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扶正祛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扶正祛邪是中醫治療學術語,指一種治療原則。扶正是指扶助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祛邪是指祛除病邪,使邪氣轉化為正氣。扶正與祛邪相輔相成,都是為了達到治療疾病、固本培元的目的。在臨床應用時,可以根據正虛邪實的具體情況,選擇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攻補兼施等方法。

扶正祛邪主要針對的是正氣虛弱、邪氣過盛的病證,選擇扶正為主,除邪為輔的治療方法。這一治療原則的理論基礎是《黃帝內經》中關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論述。

扶正祛邪的方法包括扶正和祛邪兩個方面。

  • 扶正法主要是通過增強正氣來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常用的扶正方法有益氣法、補血法、滋陰法、扶陽法等。
  • 祛邪法則是通過祛除異常的病邪來達到正常健康的狀態。常用的祛邪方法有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等。

扶正祛邪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原則,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在治療疾病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選擇適當的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攻補兼施等方法,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

根據《黃帝內經》中的相關內容,扶正祛邪的理論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 正氣的存在可以阻止邪氣的侵害。
  • 邪氣往往在正氣虛弱的情況下侵害機體。
  • 當邪氣侵害時,引起異常的氣機,表現為病理狀態。
  • 扶正祛邪的方法是根據病情的虛實程度來進行治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溫之,輕則重之,重則輕之,急則緩之,緩則急之。
  • 治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用的方法,並根據病情的演變進行調整。

總之,扶正祛邪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原則,適用於治療正虛邪實的病證。在臨床應用時,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選擇適當的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攻補兼施等方法,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