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5)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5)
1. 中濕
濕者,有內濕,有外濕。人之體虛,或感山嵐瘴氣,或雨濕蒸氣,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或汗濕衣鞋,而成濕症。頭目眩重,骨節煩疼.腳手痠軟、麻痹,足膝腫痛,筋脈拘攣,小腸疝氣偏墜,浮腫吊痛,此皆外濕也。內濕者,皆因生冷水食停滯,脾虛不能運化,停於三二焦,注於肌肉,滲於皮膚,而成內濕也。
濕傷脾胃者,胸腹脹滿,四肢浮腫,難以屈伸,或嘔吐泄瀉,小便短澀,面目身黃;濕傷肺者,咳嗽喘急,身熱惡寒;濕傷腎者,腰腳腫痛,骨節痠疼;濕傷肝者,大筋軟短,小筋弛長,目昏脅痛。濕症之病,脈沉緩而濡。俱用滲濕湯加減。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白話文:
濕氣分為內濕和外濕。體虛的人,或是接觸山嵐瘴氣、雨水蒸氣,或是長途跋涉涉水,或是長期臥床在潮濕的地方,或是汗濕衣鞋,都容易患上外濕。外濕的症狀包括頭昏眼花,骨骼疼痛,手腳酸軟麻木,足膝腫痛,筋脈僵硬,小腸疝氣下垂,身體浮腫疼痛等等。內濕則是由於生冷食物積聚,脾虛無法運化,導致濕氣停留在身體的三焦,浸潤肌肉,滲透皮膚,而形成的。
濕氣損傷脾胃,會出現胸腹脹滿,四肢浮腫,肢體難以伸展,嘔吐腹瀉,小便短澀,面色發黃等症狀;損傷肺部,會出現咳嗽氣喘,發熱怕冷;損傷腎臟,會出現腰腳腫痛,骨骼酸痛;損傷肝臟,會出現大筋僵硬,小筋鬆弛,眼花脅肋疼痛。濕氣病症的脈象沉緩而濡滑,可以用滲濕湯加減治療。治療濕氣病症,重點在於利尿,單純利尿並非最佳治療方法。
滲濕湯加減
治一切濕症。
蒼朮,白朮,茯苓,陳皮,豬苓,澤瀉,香附,撫芎,砂仁,厚朴,甘草
姜一片,燈心一分,水煎服。
濕症,脾虛發腫滿,氣急喘嗽,本方去白朮、甘草,加大腹皮、枳殼、木香、蘇子、桑白皮、蘿蔔子。面目浮腫,去撫芎、澤瀉,加炒山藥、芍藥,倍加蒼朮、白朮。燥能勝濕,濕得燥則豁然而收。瀉甚不止,加肉果、訶子、烏梅、乾薑。嘔噦,去厚朴、香附、撫芎,加炒山藥、烏梅、炒米,如不止,加煨乾姜。
白話文:
滲濕湯加減主治各種濕症。藥方包括蒼朮、白朮、茯苓、陳皮、豬苓、澤瀉、香附、撫芎、砂仁、厚朴、甘草,加入薑片和燈心草,用水煎服。若濕症伴有脾虛發腫滿、氣急喘嗽,則去白朮、甘草,加入大腹皮、枳殼、木香、蘇子、桑白皮、蘿蔔子。若面目浮腫,則去撫芎、澤瀉,加入炒山藥、芍藥,並增加蒼朮、白朮的用量。燥性可克濕,濕遇燥則消散。若腹瀉不止,則加入肉果、訶子、烏梅、乾薑。若嘔吐,則去厚朴、香附、撫芎,加入炒山藥、烏梅、炒米,若嘔吐不止,則加入煨乾薑。
濕症,身體重痛,手足麻痹、痠軟、腫痛,或枯細痿弱,筋脈拘攣,本方去香附、撫芎、厚朴、豬苓、澤瀉,加當歸、生地、芍藥、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風。蓋風能勝濕。濕症,小腸疝氣偏墜,子腫重痛,治方在疝症條內。濕症發黃,治方在黃疸內。
中濕,脈虛濡,忌急疾。
夫治濕,須分南北、高下、內外之分。如西北之地最高,則人多食生冷濕面,或酒後濕氣怫鬱,不得發越,甚則臌脹腹滿,自內而出也,自上而下也。東南之地最卑,則民多因陰雨濕地,或腳腫腿重,濕氣客於下焦,不能發散,甚則痿厥之病有之,皆自外而入也,自下而上也。受病不同,治法則異。
白話文:
濕症的表現是身體沉重疼痛,手腳麻痺、酸軟、腫痛,或是乾枯細瘦、肌肉萎縮無力,筋脈緊縮。這個時候,要從原本的方劑中去掉香附、川芎、厚朴、豬苓、澤瀉,再加上當歸、生地、芍藥、木香、乳香、桂枝、牛膝、黃芩、羌活、防風。因為風可以克制濕氣。
濕症導致的小腸疝氣下墜,子宮腫大疼痛,治療方法在疝氣的條目中。濕症引起發黃的,治療方法在黃疸的條目中。
濕症脈象虛弱濡緩,忌諱急躁用藥。
治療濕症,要區分南北、高低、內外。像西北地區地勢最高,那裡的人多愛吃生冷濕的食物,或是喝酒後濕氣鬱結,無法發散,嚴重的話就會腹脹,從內往外發病,從上往下發展。東南地區地勢最低,那裡的人多因陰雨濕地,導致腳腫腿重,濕氣困在小腹,無法散發,嚴重的話就會出現痿厥的病症,這是濕氣從外往內入侵,從下往上發展。因為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
田氏考之曰:內外受濕,皆是元氣不足,邪乘而聾。氣血和平,豈有此病?《內經》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久不愈,鬱而為熱,熱傷血,不能養筋,筋不能束骨,而痿弱之病生焉。凡治濕,在上以微汗散之,在中下滲利小便為主。《活人書》云:「濕症不可汗傷。」此一句全謂在中下分之,但不可只此為例。
