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頭痛的中醫觀點及常見證候

頭痛是指頭部疼痛的一種症狀,古代醫書中稱之為"真頭痛"或"腦痛",意指頭痛嚴重導致腦部全身疼痛,手足感覺寒冷,甚至到生命垂危。此外,頭痛在中醫中還有其他名稱,例如"首風"、"腦風"、"頭風"等,都指的是頭痛這個症狀。頭痛可以出現在多種急慢性疾患中,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症狀。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頭痛證候及其特徵:

外感風寒頭痛

  • 特徵:頭痛有時延伸到項背部,或有緊束感,遇風寒天氣痛感加劇,喜戴帽子,害怕寒冷且發熱,骨節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搏浮緊。
  • 治療原則:疏風散寒,適用藥物如川芎。

外感風熱頭痛

  • 特徵:頭部腫脹並且疼痛,遇熱加重,發熱且害怕風,面部潮紅,喉嚨痛,口渴,舌尖紅,舌苔薄黃,脈搏浮數。
  • 治療原則:清熱解毒,適用藥物如黃連。

外感風濕頭痛

  • 特徵:頭部感覺沉重,有昏沉疼痛,患者容易感覺不暢,陰雨天氣症狀加劇,胸悶無法暢通,消化不良,肢體感覺沉重,可能伴有尿量少且便溏,舌苔白膩,脈搏濕或滑。
  • 治療原則:疏風散寒濕,適用藥物如薑黃。

肝陽上亢頭痛

  • 特徵:頭暈眩暈且伴有疼痛,通常發生在頭部的兩側或連接到頭頂,易怒且煩躁,情緒影響頭痛程度,可能出現耳鳴失眠或脅痛,口乾面紅,舌紅少苔或苔薄黃,脈搏弦或細數。
  • 治療原則:鎮肝降火,適用藥物如龍骨。

中氣虛弱頭痛

  • 特徵:頭腦感到空虛且疼痛,感到疲勞加劇,身體虛弱無力,食慾不振,氣短且便溏,舌苔薄白,脈搏虛弱無力。
  • 治療原則:補益中氣,適用藥物如黃耆。

血虛陰虧頭痛

  • 特徵:頭痛隱隱作痛,頭暈、心悸且睡眠不足,目視模糊,面色蒼白,脣色淡,舌細長且顏色淡,脈搏細弱。
  • 治療原則:補血養陰,適用藥物如當歸。

瘀血阻絡頭痛

  • 特徵:疼痛位置固定,持續時間長且難以緩解,疼痛感如被刺,可能伴隨頭部創傷,舌質紫暗,脈搏細澀或沉澀。
  • 治療原則:活血化瘀,適用藥物如延胡索。

痰濁上蒙頭痛

  • 特徵:頭痛且頭暈眩暈,胸悶胸口悶,嘔吐且痰涎,食慾不振,舌苔白膩,脈搏弦滑。
  • 治療原則:祛痰清熱,適用藥物如半夏。

鑒別分析

  • 外感風寒頭痛、外感風熱頭痛、外感風濕頭痛:這三種都屬於外感性頭痛。在外感頭痛中,風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中醫理論中,風會帶有寒冷、熱度或濕濁,所以每種頭痛的症狀會有所不同。
  • 外感風寒頭痛:由寒冷風邪引起,常在受寒後發病。太陽經絡負責治療表層,該經絡上部從頭部開始,頭部受風寒侵襲,導致頭痛,並且痛從頭部延伸到項背部;寒冷能夠引起收縮,因此頭痛感覺緊束,"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慄。"(《證治匯補·頭痛》)寒冷屬於陰性邪氣,溫暖能夠緩解痛苦,因此患者喜歡戴帽子保暖。風寒留在表面,未轉化為熱度時不會口渴。浮脈表示風寒在表,緊脈表示有寒邪,舌苔薄白也是表現風寒在表的徵象。辨證要點是:身體感到冷,頭痛的位置感到緊束,暖和會減輕症狀,遇到寒冷天氣症狀加劇。治療建議:疏風散寒,例如使用川芎等藥物治療。
  • 其他頭痛病症:尚有多種頭痛疾患,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僅討論以頭痛為主的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