法。現代研究證實,推拿手法可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影響炎性介質釋放,這與中醫「通則不痛」理論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