九味羌活湯
治上部濕,微汗而解。
羌活(酒洗),防風,蒼朮(各一錢五分),甘草,白芷,川芎,生地(各一錢),黃芩(酒炒,一錢),細辛(四分),
白話文:
田氏考證說:內外受濕,都是因為元氣不足,邪氣乘虛而致聾。氣血平和,怎麼會有這種疾病呢?《內經》說:六氣之中,濕熱致病佔了十之八九。濕氣久久不愈,就會鬱積化熱,熱傷血液,不能滋養筋脈,筋脈不能束縛骨骼,於是就會產生痿弱的疾病。凡是治療濕邪,在上部要用微微的汗來散發它,在中下部則以利尿滲濕為主。《活人書》說:「濕症不可汗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中下部要以利尿滲濕為主,但不能一概而論。
九味羌活湯
治療上部濕邪,用微汗的方法來解。
羌活(酒洗),防風,蒼朮(各一錢五分),甘草,白芷,川芎,生地(各一錢),黃芩(酒炒,一錢),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養榮除濕湯
治上中下,除濕養榮,用之有效。
陳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三分),防風(四分),當歸(五分),蒼朮(五分),黃柏,梔子,黃芩(炒,各等分),羌活(五分),薄桂(少許),秦艽(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茯苓滲濕湯加減
治中下濕,滲利即解。
陳皮,茯苓(各七分),甘草(三分),豬苓,澤瀉,蒼朮,黃柏(各八分),滑石,梔子,防己,當歸尾(各六分),木通,白朮(各六分),
水煎服。
白話文:
將三片薑,兩顆棗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可治療上、中、下三焦的濕氣,具有滋養氣血、去除濕氣的功效,效果顯著。
配方包括:陳皮、半夏、茯苓(各等量)、甘草(三分)、防風(四分)、當歸(五分)、蒼朮(五分)、黃柏、梔子、黃芩(炒制,各等量)、羌活(五分)、薄桂(少許)、秦艽(七分),
再加入三片薑,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可治療中、下焦濕氣,利水滲濕即可解除。
配方包括:陳皮、茯苓(各七分)、甘草(三分)、豬苓、澤瀉、蒼朮、黃柏(各八分)、滑石、梔子、防己、當歸尾(各六分)、木通、白朮(各六分),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2. 火熱
火者,有君火、相火。君火者,心火也。心為君主之官,配於五行,守位而不動。相火者,輔助之火也,生於虛無,寄於肝腎之間,聽命而行。凡動皆是相火。五臟俱有火,相火易起,五火相扇動矣。相火乃元氣之賊,無時而不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陰虛火動者難治。
凡人發熱、咳嗽、吐痰血者,午後至夜發熱,面頰唇紅,小便赤色,脈數無力者,便是陰虛火動也。治用四物湯加炒黃柏、知母,是補陰降火之妙藥,即滋陰降火湯也。有實火,有虛火。虛火者可補,用滋陰降火加人參、白朮。虛火急甚重者,切不可驟用涼藥治,須用參、耆、歸、術溫散,再加白茯苓、陳皮,緩之生甘草也。
白話文:
火的種類與特性:
火,分為君火和相火。
君火,也就是心火。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與五行相配,位置固定,不輕易移動。
相火,則是輔助之火,它生於虛無,寄存在肝臟和腎臟之間,會根據命令行動。凡是身體的動作,都是由相火驅使。
五臟都包含著火,相火容易被激發,五種火會互相影響,互相煽動。
相火是元氣的賊,它無時無刻不在消耗真陰。陰虛則會生病,陰氣耗盡則會死亡。陰虛火動的病症很難治療。
陰虛火動的症狀與治療:
凡是人體發熱、咳嗽、吐痰帶血,下午到晚上發熱,臉頰嘴唇紅潤,小便顏色發紅,脈搏細數無力,就是陰虛火動的表現。
治療可用四物湯加入炒黃柏、知母,這就是補陰降火的良藥,稱為滋陰降火湯。
虛火與實火的區別:
火分為實火和虛火。虛火可以用滋陰降火的方法來補,在滋陰降火湯中加入人參、白朮。
如果虛火非常嚴重,切忌不要馬上使用寒涼藥物治療,應該用參、耆、歸、術來溫散,再加入白茯苓、陳皮,慢慢用甘草來調理。
凡氣有餘便是火,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熱從腳下起者,虛之極也,是火起於九泉,十無救一,與陰虛火動者治同。此皆論虛火之治也。凡人氣實火盛,發熱、脈數大有力者,是實火也。實火可降,正與柴胡、芩、連、梔子等藥,雖生冷,與之無害也。
