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乾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乾咳

病癥名,又稱「乾咳嗽」,指咳嗽時無痰或痰量極少,喉嚨乾燥,咳聲清脆。中醫認為,乾咳多與肺陰不足、燥邪犯肺或肝火犯肺等病因相關,屬「燥咳」範疇,需辨證論治。

中醫病因病機

  1. 肺陰虧虛

    • 久病耗傷肺陰,或勞倦過度,導致肺失濡潤,虛火內生,灼傷肺絡,引發乾咳。
    • 常見症狀:咳嗽無痰或痰少黏稠,口乾咽燥,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2. 燥邪犯肺

    • 外感秋燥之邪,或環境乾燥,燥熱傷津,肺失宣降。
    • 常見症狀:乾咳無痰,咽喉乾痛,鼻燥唇裂,或伴輕微發熱,舌紅苔薄黃。
  3. 肝火犯肺

    • 情志不遂,肝鬱化火,上逆灼肺,肺氣上逆而咳。
    • 常見症狀:乾咳陣作,咳引胸脅痛,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中醫辨證分型

  • 肺燥型:咳嗽少痰,喉癢乾痛,多見於外感燥邪或氣候乾燥時。
  • 陰虛型:久咳不癒,痰少黏稠,伴陰虛內熱之象,如盜汗、顴紅。
  • 肝火型:咳嗽隨情緒波動加劇,胸悶氣逆,口苦咽乾。

中醫治法

  • 潤肺止咳:適用於肺燥或肺陰虛者,常用方如「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
  • 清燥潤肺:針對外感燥邪,方選「清燥救肺湯」。
  • 清肝瀉肺:肝火犯肺者,宜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

附:相關名詞

  • 燥咳:乾咳之別稱,強調燥邪或陰虛致咳之病機。
  • 久咳:若乾咳遷延不癒,可能轉為陰虛肺燥之慢性證候。

(以上內容基於中醫理論整理,不涉及臨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