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便,又稱大溲,指由肛門排出之飲食代謝後糟粕。於中醫診斷中,大便之性狀、色澤、氣味及排便習慣皆為重要辨證依據,反映臟腑氣血盛衰及病邪性質,屬「問診」核心內容之一。

一、名詞源流

《靈樞·雜病》載:「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太陰。」此處「大便」作動詞用,指排便行為;而《傷寒論》中「大便硬」「下利」等描述,則明確指代排泄物本身。歷代醫家將大便狀態與臟腑功能相繫,如《脾胃論》強調「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大便異常多責之脾胃升降失司。

二、中醫理論基礎

  1. 生成與輸布
    大便之形成始於水穀入胃,經脾氣運化、小腸泌別清濁後,濁陰下傳大腸。大腸主津,進一步吸收水分,形成糞便排出。此過程需肺氣肅降以助傳導、肝氣疏泄以調暢氣機、腎陽溫煦以推動排便,五臟協調則排便通暢。
  2. 辨證要點

    • 形質
      • 燥結如羊矢:多屬陰虛腸燥或陽明腑實。
      • 溏薄黏滯:常見於脾虛濕盛或肝鬱乘脾。
      • 完穀不化:提示脾腎陽虛,火不暖土。
    • 色澤
      • 黃褐為常候,灰白多見於膽道瘀阻,黑如柏油可能為遠血。
    • 氣味
      • 腥臭多寒,穢臭難當多屬濕熱積滯。
  3. 病理關聯

    • 便秘:可分實秘(熱結、氣滯)、虛秘(氣虛、血虛、陽虛)。《醫學心悟》云:「實閉者,陽明實熱也;虛閉者,津液枯竭也。」
    • 泄瀉:責之濕盛與脾虛,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濕盛則濡瀉。」久瀉多涉及腎陽不足。

三、經典論述

《金匱要略》以「大便正黑」為瘀血徵兆;《溫病條辨》觀察熱病傷陰時「大便燥結」,主張增液行舟。此類記載均體現大便性狀於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之價值。

四、診斷意義

中醫視大便為「腑氣通降」之鏡,其異常變化可推測病位深淺(如大便先硬後溏屬脾約證)、病勢進退(如熱病中大便由燥轉潤為邪退之兆)。臨床常結合舌脈,判斷寒熱虛實,如「舌苔黃膩而便黏滯」多為大腸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