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4)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4)
1. 類中風
類中風者,則常有之,因內傷氣虛,卒倒,昏不知人事,此名類中風也。富貴之人起於情欲所傷,貧苦之人起於飢寒所傷,氣衰者多有此證。若卒時昏倒者,屬氣虛卒倒,用參耆湯補之。有中氣,中暑,有中寒,有痰厥,有血暈。類中風者,多各有法治不同,不可作風證,用風藥誤治之。
參耆湯加減
治氣虛卒倒。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熟地,陳皮,半夏,甘草
有痰,加枳實、竹瀝、薑汁少許。身涼,脈來沉細,手足厥逆,加熟附子,以行參耆之氣。身熱,加柴胡、芍藥,去半夏。胸膈飽悶,加砂仁,去熟地、白朮。眩暈,加川芎、天麻。本方治內傷氣虛卒倒者甚妙。
加生薑一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類似中風的病症】
這類似中風的病症,是常見的。因為身體內部受到傷害,氣力虛弱,突然間倒下,失去知覺,這種情況就被稱為類似中風。富裕的人可能由於過度的情慾傷害導致,而生活貧困的人可能是因為長期挨餓受凍造成身體損傷,氣力衰弱的人很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如果在突然間昏倒,這就屬於氣力虛弱造成的突然倒下,可以用參耆湯來補充氣力。除了類似中風,還有中氣、中暑、中寒、痰厥和血暈等情況。對於類似中風的病情,大多數都有特定的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不能誤以為是風邪所致,使用錯誤的風藥來治療。
【參耆湯的配方及調整】
用於治療因氣力虛弱導致的突然倒下。
所需藥材有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熟地、陳皮、半夏和甘草。
如果病人有痰,可以加入枳實、竹瀝和少量薑汁。如果病人身體冰冷,脈搏微弱,手腳冰涼,可以加入熟附子,以幫助參耆湯的藥效。如果病人體溫過高,可加入柴胡和芍藥,同時去掉半夏。如果胸部感到飽脹悶痛,可以加入砂仁,同時去掉熟地和白朮。如果出現眩暈,可加入川芎和天麻。這個方子對於治療因內部傷害導致氣力虛弱,突然倒下的患者非常有效。
服用時,加入一片生薑,兩枚大棗,用水煎煮,不限定服用時間。
2. 中氣
中氣症者,因與人相爭,暴怒氣逆而暈倒者,此名中氣。氣脈是沉,風脈是浮。風中身溫,且多痰涎;氣中身涼,且無痰涎。先用薑汁灌救,後服木香順氣散。氣復即醒,不藥而愈也。
木香順氣散
治中氣症暈倒者。
木香,砂仁,烏藥,香附,青皮,枳殼,陳皮,厚朴,官桂,甘草,半夏,乾薑
氣逆不轉,加蘇子、沉香。
姜三片,水煎八分,磨木香調服。
白話文:
[中氣]的內容如下:
患有中氣症的人,通常是因為與他人激烈爭吵,突然怒氣上沖導致昏厥,這種情況稱為中氣。如果是氣脈異常會表現為脈象沉,風脈則會是脈象浮。風中(風邪入體)的患者身體溫熱,且多伴有痰涎;氣中(氣血運行受阻)的患者身體則感覺涼,且無痰涎。首先應使用薑汁來急救,之後再服用木香順氣散。待氣血恢復流暢,病人就會甦醒,通常不需要進一步的藥物治療就能康復。
木香順氣散
這是用於治療中氣症患者昏厥的藥方。
所需藥材包括:木香,砂仁,烏藥,香附,青皮,枳殼,陳皮,厚朴,官桂,甘草,半夏,乾薑。
如果患者的情況是氣逆不轉,則需額外加入蘇子和沉香。
煮藥時,加入三片薑,用水煎至八分熟,然後將木香研磨後加入湯藥中一同服用。
3. 痰厥
痰厥者,皆因內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暈厥倒,脈來沉細。用二陳湯加減治之,痰出為妙。
二陳湯加減
治痰厥暈倒。
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當歸,枳實,官桂,桔梗,杏仁,良薑,砂仁,木香
氣逆,加蘇子。元氣虛弱,去枳實。
姜三片,水煎六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痰厥的情況,大多因為體內虛弱又受到寒氣侵襲,導致痰氣阻塞,會出現手腳冰冷、麻木,頭昏眼花甚至昏倒的症狀,脈搏跳動微弱且細小。治療上使用二陳湯加減方,目的是讓體內的痰排出。
二陳湯加減方
用於治療痰厥導致的昏倒。
藥方成分包括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當歸,枳實,官桂,桔梗,杏仁,良薑,砂仁,和木香。
如果病人有氣逆的情況,可在藥方中加入蘇子。若病人的元氣虛弱,則應去掉枳實。
