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感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感冒
感冒,又稱「傷風」,為外感風寒暑濕等六淫邪氣,或時令不正所致之常見外感病證。首見於《丹溪心法·中寒》,屬「外感病」範疇。《醫理真傳》云:「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內也。」其病機多因正氣不足,腠理疏鬆,外邪乘虛襲表,客於肺衛,導致營衛失和,肺氣失宣。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感冒之發,主要與「六淫」相關,尤以風邪為主導。《證治要訣》指出:「感冒為病,亦有風寒二證。」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寒、熱、暑、濕等邪:
- 風寒感冒:風寒之邪束表,衛陽被遏,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緊。
- 風熱感冒:風熱犯肺,肺失清肅,症見發熱重、微惡風、汗出不暢、咽痛口渴、鼻涕黃稠、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暑濕感冒(常見於夏季):暑濕夾表,症見身熱煩渴、頭重如裹、胸悶脘痞、舌苔厚膩。
- 虛體感冒:正氣不足(如氣虛、陽虛),外邪易反覆侵襲,症見反覆感冒、纏綿難愈,或伴氣短乏力。
若感冒具流行性,則稱「時行感冒」,屬疫癘之氣為患,病情較重,《七松巖集》警示:「感冒之病,以為輕淺……忽略不治,恐輕病變重。」
證治分型
中醫治感冒強調「辨證論治」,依邪氣性質與體質差異選方:
- 風寒證:治宜辛溫解表,方用蔥豉湯(輕證)、荊防敗毒散(表寒重者)。若兼咳嗽,可合杏蘇散宣肺化痰。
- 風熱證:治宜辛涼透表,方用銀翹散(熱象顯著)、桑菊飲(咳嗽為主)。若咽痛甚,加板藍根、馬勃清熱利咽。
- 暑濕證:治宜清暑化濕,方用新加香薷飲。若濕重胸悶,可佐藿香、佩蘭芳化濕濁。
- 氣虛感冒:治宜益氣解表,方用參蘇飲(氣虛兼痰濕)、玉屏風散(表虛易感者)。
古籍論述
《醫宗必讀·傷風》載四時感冒治法:頭痛鼻塞者,用川芎茶調散疏風止痛;咳嗽痰黏者,選桑菊飲或杏蘇散;若表寒裏熱(惡寒煩渴、便秘脈洪),則以清涼飲加減表裏雙解。
感冒雖屬輕症,然失治誤治可引邪內傳,或誘發宿疾,故不可輕忽。相關證型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時行感冒」等,皆需詳辨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