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邪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邪氣

邪氣為中醫病因學核心概念,泛指一切引發疾病的外在或內生致病因素。《黃帝內經》將邪氣與人體正氣對舉,構成「正邪相爭」的病理基礎,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言:「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揭示了疾病虛實的本質在於邪正消長。

邪氣分類

  1. 外感邪氣(六淫)
    指自然界中的異常氣候變化,超過人體適應能力時轉化為致病因子,包含:

    • 風邪:具「善行數變」特性,多侵襲體表與上半身,如感冒頭痛、風疹搔癢。
    • 寒邪:主收引凝滯,易傷陽氣,致經脈拘急(如關節冷痛)、臟腑功能衰退。
    • 暑邪:屬陽熱之邪,耗氣傷津,引發高熱煩渴;兼濕邪則見胸悶嘔惡。
    • 濕邪:性重濁黏滯,易阻氣機,症狀多見身困肢沉、分泌物穢濁(如下痢白帶)。
    • 燥邪:斂傷津液,致口鼻乾裂、乾咳少痰,秋令尤甚。
    • 火(熱)邪:炎上急迫,生風動血,可見高熱譫妄、吐血癰瘡。
  2. 內生邪氣
    源於臟腑功能失調所化生的病理產物,例如:

    • 痰飲:津液代謝障礙凝聚而成,痰多致咳喘、眩暈;飲停則見胸脅積水。
    • 瘀血:血行不暢而滯留,表現為刺痛拒按、舌紫斑、經血夾塊。
    • 七情化火:情志過極(如鬱怒)致使氣機逆亂,肝火上炎可致目赤頭痛。

邪氣致病特點

  • 相兼性:諸邪常合而犯之,如風寒束表、濕熱下注。
  • 依附性:外邪多依附風邪入侵,故稱「風為百病之長」。
  • 轉化性:寒邪久鬱可化熱,濕邪蘊結可生痰。
  • 部位傾向:風熱多犯上焦,寒濕易侵下焦。

中醫治療強調「祛邪扶正」,透過汗、吐、下等法直接驅邪,或調理臟腑功能以絕邪氣生化之源。此概念亦延伸至養生領域,《靈樞·百病始生》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明固護正氣為防病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