煎藥時需放入三片薑,用水煎至剩六分,無特定時間限制,隨時可服用。
4. 血暈
血暈者,皆因平日去血過多,血虛而成血暈,脈來微澀。用四物湯加減治之。不可艾灸,驚哭叫動,動則乘虛而死矣。
四物湯加減
即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眩暈卒倒。
當歸,川芎,生地,白芍,人參,黃耆,茯苓,陳皮,白朮,甘草,荊芥
飽悶,加香附、砂仁,去黃耆、白朮。
烏梅一個,棗二枚,水煎六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血暈】
血暈的情況,多半是因為平時失血過多,導致血氣虛弱,進而形成血暈,脈象呈現微澀。治療上可用四物湯進行加減調配來處理。切記不可使用艾灸的方式治療,且要避免驚嚇、哭泣或大聲喊叫等動作,這些動作會讓身體處於虛弱狀態,有可能會導致死亡。
【四物湯加減】
也就是當歸補血湯。用於治療血虛導致的頭暈甚至突然倒下。
藥方包含:當歸、川芎、生地、白芍、人參、黃耆、茯苓、陳皮、白朮、甘草、荊芥。
如果感到飽悶,可以加入香附、砂仁,但要去除黃耆、白朮。
服用方式為:取一顆烏梅,兩枚棗子,用水煎至六分熟,不限時間服用。
5. 傷寒
傷寒,六脈浮緊,忌沉細。
傷寒為病,返復變遷,粗工不識,死在返掌。若冬時即病,乃為傷寒。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溫病,春末為晚發,至夏變為暑病。所受病則同,治法則異,全倚脈症為憑察,終用藥庶為無差。有起於太陽,終於厥陰,此為循經傳度也。或在太陽,直入少陽,為越經傳度也。有首尾只在一經,而不傳也。
有兩感傷寒,榮衛俱病者,有寒傷榮、風傷衛之分,無汗惡寒、有汗惡風是也。有傷風見寒,外風症而內寒脈也;有傷寒見風,外寒症而內風脈也。有陰症傷寒,直中陰經,六脈沉細也。有四症類傷寒:寒痰,腳氣,食積,勞煩也。臨症之時,望聞問切,仔細詳察。若差毫釐,其禍不小。
慎之!慎之!
田氏考之曰:傷寒治法惟在專門之士,學者當要隨機應變,不可拘定,全要自己省悟。且如以經言之,症傳有六,經常有九。有在表在裡之分,有取症不取脈之分,有標本之分。《內經》曰:「知標與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謂之妄行。」然傷寒之標本,近世醫者鮮有知之,不可不明辨也。
論曰:所患病氣為本,傳變陰陽為標;內傷七情為本,外感為標。《經》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也。如症在表,發熱惡寒,法當汗之;如不惡寒、反惡熱,病屬裡,法當下之;若在半表半裡之間,往來寒熱,法當和之。且如病在三陽經,大便不通,手不敢迎腹,豈不下乎?又如在三陰經,身手大熱,坐臥非安,喘息不寧,敢不汗乎?所謂取症不取脈也。予今錄傷寒之大略,立方於後。
雖不能全備,未必無小補焉。
麻黃湯
治太陽無汗,脈浮而緊。春分後忌用。
麻黃(一兩),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粒,去尖)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取汗為度。
桂枝湯
治太陽有汗,脈浮緩。春分後忌用。
桂枝,赤芍藥,甘草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頻臾啜稀粥助藥力,以取微汗。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用甘草,恐中滿而嘔。
小柴胡湯
治少陽往來寒熱,胸脅疼痛,心煩喜嘔。又治風溫身熱。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人參(七錢),甘草(七錢),半夏(八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大柴胡湯
治內熱,大便難,身熱,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芍藥(三錢),半夏(六錢半),枳實(四錢),大黃(五錢)
各和勻,每服五錢,水煎服。
大承氣湯
治胃熱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少陰舌乾口燥。如汗後不惡寒,反惡熱,狂言而喘,用小承氣湯。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水二碗半,先煎厚朴、枳實至一碗,入大黃,再煎至七分,去渣,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白話文:
傷寒
傷寒這種病,如果脈象是浮而且緊的,就不能是沉而且細的脈象。
