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標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標本」詳解

「標本」為中醫理論中的重要相對概念,用以闡述疾病過程中各種矛盾關係的主次、先後與輕重。此概念貫穿於病因病機分析、診斷辨證及治療原則之中,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

一、標本概念的多元內涵

1. 病因與症狀關係

  • :指疾病的本質,包括致病原因、病理機制及內在變化。
  • :指疾病的外在表現,即臨床可見的症狀與體徵。
    如外感風寒所致發熱,「風寒襲表」為本,「發熱惡寒」為標。《景岳全書》云:「病有標本者,本為病之源,標為病之變。」

2. 正氣與邪氣關係

  • :人體正氣(氣血陰陽、臟腑功能)的盛衰為疾病轉歸的關鍵。
  • :外來邪氣(六淫、疫癘等)或內生病理產物(痰飲、瘀血等)為致病條件。
    《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為本,邪氣為標,治療需權衡扶正與祛邪之先後。

3. 病程先後關係

  • :舊病、原發病或慢性病變,反映疾病的基礎病理。
  • :新病、繼發病或急性症狀,多為原有病機的演變或併發表現。
    如患者素有脾虛(本),復感濕邪而見腹瀉(標),需辨明標急或本虛為主。

4. 病位內外關係

  • :病在下焦(肝腎)或內在臟腑,多屬疾病根源。
  • :病在上焦(心肺)或體表經絡,常為病勢外顯。
    《靈樞·衛氣》指出經絡「本在四肢,標在頭面軀幹」,四肢末端穴位(如井、滎穴)可調治頭面軀幹疾病,體現「上病下取」的治療思路。

二、標本理論的臨床應用

1. 標本治則的辨證運用

  • 急則治標:當標症危急(如大出血、劇痛)時,先緩解症狀,後調治根本。
  • 緩則治本:慢性病或標症平穩時,直溯病因(如補脾治久瀉、滋腎治虛喘)。
  • 標本同治:標本俱急或相互影響時(如氣虛感冒),需益氣(本)與解表(標)並施。

2. 醫病關係中的標本

《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病為本,工為標」,強調醫者的治療(標)需契合患者體質與病情(本)。若醫者未能準確辨證(如誤用苦寒傷陽),則「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療效不彰。

三、經絡理論中的標本

《靈樞·衛氣》詳述十二經脈的標本部位:

  • :多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如足三里、太谿等),為經氣根源。
  • :分佈於頭面軀幹(如睛明、天柱等),為經氣所聚。
    針灸臨床常取四肢本部穴位以調治頭身標部病證,此即「遠道取穴」的理論依據。

綜觀之,「標本」概念為中醫動態分析疾病的重要工具,透過釐清矛盾主次,指導治療策略的擬定,展現中醫學「治病求本」與「因勢利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