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發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發熱,中醫名詞,是指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發熱的原因,分為外感[1]、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2]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實,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3]、陽虛發熱[4]、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5]、失血發熱等。
發熱的類型,有壯熱[6]、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以發熱時間分,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以發熱部位分,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又有瘀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後遺熱等。
發熱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防禦反應,是機體正氣與邪氣鬥爭的表現。發熱的程度與病情的輕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發熱很高,但病情並不嚴重;有些病人發熱很低,但病情卻很嚴重。因此,不能單憑發熱的程度來判斷病情的輕重。
發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之一。在臨床上,根據發熱的時間、部位、性質、伴隨症狀等,可以初步判斷病人的病情。例如,發熱伴有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症狀,多為外感發熱;發熱伴有口渴、心煩、尿黃、舌紅苔黃等症狀,多為內傷發熱。
發熱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扶正固本等法為主。外感發熱,可用銀翹散、荊防敗毒散等清熱解毒、疏風散寒之劑;內傷發熱,可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扶正固本之劑。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但發熱的原因卻有很多。因此,在治療發熱時,一定要先找出發熱的原因,然後再對症治療。如果發熱的時間較長,或伴有其他不適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古籍原文】
發熱,證名。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發熱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實,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
發熱類型,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以發熱時間分,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以發熱部位分,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又有瘀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後遺熱等。詳見有關各條。
【現代解釋】
發熱是指人體的體溫高於正常水平。正常人的體溫是36.5℃~37.2℃,如果體溫超過這個範圍,就稱為發熱。發熱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防禦反應
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