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頭痛在中醫裡又稱為“頭風”、“腦痛”,是指頭部疼痛的一種症狀。頭痛在古代醫書中,有“真頭痛”、“腦痛”之稱。如《靈樞·厥病》篇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中藏經》云:“病腦痛,其脈緩而大者,死。”可見此所謂之“真頭痛”、“腦痛”,是指頭痛之重危症。另有“首風”、“腦風”、“頭風”等名稱,均含頭痛的症狀,如《素問·風論》:“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後世多將“頭風”、“腦風”視為頭痛之一種,《奇效良方·頭痛》“凡邪令人頭痛者,其邪一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癒後遇觸復發也。”頭痛可在多種急慢性疾患中出現,是臨床上極為常見之症狀。本條僅討論以頭痛為主之證型。
常見證候
外感風寒頭痛:頭痛有時連及項背,或有緊束感,遇風寒則痛劇,喜戴帽,畏寒發熱,骨節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
外感風熱頭痛:頭脹而痛,遇熱加重,發熱惡風,面目赤紅,咽喉腫痛,口乾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外感風濕頭痛:頭重如裹,昏沉疼痛,陰雨加劇,胸悶不暢,脘滿納呆,肢體困重,或有溲少便溏、舌苔白膩、脈濡或滑。
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而痛,偏於兩側,或連巔頂,煩躁易怒,怒則加重,耳鳴失眠,或有脅痛,口乾面紅,舌紅少苔,或苔薄黃,脈弦或細數。
中氣虛弱頭痛:頭腦空痛,疲勞則甚,身倦無力,食欲不振,氣短便溏,舌苔薄白,脈虛無力。
血虛陰虧頭痛:隱隱頭痛,頭暈,心悸少寐,目澀昏花,面色白,唇舌色淡,脈細而弱。
瘀血阻絡頭痛:痛處固定,經久不癒,其痛如刺,或曾頭部創傷,舌質色紫,脈細澀或沉澀。
痰濁上蒙頭痛:頭痛頭昏,眩暈,胸悶脘痞,嘔惡痰涎,納呆,舌苔白膩,脈弦滑。
鑒別分析
外感風寒頭痛、外感風熱頭痛與外感風濕頭痛:三證皆屬外感頭痛。外邪之中,以風為最,《蘭室秘藏·頭痛門》:“風從上受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所以外感頭痛皆有風邪為患,然風邪往往挾寒、挾熱、挾濕,故其病症又各有不同。
外感風寒頭痛:為風寒之邪所致,故於吹風受寒之後發病。太陽主表,其經脈上循巔頂,下行項背;風寒外襲,循經脈上犯,阻遏清陽之氣而作頭痛,且痛連項背;寒主收引,故痛有緊束之感,“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慄。”(《證治匯補·頭痛》)寒為陰邪,得暖則緩,故喜戴帽裹頭避風寒以保暖。風寒在表,尚未化熱則不渴。脈浮為在表,脈緊為有寒邪,舌苔薄白亦屬風寒在表之象。其辨證要點為:形寒身冷,頭部緊束作痛,得暖則緩,遇風寒加重。治宜疏風散寒,方用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