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0)

回本書目錄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0)

1. 六郁

六郁者,鬱結而不散也。人之氣血沖和,百病不生。若有鬱結,諸病生焉。氣鬱者,腹脅脹滿,刺痛不舒,脈沉者,用木香順氣散加減。血鬱者,能食便紅,或暴吐紫血,痛不移處,脈澀數者,用當歸活血湯加減。食鬱,噯氣作酸,胸腹飽悶作痛,惡食,不思飲食,右關脈緊盛者,用香砂平胃散加減。

痰鬱者,動則喘滿氣急,痰咳不出,胸膈結痛,脈沉滑者,用瓜蔞枳桔湯加減。熱鬱即火鬱也,小便赤色,五心煩熱,口苦舌乾,脈數者,用火鬱湯加減。濕鬱者,周身骨節走注疼痛,遇陰雨即發,脈沉細而濡,用滲濕湯加減。

木香順氣散加減

治氣鬱。

木香,烏藥,香附,枳殼,青皮,砂仁,厚朴,陳皮,官桂,甘草,撫芎,蒼朮

姜三片,水煎,磨木香調服。

當歸活血湯加減

治血鬱。

當歸,芍藥,撫芎,桃仁,紅花,丹皮,官桂,乾薑,香附,烏藥,枳殼,青皮,甘草

血結硬痛,加大黃。

姜一片,水煎,不拘時服。

香砂平胃散加減

治食鬱。

厚朴,枳實,陳皮,甘草,蒼朮,香附,砂仁,山楂,神麯,麥芽,乾薑,木香

食鬱久,成塊作痛,去乾薑,加大黃一分。

姜三片,蘿蔔子一撮,水煎;磨木香調服。

瓜蔞枳桔湯加減

治痰鬱。

瓜蔞仁,枳實,桔梗,撫芎,蒼朮,香附,杏仁,砂仁,片芩,木香,陳皮,甘草,貝母,竹瀝

姜一片,水煎,磨木香,同竹瀝衝入藥內調服。

火鬱湯加減

治熱鬱。

梔子,柴胡,乾葛,白芍,地骨皮,連翹,甘草

水煎,不拘時服。

滲濕湯

治濕鬱。

方見濕症條內。

六郁:氣鬱,脈沉澀;血鬱,脈沉;痰鬱,寸口沉滑;濕鬱,脈沉細;熱鬱,脈沉數;食鬱,氣口緊盛。

論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郁者,結聚不散之故,當升不升,當降不降,升降不得,變化失常,六郁病見矣。胸脅痛者,氣鬱也;周身走痛,陰寒則發,濕鬱也;動則喘急,咳嗽吐痰,痰鬱也;四肢發熱,小便赤黃,火鬱也;肢體無力,雖食便血,血鬱也;噯氣吞酸,腹飽懶食,食鬱也。人之性命非此不能為害。

田氏考之曰:郁之為病,非一端也,諸病皆起於鬱結,治法不可拘此六者。且如傷寒而風寒藏於皮毛,令人發熱、惡寒;傷暑而風熱中在肉分,使人身如刺痛,皆是鬱結之病。看在何經,隨症治之。《內經·六元正紀大論》曰:又有五氣之郁,治法不同。木鬱吐之,火鬱汗之,土鬱下之,金鬱解表、利小便,水鬱折之,以治其沖逆。

治郁之法不過此也。立方於後。

開鬱和中湯

治六郁。

陳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少許),前胡,梔子(炒),香附(童便浸),川芎,枳殼,白朮,黃芩,神麯,黃連(各等分),

白話文:

[六鬱]指的是氣血鬱結而不散的情況。人體內的氣血若運行順暢,就不會生病。但一旦有鬱結,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氣鬱的情況,會有腹部脹滿、脅肋刺痛,呼吸不順的症狀,脈象呈現沉的特性,可用木香順氣散加減來治療。血鬱的情況,可能出現食慾正常但排泄物帶紅色,或者突然大量吐出暗紫色血液,疼痛固定在同一部位,脈象澀且數,可使用當歸活血湯加減來治療。食鬱的表現為噯氣,胃酸,胸腹感到飽脹悶痛,厭食,不想進食,右關脈緊盛,可用香砂平胃散加減來治療。

