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儒醫心鏡》這部中醫典籍,雖然作者與成書年代皆已佚失,然而其內容之宏博精深,足以見證其在中醫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書架構嚴謹,全書共分十卷,內容橫跨中醫學的核心理論、臨床診療技術乃至養生保健之道,體系完備,為後世醫家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其「儒醫心鏡」之名,或暗示醫學之道不僅在於技術,更關乎醫者內在的修養與對天地、生命的深刻體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者仁心」、「醫道同源」的思想。

此書將龐雜的中醫學識梳理為「內經」、「外經」、「雜經」三大範疇。「內經」部分深入闡述中醫的基礎理論,這是理解中醫辯證論治的基石。書中詳盡地論述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例如,書中引用「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成敗之源」,明確指出陰陽學說乃是中醫認識世界和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綱。對臟腑經絡的論述,則強調「臟腑者,人身之本,五臟六腑,各有其職,各有其病」,凸顯了臟腑在人體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功能失調導致疾病的機理。生理病理部分則以「生者,陰陽之和,死者,陰陽之離」概括生命的本質在於陰陽的協調統一,點明了疾病的發生是陰陽失調的結果,為後續的診斷與治療奠定理論基礎。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對《黃帝內經》等經典理論的繼承,更可能是結合了佚名作者或其所承傳的學派對這些理論的理解與發揮。

「外經」部分則從理論轉向臨床實踐,系統介紹了中醫的診斷與治療方法。診斷方面,書中對望、聞、問、切四診進行了細緻的闡述,強調四診合參的重要性,並將醫者對診斷信息的獲取提升到「以神」察之、聞之、問之、切之的高度,寓意著診斷不僅僅是機械的觀察和詢問,更需要醫者以精神、心神去體會病情的細微變化,體現了中醫診斷學中醫患互動和醫者主觀經驗的重要性。治療方面,書中涵蓋了針灸與湯藥兩大主要手段。對針灸的描述「刺之以針,灸之以火,以通經絡,調和氣血,以治百病」,點明了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和經絡來調節氣血運行、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而湯藥治療則以「以水煎之,以火熬之,以治百病」概括其基本製備過程與廣泛療效,暗示了湯藥作為中醫最主要治療手段的靈活性與針對性。

「雜經」部分則聚焦於中醫的養生保健,體現了「治未病」和整體觀的理念。書中對飲食起居和情志調攝的論述尤為突出。關於飲食,指出「飲食者,養生之本,飲食有節,則氣血調和,百病不生;飲食無節,則氣血失調,百病叢生」,強調了合理飲食對於維護氣血平衡、預防疾病的決定性作用。這與現代醫學對膳食結構與健康的認識不謀而合,但也更注重其對氣血功能的影響。關於情志,書中認為「情志者,人身之主,喜怒哀樂,發乎情志,過則生病」,深刻揭示了情志活動與身體健康的內在聯繫,強調了調節情志對於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將醫學從單純的疾病治療擴展到對人整體生命狀態的管理,體現了中醫「身心一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從提供的具體內容片段來看,《儒醫心鏡》不僅有框架性的理論介紹,更深入到臨床實踐的細節。「秘傳」二字出現在方劑加減法標題中,暗示了這些內容可能是特定醫家或醫學流派累積並傳承的臨床經驗精華,帶有一定的獨特性或臨證技巧。方劑加減法是中醫臨床應用的核心技能之一,《儒醫心鏡》對二陳湯、四物湯、小柴胡湯這幾個經典基礎方劑加減應用的詳細論述,充分展現了其臨床實用價值。

以「秘傳二陳湯加減法」為例,二陳湯是化濕化痰的基礎方。書中針對不同症狀和病機,指導如何在此基礎上加減用藥:如膈上不寬加枳桔、火旺加芩連、脾虛加參朮變為六君子湯、寒疼加香砂、食積加消導藥、咳嗽分冷熱加減、風寒外感加解表藥等。甚至考慮到半夏的燥性,提示血虛煩渴者不宜使用,並提供替代方案(如貝母)。對於痰阻不同部位(胸膈、經絡、腸胃、脅間)或不同性質(風痰、濕痰、火鬱老痰)的治療,也提供了具體的加減藥物(如天麻、白附、皂南星、二術、夏蔞、香附、桔連翹、玄胡、薑汁、竹瀝、枳實、白芥子),以及變方應用(溫膽湯、導痰湯、四七湯)。對於嘔吐、嘈雜、吞酸等由痰濕或火引起的消化系統疾病,也詳細列出了加減藥物。這部分內容極具臨床指導意義,體現了辨證論治、隨證加減的原則。

