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咳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咳嗽
咳嗽為中醫常見病證,多因外感六淫邪氣,或臟腑內傷,影響肺臟功能所致。肺主氣司呼吸,為嬌臟,易受內外邪氣侵擾,故《醫學三字經》云:「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於肺也。」其病機關鍵在於肺氣失宣,或脾濕痰濁上犯,或他臟病變累及於肺。
病因病機
-
外感咳嗽:
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從口鼻或皮毛侵襲,首犯肺衛,導致肺氣壅遏不宣,清肅失常而咳嗽。如:- 風寒咳嗽:風寒束肺,症見咳聲重濁、痰白稀。
- 風熱咳嗽:風熱犯肺,症見咳痰黃稠、咽喉腫痛。
- 燥邪咳嗽:燥傷肺津,症見乾咳少痰、口鼻乾燥。
-
內傷咳嗽:
臟腑功能失調,痰濕、火熱、氣虛等內生邪氣上干於肺,如:- 痰濕咳嗽:脾失健運,濕聚成痰,症見痰多黏膩、胸悶脘痞。
- 肝火犯肺:情志鬱結,肝鬱化火,上逆侮肺,症見咳引脅痛、痰少質黏。
- 肺腎陰虛:久病耗傷陰液,虛火灼肺,症見乾咳無痰、午後潮熱。
分類辨證
中醫對咳嗽的分類極為細緻,可從病邪、臟腑、病程等角度劃分:
-
按病邪性質:
- 風咳、寒咳、熱咳、濕咳、暑咳、燥咳、火咳等。
- 特殊類型如食咳(飲食積滯,痰氣上逆)、瘀血嗽(血瘀阻絡,咳痰帶血)。
-
按臟腑病位:
- 五臟咳(《素問·咳論》):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各伴隨相應臟腑症狀。
- 六腑咳:如胃咳(咳嘔並作)、膀胱咳(咳而遺尿)等。
-
按病程特點:
- 久咳(慢性咳嗽,多屬內傷或正虛邪戀)。
- 五更嗽(黎明時發作,常與腎虛或痰濕有關)。
- 乾咳嗽(無痰或少痰,多見於陰虛或燥邪傷肺)。
治療原則
- 外感咳嗽:以祛邪宣肺為主,如風寒用杏蘇散,風熱用桑菊飲。
- 內傷咳嗽:調理臟腑氣血,如痰濕用二陳湯,肝火用黛蛤散合瀉白散,陰虛用百合固金湯。
咳嗽雖為常見之症,然其病因錯綜複雜,臨證須詳辨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歷代醫家對咳嗽論述甚豐,如《景岳全書》強調「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丹溪心法》則重視痰濕為患,提出「治嗽當以治痰為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