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鼻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鼻涕,又稱「涕」,為人體鼻腔之分泌物,屬中醫「五液」之一。《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臟化液……肺為涕」,指出鼻涕與肺臟關係密切,乃肺氣宣發肅降之產物。

中醫理論溯源
《諸病源候論・鼻病諸候》載:「涕液者,肺氣之通於鼻」,闡明鼻涕生成與肺氣息息相關。肺主宣發,輸布津液上濡鼻竅;肺失宣降,則津液停聚化為涕。其性狀變化可反映臟腑寒熱虛實:

  • 清涕:多屬風寒襲肺或肺氣虛寒,津液不化。《醫學心悟》稱「鼻流清涕為肺寒」
  • 黃稠涕:常見於肺熱壅盛或風熱犯肺,熱灼津液為痰涕
  • 黏白涕:多見於脾虛濕盛或肺脾兩虛,水濕上泛鼻竅

病理機轉探微
鼻涕異常與三焦氣化失司相關:

  1. 上焦失宣:肺氣鬱閉,津液凝滯為涕,多伴鼻塞、噴嚏
  2. 中焦失運:脾虛生濕,上漬肺竅,《證治準繩》言「脾移熱於肺則涕黃」
  3. 下焦失攝:腎陽不足,氣化無力,寒水上泛可致清涕不止

經絡辨證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之交頞中」,手太陰肺經「上膈屬肺」,故鼻涕病變常循此二經論治。陽明經熱盛可見涕濁腥臭,肺經風熱則涕出黏黃。

古籍論述補遺
《黃帝內經》提出「泣涕者,腦也」,揭示鼻涕與「腦滲為涕」的髓海理論相關。《雜病源流犀燭》進一步闡釋:「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將長期流濁涕歸因於膽熱移腦。

鼻涕之辨證須結合四診,察其色質、量之多寡、排出難易,兼參舌脈,以明病位在肺、脾、腎之異,究其病性屬寒、熱、虛、實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