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火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火邪
1. 病因學名詞
火邪為中醫「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屬外感病邪範疇。其性炎上、燥烈,易耗氣傷津,並與「熱邪」密切相關,然火邪較熱邪更甚,多表現為局部或急性的熾熱病變。火邪可因外感(如高溫環境、火毒侵襲)或內生(如五志過極、臟腑功能失調)而發,臨床常見高熱、煩躁、瘡瘍、出血等症。
2. 病證名詞
於《傷寒論》中,火邪亦指太陽傷寒證誤用火法(如火熏、艾灸)治療所致的變證。張仲景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便血),名為火邪。」此因火法強迫發汗,反致津液虧損,火熱內攻,擾動血分,引發躁擾不安、便血等症。此類火邪屬誤治後的病理產物,與外感火邪有所不同。
3. 火邪的致病特點
- 炎上性:火性升騰,多見頭面、五官症狀,如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 耗氣傷津:火邪易迫津外泄(如大汗)、灼傷陰液(如口渴、尿少),久則耗損正氣。
- 生風動血:火熱熾盛可引動肝風(如高熱抽搐),或迫血妄行(如衄血、發斑)。
- 腐肉成膿:火毒蘊結局部,易致癰腫瘡瘍,如癤、癰。
4. 內生火邪的類型
- 君火、相火失位:心為君火,腎寄相火,若心腎不交或相火妄動,可見失眠、夢遺、潮熱。
- 五志化火:情志過極(如鬱怒、思慮)化火,導致肝火犯胃(嘔酸)、心火亢盛(口瘡)等。
- 陰虛火旺:津液不足,虛火內生,症見顴紅、盜汗、舌紅少苔。
5. 經典論述補充
《黃帝內經》云:「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概括火邪致病的複雜表現;《醫宗金鑒》則強調火邪「暴病卒疾,多屬於火」,說明其發病急驟的特性。火邪治法需分虛實,實火宜清瀉(如黃連解毒湯),虛火宜滋陰降火(如知柏地黃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