痰鬱的特徵是活動後容易喘促,氣急,痰多且不易咳出,胸部有壓痛感,脈象呈現沉滑,可用瓜蔞枳桔湯加減來治療。熱鬱即是火鬱,小便顏色偏紅,手心腳心感到煩熱,口苦舌乾,脈象數,可用火鬱湯加減來治療。濕鬱的特徵是全身骨節流動性疼痛,遇陰雨天易發作,脈象沉細而濡,可用滲濕湯加減來治療。

木香順氣散加減,主要治療氣鬱。成份包含木香、烏藥、香附、枳殼、青皮、砂仁、厚朴、陳皮、官桂、甘草、撫芎、蒼朮。以三片薑煮水,研磨木香調服。

當歸活血湯加減,主要治療血鬱。成份包括當歸、芍藥、撫芎、桃仁、紅花、丹皮、官桂、乾薑、香附、烏藥、枳殼、青皮、甘草。若血結硬痛,可加入大黃。薑一片,煮水,不限時間服用。

香砂平胃散加減,主要治療食鬱。成份包含厚朴、枳實、陳皮、甘草、蒼朮、香附、砂仁、山楂、神麯、麥芽、乾薑、木香。食鬱時間長,形成硬塊,疼痛,去除乾薑,加入一分量的大黃。薑三片,蘿蔔子一撮,煮水;研磨木香調服。

瓜蔞枳桔湯加減,主要治療痰鬱。成份包含瓜蔞仁、枳實、桔梗、撫芎、蒼朮、香附、杏仁、砂仁、片芩、木香、陳皮、甘草、貝母、竹瀝。薑一片,煮水,研磨木香,與竹瀝一同調入藥中服用。

火鬱湯加減,主要治療熱鬱。成份包含梔子、柴胡、乾葛、白芍、地骨皮、連翹、甘草。煮水,不限時間服用。

滲濕湯,主要治療濕鬱。該方可在濕症條目中找到。

六鬱:氣鬱,脈象沉澀;血鬱,脈象沉;痰鬱,脈象寸口沉滑;濕鬱,脈象沉細;熱鬱,脈象沉數;食鬱,脈象氣口緊盛。

論述:氣血運行順暢,就不會生病。一旦有鬱結,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鬱結,就是氣血聚集無法散開,該上升的不升,該下降的不降,氣血的升降功能失調,身體的機能也會失常,六鬱的病狀就會顯現。胸脅痛,是氣鬱的表現;全身遊走性疼痛,陰冷天氣易發作,是濕鬱的表現;活動後喘息急促,咳嗽,痰多,是痰鬱的表現;四肢發熱,小便顏色紅黃,是火鬱的表現;肢體無力,即使進食也會便血,是血鬱的表現;噯氣,吞酸,腹部飽脹,食慾不佳,是食鬱的表現。這些都是人體健康受到影響的表現。

田氏考察認為:鬱結引發的疾病,並非只有這一種類型,各種疾病都可能起因於鬱結,治療方法也不僅限於這六種。例如,感冒引起的風寒藏在皮毛中,會使人發熱、怕冷;中暑導致的風熱在肌肉中,會使人感到像被針刺一樣的疼痛,這些都是鬱結造成的病狀。應根據病癥所在的經絡,針對性治療。《內經·六元正紀大論》中提到:還有五氣之鬱,治療方式各不相同。木鬱需吐法,火鬱需汗法,土鬱需下法,金鬱需解表及利尿,水鬱需抑制,以控制其反沖。

治療鬱結的方法不過如此。以下是一些治療六鬱的方劑:

開鬱和中湯,主要治療六鬱。成份包含陳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少量)、前胡、炒梔子、童便浸香附、川芎、枳殼、白朮、黃芩、神麯、黃連(各等分)。薑三片,煮水服用。

越鞠丸,古方中用於治療鬱結。成份包括香附、蒼朮、神麯、川芎、梔子仁(各等分)。用水泛製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火鬱湯,詳見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