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氣為中醫基礎理論之重要概念,與陰氣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化氣,陰成形」,陽氣主司推動、溫煦、防禦等機能活動,其特性與陰氣之濡養、凝聚形成對照。以下分從不同層面闡述其內涵:
一、陰陽屬性之定位
- 功能與形態
陽氣屬「功能」層面,主導生命活動之能量運作,如臟腑運轉、氣血輸布;相對而言,陰氣則歸於「形質」,如精血津液等物質基礎。《景岳全書》言:「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 臟腑分野
六腑傳化水穀,以「通」為用,其氣屬陽;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其氣屬陰。如《黃帝內經》強調「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正體現陽氣之動態特性。
二、生理功能解析
- 溫煦與推動
陽氣猶如人身之「日」,溫養臟腑肢節。《醫理真傳》稱其為「一元真火」,能促進氣血運行、維持體溫。若陽虛失於溫運,可見畏寒、水腫等證。 - 衛外固表
屬「衛氣」範疇,《靈樞·本藏》言:「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陽氣充盈則腠理密固,外邪難侵;反之易頻感外邪,自汗不止。
三、運行特徵與病機
- 動態趨向
陽氣具「向上、外散、輕清」之性,如心火下濟腎陽、脾氣升清之機轉。若陽氣亢盛於上,可見面赤頭痛;浮越於外則發熱汗出。 - 病理消長
《素問·生氣通天論》警示:「陽氣者,煩勞則張」,過度耗損可致虛性亢奮,如「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久病及腎則「陽微陰弦」,引發陰寒內盛之證。
四、與神志、筋脈之關聯
陽氣貴在「潛藏守位」,《類經》註解「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指出:其清純者可上奉心神而主清明,柔和不竭則濡養筋脈以利屈伸。臨牀失眠、驚悸或拘攣痿軟,常與陽氣失調相關。
陽氣之論貫穿中醫理、法、方、藥,歷代醫家尤重「扶陽固本」,如張仲景擅用附子回陽,李東垣升舉脾陽,皆為調護此生命動能之體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