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正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正氣的概念溯源

正氣一詞自《黃帝內經》時期即為中醫理論體系之核心概念,於《素問》、《靈樞》等經典中多所闡述。其涵義可分為二大範疇:

人體生理範疇

正氣在人體生理學中指人體正常運作之能量總和,即《內經》所謂「真氣」。此為構成生命活動、維持臟腑功能、抵禦外邪之根本動力。《素問·刺法論》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揭示正氣實為人體抗禦疾病之核心能力。張仲景於《傷寒雜病論》中更將正氣與病邪之消長視為疾病發展轉歸之關鍵機制。

自然氣候範疇

《靈樞·刺節真邪》指出:「正氣者,正風也」,此指四季正常氣候變化規律。具體而言,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等符合時令之氣候特徵,與「虛邪賊風」相對,對萬物生長有促進作用,過則為淫。唐·王冰注《素問》時發揮此義,認為正氣當指天地間生化萬物之正常氣化。

正氣的構成要素

根據歷代醫家論述,正氣實由三大部分有機結合而成:

先天之精

稟受於父母,《靈樞》稱為「真氣」,藏於腎中,為生命之本。明代張景岳於《類經》中詳述:「真氣即元氣也,氣化於精,精化於氣,陰陽相生,為人身之本。」

後天之氣

包含:

  1. 水穀精微:由脾胃運化飲食而來,《素問·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2. 清氣:經肺臟司呼吸而納入自然界之清氣,《醫宗必讀》謂:「一呼一吸,合為一息。」

臟腑功能

各臟腑之氣協同運作,如:

  • 心氣主血脈、藏神
  • 肝氣主疏泄、藏血
  • 脾氣主運化、統血
  • 肺氣主宣降、司呼吸
  • 腎氣主生長發育、生殖

正氣的生理功能

防禦作用

《內經》稱「衛氣」為正氣之表,行於脈外,循皮膚肌肉之間,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構成抵禦外邪之第一道屏障。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載有衛氣抗邪之具體案例。

自穩調節

正氣能維持人體內環境平衡,包括:

  1. 陰陽平衡:調節寒熱溫涼
  2. 氣血調和:確保氣行血暢
  3. 津液代謝:控制水液輸布排泄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特別重視正氣對內環境穩定之作用,創立脾胃論以闡發此義。

修復能力

正氣充足時,機體具備自我修復損傷之能力。《難經·十四難》述及:「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即是依賴正氣自復之治法。

正氣與疾病關係

《內經》提出「正邪相爭」理論,認為疾病發生與發展取決於正邪雙方力量對比:

發病學意義

  1. 正虛邪侵:正氣不足則邪氣易入,《靈樞·百病始生》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2. 正邪交爭:疾病過程即正邪鬥爭過程,表現為各種症狀
  3. 轉歸預後:正勝邪退則病癒,邪勝正衰則病進

辨證要點

歷代醫家發展出多種判斷正氣狀態之方法:

  • 望神色形態
  • 察舌脈變化
  • 審病程久暫
  • 辨症候特點

正氣的調養要訣

傳統中醫重視固護正氣,形成系統調養理論:

順應自然

遵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四季調攝之法:

  1. 春季養陽氣生發
  2. 夏季護陽氣旺盛
  3. 秋季助陽氣收降
  4. 冬季固陽氣潛藏

飲食調攝

《千金要方》強調「食治」重要性,主張:

  1. 五穀為養
  2. 五果為助
  3. 五畜為益
  4. 五菜為充 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更詳述各類食材對正氣滋養之作用。

導引吐納

華佗創「五禽戲」以動搖氣血,葛洪《抱朴子》記載多種養生功法,皆以調暢氣血、增強正氣為目的。明代《遵生八箋》系統整理歷代導引術對正氣之影響。

綜觀之,正氣概念貫穿中醫理論與臨床各科,既是生理基礎,亦是診療依據,更是養生核心,構築中醫學術體系之重要支柱。其理論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成為中醫特色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