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柴胡瀉肝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梔子降火極速,從小便泄去,其性能曲屈下行,此皆治實火之用也。凡人自覺身熱,他人以手按之不熱,此虛熱也,倍用參、歸、地黃補陰,則火自降。人用輕手按於皮膚,熱如火燎,重手按之不熱者,此熱在肌表也,用地骨皮、柴胡之類清之。凡人飲酒發熱,難治。
白話文:
中醫認為,人體內氣盛則容易生火,火從左側升起的是肝火,從臍下升起的是陰火,熱氣從腳底升起則表示身體虛弱到了極點,這叫做「虛火」,幾乎難以治療。對於虛火,需要滋陰降火。如果身體發熱、脈搏強勁有力,這是「實火」,可以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例如柴胡、黃芩、黃連、梔子等,這些藥物雖然性寒,但對治療實火並無妨礙。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柴胡瀉肝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梔子降火效果極快,可以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對於身體自覺發熱,但他人觸摸卻不熱的情况,這是「虛熱」,可以用人參、當歸、地黃等滋陰藥物來治療。如果輕輕觸碰皮膚就感到火辣辣的,但用力按壓卻不熱,則說明熱氣在肌膚表面,可以用地骨皮、柴胡等藥物來清熱。喝酒後發熱難以治療,需要格外注意。
不飲酒人因飲酒發熱,亦難治。用黃連、乾葛、烏梅以解之,而去酒毒也。
滋陰降火湯
治胃經陰虛火動。
白芍,當歸,南芎,生地,知母,黃柏,地骨皮,枸杞,麥冬,柴胡
水煎,食後服。
黃連湯加減
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燥烈,或舌腫硬,或舌尖出血。
黃連,生地,梔子,麥冬,當歸,薄荷,白芍藥,犀角,甘草
白話文:
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而發燒,也很難治。要用黃連、乾葛、烏梅來解酒,去除酒毒。
滋陰降火湯
用來治療胃經陰虛火旺。
白芍、當歸、南芎、生地、知母、黃柏、地骨皮、枸杞、麥冬、柴胡
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黃連湯加減
用來治療心火旺盛,舌頭上長瘡,或者舌頭乾燥發熱,或者舌頭腫脹硬硬的,或者舌尖出血。
黃連、生地、梔子、麥冬、當歸、薄荷、白芍藥、犀角、甘草
隨症加減,食後服。
黃芩湯
治肺火,咳嗽,吐血痰,鼻紅,或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紅、腫痛。
黃芩,梔子,桔梗,白芍,麥冬,荊芥,桑白皮,甘草,薄荷,連翹
隨症加減,食後服。
柴胡飲
治肝火盛,木氣實,或在脅下痛,或氣從左邊起者,或目珠紅腫作痛者,皆肝火也。
柴胡,白芍,川芎,當歸,青皮,梔子,龍膽草,連翹,甘草
白話文:
根據病情需要加減藥物,飯後服用。
黃芩湯
治療肺火引起的咳嗽、吐血痰、鼻紅,或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紅、腫痛。
藥方:黃芩、梔子、桔梗、白芍、麥冬、荊芥、桑白皮、甘草、薄荷、連翹。
根據病情需要加減藥物,飯後服用。
柴胡飲
治療肝火旺盛,木氣充盈,或表現為脅肋疼痛,或氣從左側開始,或眼球紅腫疼痛,這些都是肝火引起的。
藥方:柴胡、白芍、川芎、當歸、青皮、梔子、龍膽草、連翹、甘草。
隨症加減,食後服。
芍藥湯
治脾火,或消穀易飢,或胃熱口燥煩渴,或舌唇生瘡。
芍藥,梔子,黃連,連翹,石膏,薄荷,甘草
隨症加減,食後服。
三黃解毒湯
治三焦實火,內外皆熱,口燥煩渴,小便赤,口生瘡。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連翹,柴胡,芍藥
食後服。
涼膈散
治三焦實火,煩渴,小便赤,大便結,口生瘡。
連翹,山梔,黃芩,桔梗,黃連,薄荷,甘草,當歸,生地,枳殼,芍藥
白話文:
針對脾火、胃熱或三焦實火引起的症狀,如消穀易飢、口燥煩渴、舌唇生瘡、小便赤、大便結等,可用芍藥湯、三黃解毒湯或涼膈散,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飯後服用。
棗二枚,水煎,食遠服,以利為度。
火熱,脈數而無力,虛火;有力,實火;沉數,鬱火。(看何經受),
人生天地全賴五行。一水五火,自然之理也。善攝生者,莫過寡欲為先,集精為本,水升火降,然後十二官不得相失,火病何由而生也?今水既虧,則災害至矣。二火為病,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謂之相火。能致陰虛為病,甚則陰絕則死也。明矣!