傷寒這種疾病,病情會反覆變化,庸醫不了解這些變化,就會導致病人死亡。如果在冬天發病,那就是傷寒。寒邪藏在皮膚肌肉裡,到了春天會轉變成溫病,春末發病就晚了,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雖然感受的病邪相同,但治療方法卻不同,完全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這樣用藥才不會有差錯。有的病從太陽經開始,最終到厥陰經,這是按照經絡循序傳遞的。有的病在太陽經,直接進入少陽經,這是跨越經絡傳遞的。有的病從頭到尾只在一個經絡,沒有傳到其他經絡。
有兩種感受寒邪的傷寒:一種是氣血和衛氣都生病的,有寒邪傷氣血和風邪傷衛氣的區別,表現為沒有汗而且怕冷,或是有汗而且怕風。一種是感受風邪後出現寒症,外表是風邪的症狀,但內在的脈象卻是寒症的;一種是感受寒邪後出現風症,外表是寒邪的症狀,但內在的脈象卻是風邪的。還有一種是陰症傷寒,病邪直接侵入陰經,脈象是沉而且細的。還有四種症狀類似傷寒:寒痰、腳氣、食積、勞累煩躁。在診治時,要仔細觀察病人的氣色、聽聲音、詢問病情、切脈,仔細診斷。如果稍微有差錯,造成的禍害就很大。
要謹慎!要謹慎啊!
田氏研究認為:傷寒的治療方法只有專業的醫生才懂得,學習的人要懂得隨機應變,不能死守成規,一切都要靠自己領悟。而且從經絡來說,疾病傳遞有六種情況,經絡變化通常有九種。有表證和裡證的區別,有只看症狀不看脈象的情況,還有標和本的區別。《黃帝內經》說:「了解疾病的標和本,那麼萬事都順利。不了解標和本,就會胡亂行事。」然而,現在的醫生很少知道傷寒的標本,所以一定要明確辨別。
總的來說,所患的病邪是本,傳變的陰陽是標;內傷七情是本,外感是標。《黃帝內經》說:「情況緊急就治療標,情況緩慢就治療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例如,症狀在表,發熱怕冷,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不是怕冷,反而怕熱,那就是病在裡,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在半表半裡之間,出現忽冷忽熱,就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例如,如果病在三陽經,大便不通,用手按壓腹部會感到不舒服,難道不該用瀉下的方法嗎?又如病在三陰經,全身發熱,坐立不安,呼吸急促,難道不該用發汗的方法嗎?這就是所謂的只看症狀不看脈象。我現在記錄下傷寒的大概情況,並把藥方放在後面。
雖然不能完全詳盡,但也許能有點幫助。
麻黃湯
治療太陽經沒有汗,脈象浮而且緊的症狀。春分之後忌用。
麻黃(一兩),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粒,去尖)
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以出汗為度。
桂枝湯
治療太陽經有汗,脈象浮而且緩的症狀。春分之後忌用。
桂枝,赤芍藥,甘草
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服。頻頻喝稀粥來幫助藥力,以取得微微出汗的效果。如果小便頻繁或飲酒的人,就不要用甘草,以免造成腹脹嘔吐。
小柴胡湯
治療少陽經忽冷忽熱,胸脅疼痛,心煩想吐的症狀。也可以治療風溫導致的發熱。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人參(七錢),甘草(七錢),半夏(八錢)
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用水煎服,溫服。
大柴胡湯
治療內熱,大便困難,身體發熱,不怕冷反而怕熱的症狀。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芍藥(三錢),半夏(六錢半),枳實(四錢),大黃(五錢)
把以上藥材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
大承氣湯
治療胃熱導致胡言亂語,五六天沒有大便,腹痛,煩渴,少陰經舌頭乾燥口乾的症狀。如果發汗後不怕冷反而怕熱,說胡話而且呼吸急促,就用小承氣湯。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用水二碗半,先煎厚朴、枳實到一碗,加入大黃,再煎到七分,去除藥渣,加入芒硝,再煎一兩次沸騰,溫服,以通便為度,如果沒有通便就再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