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扶正祛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為中醫治療學之核心原則,強調透過調和機體正氣與病邪之關係,以達治病固本之效。其理論根源於《黃帝內經》,後世醫家據臨床實踐發展出細緻之辨證施治體系,成為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指導方針。

基本概念

  1. 扶正
    即補益人體正氣,增強陰陽氣血之調和與臟腑功能。正氣泛指人體抗病能力及自癒機能,涵蓋衛氣、營氣、元氣等。《素問·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扶正之法包括:

    • 補氣:如黃芪、人參,適用於氣虛乏力。
    • 養血:如當歸、熟地,針對血虛萎黃。
    • 滋陰:如麥冬、生地,改善陰虛內熱。
    • 溫陽:如附子、肉桂,調治陽虛畏寒。
  2. 祛邪
    指驅除致病因素,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痰飲、瘀血等。《醫宗金鑒》強調「邪去則正安」,具體方法包括:

    • 發汗解表:如麻黃、桂枝,治風寒表證。
    • 清熱解毒:如黃連、金銀花,療熱毒熾盛。
    • 活血化瘀:如川芎、桃仁,化解血瘀阻滯。
    • 化痰除濕:如半夏、茯苓,針對痰濕內蘊。

臨床運用原則

扶正與祛邪之取捨,需依正邪盛衰動態調整,主要分三類:

  1. 扶正為主,祛邪為輔
    適用於正氣虛弱為主、邪氣不盛之證,如久病體虛或慢性病後期。例如:氣虛感冒者,以補中益氣湯加減,佐少量解表藥。

  2. 祛邪為主,扶正為輔
    針對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衰之實證,如外感熱病初期。方如大承氣湯峻下熱結,佐以護胃之品防正氣耗傷。
  3. 攻補兼施
    用於正虛邪實並存之複雜病證,如腫瘤化療後氣陰兩虛兼瘀毒未清。治法如益氣養陰(太子參、沙參)配合解毒散結(白花蛇舌草、半枝蓮)。

理論依據與辨證要點

  • 標本緩急:依《內經》「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則,急性出血當先止血(祛邪),後補血(扶正)。
  • 臟腑特性:如脾虛濕困者,需健脾(扶正)與化濕(祛邪)並行,方如參苓白朮散。
  • 藥物配伍:注重君臣佐使,如補氣藥配行氣藥(陳皮)防壅滯,祛邪藥佐甘緩之品(甘草)護脾胃。

此治法貫穿中醫內、外、婦、兒各科,體現「以人為本」之整體觀,亦為中醫辨證論治靈活性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