田氏考之曰:火病最多,非此二火。《經》曰:氣不足為氣,氣有餘便是火。丹溪曰: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氣從腳下起,入小腹者,乃虛之極也,蓋所謂火起九泉。又有實火、鬱火、無根之火。
白話文:
吃兩顆紅棗,用水煎煮,飯後服用,以通暢為度。
如果感到身體發熱,脈搏快速而無力,這是虛火;脈搏有力,則是實火;脈搏沉而快速,則是鬱火。(要觀察哪條經脈受到影響)。
人活在天地之間,全靠五行相生相剋。水生火,火克金,自然法則如此。想要保養身體,最重要的是要減少慾望,以凝神聚氣為根本。水上升,火下降,如此才能使十二臟器正常運作,火病又從何而來呢?現在水氣不足,就會引發疾病。
關於火病,以名稱來說,形氣相生,配於五行,稱為君火;以位置來說,生於虛無,守住本位,隨著活動而顯現,稱為相火。火病能導致陰虛,嚴重則會導致陰氣耗盡而亡。
田氏認為:火病種類很多,不只是這兩種火。《經》書中說:氣不足則為氣,氣有餘則為火。丹溪說:氣從左側升起,是肝火;氣從臍下升起,是陰火;氣從腳下升起,進入小腹,是虛火到了極點,這就是所謂的“火起九泉”。還有實火、鬱火、無根之火。
何以治之?如肝火非柴胡不能平,陰火非黃柏、地黃不能補,火起九泉非四物、知母、黃柏不能降,實火非芩、連、大黃不能瀉,鬱火非羌活不能散,無根之火非玄參、升麻不能除。此治火之大略也,臨症之時再當裁之。
加味三黃解毒湯
治實火。
照前方加玄參、石膏。
滋陰降火湯
治虛火及火起九泉皆治之。
白芍,當歸,南芎,生地,知母,黃柏,地骨皮,枸杞,麥冬,柴胡
白話文:
要怎麼治療呢?像是肝火,非柴胡不能平息;陰火,非黃柏、地黃不能滋補;火起九泉,非四物、知母、黃柏不能降下;實火,非芩、連、大黃不能瀉掉;鬱火,非羌活不能散開;無根之火,非玄參、升麻不能消除。這就是治療火症的大概方法,實際遇到病人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再調整用藥。
加味三黃解毒湯:
治療實火。
在原方中加入玄參、石膏。
滋陰降火湯:
治療虛火及火起九泉皆可使用。
藥物包括:白芍、當歸、南芎、生地、知母、黃柏、地骨皮、枸杞、麥冬、柴胡。
水煎服。
升陽散火湯
治鬱火,四肢、五心煩熱,因熱鬱遏,陽氣下陷,或血虛。得之平日多食冷物,皆生此病。
方見《丹溪纂要》。
加減平肝散
治肝火。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當歸,川芎,白芍,香附,青皮,蒼朮,枳殼
姜三片,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治無根之火,即熱急,頭面、體腹有斑者是也。
石膏,知母,玄參,川芎,升麻,黃連,甘草,葛根,梔子
水煎服。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升陽散火湯治療鬱火,症狀包括四肢和五心煩熱,因熱氣鬱結,陽氣下降,或血虛。這種病症通常由平時食用過多冰冷的食物引起。
此方出自《丹溪纂要》。
加減平肝散治療肝火。
配方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當歸、川芎、白芍、香附、青皮、蒼朮、枳殼
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玄參升麻湯治療無根之火,也就是熱急,頭面和身體腹部出現斑點的症狀。
配方包括:石膏、知母、玄參、川芎、升麻、黃連、甘草、葛根、梔子
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