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按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按摩

按摩為中醫傳統養生與治療技法之一,指通過手法按壓、揉摩人體特定部位,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達到防治疾病或保健強身之效。此法源遠流長,早見於《黃帝內經》等古籍,並於歷代醫家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

源流與典籍記載

按摩之術,先秦時期已有明確記載。《靈樞·九針》云:「形勢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指出按摩與藥酒並用,可療治肢體麻木、氣血阻滯之疾。《漢書·藝文志》錄有《黃帝岐伯按摩》十卷,為最早專論按摩之醫典,惜已亡佚。唐代官方醫學教育更將按摩列為專科,太醫署設「按摩博士」與「按摩師」,足見其地位之重。唐代僧侶慧琳於《一切經音義》中區分「導引」與「按摩」:「凡人自摩自捏,申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若使別人握搦身體,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說明按摩需由他人施術,與自我導引有別。明清以降,「按摩」漸與「推拿」之名混用,如《厘正按摩要術》即言:「推拿者,即按摩之異名也。」

中醫理論基礎

按摩之效,根基於中醫經絡學說與臟腑理論。人體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路,若經氣不暢,則生痺痛。《素問·血氣形志篇》謂:「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透過手法刺激經絡穴位,可啟閉通滯,調節陰陽。例如:

  • 循經按摩:順經脈走向施術,以補虛瀉實。如順足太陽膀胱經推拿,可舒緩腰背疼痛。
  • 穴位點按:針對特定穴位施力,如按揉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治頭面疾患,壓足三里(足陽明胃經)以健脾和胃。
  • 臟腑調理:依五行生克,透過手法影響相應經絡,間接調整臟腑功能。如搓摩脅肋部(肝經所過)可疏肝解鬱。

手法分類

歷代醫家總結按摩手法繁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按法:以指、掌或肘垂直施壓,如「指按」、「掌按」,用於刺激深層組織。
  2. 摩法:以掌心或指腹環形撫摩,力輕而緩,多用於胸腹或淺表部位,如「摩腹」助消化。
  3. 推法:單向直線推動,如「指推」、「掌推」,具疏通經絡之效。
  4. 拿法:拇指與餘指對合提拿筋肉,如「拿風池」緩解頭項僵痛。
  5. 揉法:以指或掌迴旋揉動,力透皮下,如「揉太陽穴」治頭暈。另有「捏脊」、「滾法」、「抖法」等,皆因證施用。

臨床應用

按摩不僅用於養生,亦廣泛治療內、外、婦、兒諸疾:

  • 筋骨疾患:如跌打損傷、頸椎病、腰肌勞損,按摩可活絡化瘀、鬆解黏連。
  • 內科雜病:如失眠、胃脘痛,透過經絡傳導調節臟腑功能。
  • 小兒推拿:專攻小兒疳積、驚風等,以輕柔手法見長,如「清天河水」、「運八卦」。

養生與文化意義

除醫療外,按摩亦是傳統養生要術。道家典籍《抱朴子》提及「導引按蹻」,將按摩與呼吸吐納結合,以延年益壽。宋以後,按摩更融入市井文化,成為民眾日常保健之法,如《遵生八箋》載「晨起按摩面部,令人潤澤」。

綜觀之,按摩作為中醫外治法精粹,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靈活性,千百年來於袪病延年、調身養性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