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起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起居

在中醫學中,「起居」泛指人體的日常活動與生活作息,涵蓋起居坐臥、勞作休憩等行為規範。《黃帝內經》視起居為養生核心,強調其與健康、疾病之密切關聯。

一、經典文獻論述

  1.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指出規律作息能調和氣血,避免過度耗損精氣。反之,「起居無節」則易致經脈失調,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言:「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2.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進一步闡明年齡與起居之關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說明人體陰陽隨年歲消長,若起居失序,將加速正氣虛衰。

二、中醫理論內涵

  1. 與陰陽氣血之關係

    • 起居規律有助維持「晝精夜瞑」的生理節律,符合「天人相應」理論。白晝陽氣主外,宜活動;夜間陰氣內守,宜靜臥。若晝夜顛倒,易致陰陽失衡,如《內經》所載「逆於生樂」之病機。
  2. 與臟腑功能之連結

    • 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長期作息紊亂可能影響肝氣調暢,引發情志不舒或氣滯血瘀。
    • 脾主運化,過勞或過逸皆傷脾。《脾胃論》指出「勞倦傷脾」,而久臥亦會導致氣機壅滯,形成「久臥傷氣」之證。

三、起居調攝要點

  1. 順應四時

    • 春夏季宜「夜臥早起」,秋冬季則「早臥晚起」,以合自然界陽氣消長。《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詳述四時起居法則,如「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2. 動靜相宜

    • 導引、太極等緩和運動能活絡經脈,但須避免「久行傷筋」(《靈樞·九針論》)。靜養時亦需適度,如《類經》註解:「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四、臨床意義

歷代醫家將「起居失常」視為內傷病因,如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虛勞病時,強調「房室、金刃、蟲獸所傷」與生活失調相關。李東垣《脾胃論》亦指出飲食勞倦與脾胃病的生成機制。

綜觀之,中醫視「起居」為維繫形神平衡的基礎,其理論深植於陰陽五行與臟腑氣血學說,不僅是養生實踐,更是疾病防治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