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乾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乾咳,病名。即乾咳嗽。《醫學入門》:“乾咳,即無痰之咳也。”《醫宗金鑒》:“乾咳,即無痰之咳也,有寒熱虛實之分。”《景岳全書》:“乾咳,即無痰之咳也,有寒熱虛實之分。寒則宜溫,熱則宜涼,虛則宜補,實則宜攻。”

乾咳的病因病機,主要與肺、脾、腎三臟有關。肺主肅降,脾主運化,腎主水液,三者相互協調,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氣、血、津液運行。當肺、脾、腎功能失調,則可導致乾咳。

肺主肅降,若肺氣不降,則可導致肺失宣降,出現乾咳。《素問·咳論》:“肺主氣,氣主肅降,肅降則肺氣清肅,肺氣清肅則無咳。”

脾主運化,若脾虛運化失常,則可導致水濕停聚,上泛於肺,出現乾咳。《素問·咳論》:“脾主運化,運化則水谷精微上輸於肺,肺得水谷精微則氣得以充,氣得以充則無咳。”

腎主水液,若腎陰不足,則可導致肺陰虛,出現乾咳。《素問·咳論》:“腎主水,水主陰,陰主藏,藏則無咳。”

乾咳的臨床表現,主要為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咳聲嘶啞,或伴有胸痛、氣喘、咯血等。

乾咳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機,辨證施治。若肺熱乾咳,可用清肺止咳之法,常用藥物有桑葉、菊花、薄荷、杏仁等。若肺寒乾咳,可用溫肺止咳之法,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細辛五味子等。若脾虛乾咳,可用健脾益氣、化痰止咳之法,常用藥物有黃芪、白朮、茯苓、陳皮等。若腎陰虛乾咳,可用滋陰潤肺、止咳化痰之法,常用藥物有熟地、山藥、麥冬、五味子等。

乾咳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
  4.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