「秘傳四物湯加減法」則聚焦於補血調經的基礎方——四物湯。四物湯是治療血虛、瘀血、月經病、妊娠及產後病的要方。書中展示了將四物湯與其他方劑或藥物配合的靈活性:與參朮茯甘合為八物湯(氣血雙補)、再加桂耆成十全大補湯(大補元氣精血),與參蘇合為補心湯(用於心虛血少、產後感寒)。針對婦科常見症狀,書中提供了大量加減法,如陰虛發熱加柴芩知柏、骨蒸勞熱加柴耆鱉知柏地骨皮、經水似瘧合小柴胡湯、妊娠漏胎加膠艾、經少加橘耆參、經痛加香附莪稜、經色異常加芩連牡皮、瘀血痛加桃紅烏附、血枯經閉加木附檳殼桃紅、肥人經淡屬痰加二陳湯、經多加芩連柴柏荊芥羌活等。對於妊娠胎痛、胎氣不安、子煩、難產、產後惡露、產後熱等,也提供了具體方藥加減。特別提醒了臨床禁忌,如腸滑者忌地歸、汗多者去川芎、膩膈者慎用熟地黃等。這些細節化的指導,反映了此書作者或流派在婦科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

「秘傳小柴胡湯加減法」則圍繞治療少陽證的代表方——小柴胡湯展開。書中首先闡述小柴胡湯的主治證機——少陽經病、往來寒熱、嘔而脅痛。接著詳細列舉了少陽病兼變證的加減應用,如兼陽明證(口渴煩乾嘔)加葛根知母黃芩、兼痞滿熱盛加枳桔、痞結甚者合小陷胸湯、汗少唇焦渴甚加倚連葛或竹葉石膏、汗後壯熱妄言乾嘔加黃連解毒湯、泄利熱蒸合四苓散、發黃合茵陳知柏、便秘合蔞實黃連枳樸或大柴胡湯、身熱惡風合桂枝湯、唇焦煩渴甚合白虎湯。對主方內藥物的加減也有論述,如胸煩不嘔減夏參倍瓜蔞仁、渴加天花粉、腹痛加芍去黃芩、脅下硬痞加牡蠣、心下悸加茯苓、痞脹滿加牡蠣乾薑等。針對溫病發熱渴嗽、婦人邪熱入血室、溫瘧、傷寒日久過經、瘥後勞食復等複雜情況,也提供了與五味子、四物湯、芒硝、白虎湯、生脈散、溫膽湯等方藥的配合應用。最後對小柴胡湯的配伍意義(柴芩清熱、半夏止嘔降逆、人參甘草補益中氣、薑棗調和營衛)進行了解析,並強調了和解少陽的重要性。這些內容體現了中醫臨證時對病機的精準判斷和方藥的靈活運用。

第四章「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進一步展示了書中對具體病症的辨析與治療。以「中風」為例,書中首先區分了「真中風」與「類中風」,這是臨床上非常重要的鑑別點。對於真中風,詳細分析了其病機(體虛、情志、酒色勞力致氣散風邪乘虛而入),並根據邪氣中犯的部位區分為中腑、中臟、中血脈三等,並提供了相應的辨證要點與治療原則。中腑證以表證為主,治法以疏風解表為主,方用疏風飲;中臟證涉及臟腑功能失調,病情較重,辨證複雜,治療需考慮通腑瀉熱、化痰開竅、扶正祛邪等,並結合具體症狀(如便秘、牙關緊閉、痰涎壅盛)採用導下、搐鼻、針灸等急救或輔助療法,後用愈風湯調理;中血脈證類似中經絡,以外部筋脈功能失調為主,治法以養血活血、疏通經絡為主,方用當歸養榮湯。書中還特別列出了中風的不治之證,如口開手撒、眼合遺尿等,這些是古代醫家在長期臨床觀察中總結出的危重症候,具有重要的預後判斷意義。在疏風飲和愈風湯的加減論述中,再次體現了隨證加減的原則,如熱證去桂枝加柴芩、有汗去川芎、有痰加化痰藥等,與前面方劑加減法的思路一脈相承。對於中風後遺症(如半身不遂),根據左右側(右側多屬氣虛濕痰,左側多屬血虛死血)結合四君子湯、四物湯與二陳湯調理,也體現了古代醫家對中風後不同體質狀態的認識與治療對策。

總而言之,《儒醫心鏡》是一部涵蓋中醫理論、診斷、治療與養生各個層面的寶典,尤以其對經典方劑加減應用的精闢論述,以及對複雜病症如中風的系統分析,展現了古代醫家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深邃的學術思想。其「秘傳」性質暗示了書中可能蘊含著特定學派或醫家的臨床精髓,對後世醫學的影響深遠,明代張景岳、清代吳鞠通等醫家在其著作中多有徵引,足見此書在不同時代皆被視為重要的參考典籍。作為一部佚名古籍,它或許是多位醫家智慧的結晶或特定醫學流派經驗的總結。雖然年代不詳,但其內容的系統性、實用性與深刻性,使其成為我們今天深入理解和學習中醫傳統智慧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對《儒醫心鏡》的研讀,不僅有助於掌握中醫的診斷治療技術,更能體會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醫道精神。


一、秘傳二陳湯加減法

二、秘傳四物湯加減法

三、秘傳小柴胡湯加減法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4)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5)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6)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7)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8)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9)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0)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1)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2)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3)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4)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5)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6)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7)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8)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9)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0)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1)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2)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3)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4)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5)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6)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7)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8)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9)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0)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1)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2)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3)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4)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5)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6)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7)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