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針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針灸療法詳述
針灸為中醫重要治療手段之一,是「針法」與「灸法」之合稱,二者雖方法相異,然皆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為核心,廣泛運用於臨床治療中。
針法與灸法之分野
一、針法
針法即運用金屬針具刺入人體特定腧穴,通過手法操作以調節經氣運行。古代針具多為石製(如砭石),後發展為銅針、鐵針,當代則以不鏽鋼毫針為主。《黃帝內經》將針分為「九針」,各具形制與適應症:
- 毫針:細如毫髮,最為常用,適用於全身腧穴
- 三棱針:鋒銳尖利,主用於點刺出血
- 鋒針:刃口銳利,適於切開排膿
針刺手法講究「得氣」(亦稱「針感」),醫者通過提插、捻轉等技法,使患者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此乃經氣調動之徵兆。《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二、灸法
灸法乃以艾絨或其他藥物置於體表腧穴,藉溫熱刺激以達治病效果。艾葉性溫,具溫經散寒、扶陽固脫之效,故為灸療首選。《孟子·離婁》記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說明古人對陳艾的重視。
灸法主要分為:
- 直接灸:艾炷直接接觸皮膚,又可分為瘢痕灸(化膿灸)與無瘢痕灸
- 間接灸:以薑、蒜、鹽等藥物隔墊於艾炷與皮膚之間
- 溫和灸:持艾條懸於穴位上方施灸,不直接觸膚
經絡理論與針灸作用
針灸療效之基礎在於經絡學說。人體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構成氣血運行通路,而腧穴則為經氣輸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針灸甲乙經》詳載349穴,後世發展至362穴。
針灸作用機理主要體現於三方面:
- 調和陰陽:《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針對虛實寒熱,或補或瀉,促使陰陽平衡。
- 疏導經氣:所謂「不通則痛」,針灸可解除經絡瘀滯,如《標幽賦》所述:「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 扶正祛邪:通過刺激腧穴激發人體正氣,如足三里能健脾益胃,關元穴可溫補元陽。
臨床應用範疇
歷代醫籍如《針灸大成》記載,針灸適用於內、外、婦、兒各科疾患,包含:
- 痛症:頭痛、痹證(關節痛)、腰痛
- 內科病症:眩暈、失眠、胃脘痛
- 婦科病症:月經不調、產後乳少
- 急症:暈厥、抽搐
尤值一提者為「子午流注針法」,根據時辰氣血流注盛衰,擇時取穴,體現中醫「天人相應」之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