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邪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邪氣是引起疾病的一個統稱,包括了多種致病因素。其包括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生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過度或疲勞,以及各種毒物。外感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邪,它們侵入人體後可引起感冒、中暑、風濕病、麻疹、痢疾等疾病。內生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若過度或長期鬱結,則可導致肝鬱、心火、肺燥、脾濕、腎虛等疾病。飲食過度或疲勞則可能損傷脾胃、肝腎等臟腑,導致消化不良、脾胃虛弱、肝腎陰虛等疾病。蟲獸毒物是指各種動物、昆蟲或植物的毒素,若被誤食或接觸,可能引起中毒。

當邪氣入侵人體後,會與人體的正氣相互對抗,正邪之間的鬥爭導致疾病的發生。正氣指的是人體內固有的防禦機制,包括先天之精、後天之精、後天之氣、衛氣、營氣、津液等。若正氣充足,就能抵禦外邪並保持人體健康。然而,當正氣不足時,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導致疾病的發生。

邪氣有不同的性質,包括寒、熱、溫、燥、濕、火等。當寒邪侵犯人體時,可能引起畏寒、發熱、頭痛、全身疼痛、無汗等症狀。熱邪侵犯人體時,可能引起發熱、口渴、煩躁、尿液呈黃色等症狀。當溫邪侵犯人體時,可能引起發熱、頭痛、全身疼痛、胸悶、嘔吐等症狀。燥邪侵犯人體時,可能引起口乾、鼻乾、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症狀。當濕邪侵犯人體時,可能引起身體感覺沉重、四肢沈重、頭暈、食慾不振等症狀。火邪侵犯人體時,可能引起面紅、目赤、口渴、煩躁、尿液呈黃色等症狀。

邪氣可經由不同的途徑傳播,包括內傳、外傳、經絡傳變和臟腑傳變等。內傳是指邪氣由外部進入體內,侵犯內臟。外傳是指邪氣由體內的表面向外傳播,導致其他部位的疾病。經絡傳變是指邪氣沿著經絡傳播,導致相應經絡的病變。臟腑傳變是指邪氣侵犯某個臟腑,導致該臟腑出現病變,並可能傳播到其他臟腑。

對於邪氣的治療,一般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則。扶正指的是增強正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祛邪指的是消除邪氣,解除其對人體的危害。對於扶正祛邪,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包括針灸、推拿、拔罐、刮痧、食療、藥物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