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不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氣不足

概念溯源

氣不足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概念。《靈樞·口問》明確記載:「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指出氣不足乃各類病邪侵襲人體的內在基礎。此概念貫穿中醫理論體系,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養生觀形成對照。

氣機失調的三大表現

上氣不足

《靈樞》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此證主要涉及心肺氣虛與清陽不升:

  • 腦髓失養:宗氣不能上貫腦竅,致記憶減退、思維遲鈍
  • 官竅失聰:耳鳴如蟬、聽力減退屬典型表現
  • 頭目異常:頭部沉重感與視物昏花並見,乃清陽不升之候

中氣不足

經典記載:「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此證關鍵在脾失健運:

  • 二便異常:脾虛氣陷可見小便頻數或大便溏泄
  • 腸鳴腹脹:運化無力致食滯腸間,漉漉有聲
  • 氣血生化不足:伴面色萎黃、肢體倦怠等兼證

下氣不足

《靈樞》指出:「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主要反映腎氣虧虛:

  • 肢體失用:下肢痿軟無力甚則萎廢不用
  • 厥逆不溫:四肢末端厥冷,陽氣不能達於四末
  • 心腎不交:胸悶心悸與腰膝酸軟並見

氣化理論的延伸

氣不足的現代詮釋應結合氣化理論:

  1. 推動無力:氣虛致血行遲緩,形成氣虛血瘀證
  2. 固攝失司:衛外不固則易感外邪,統血無權見各種出血
  3. 溫煦不足:基礎代謝率下降,出現畏寒喜暖等症
  4. 防禦減弱:免疫調節功能障礙,疾病易感性增加

辨證要點

臨床辨識氣不足當把握以下特徵:

  • 動態觀察:症狀多在勞累後加重,靜臥可緩解
  • 舌脈特徵:舌淡胖有齒痕,脈象沉弱或虛大無力
  • 病程特點:多呈慢性遷延過程,時輕時重
  • 系統影響:常同時涉及多個臟腑功能減退

此病理狀態的深入理解,對中醫臨床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