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7)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7)
1. 痢疾
痢疾者,不分赤白,俱作濕熱治之,明矣!赤屬血,白屬氣。赤白相兼,膿血相雜。痢皆因脾胃失調,飲食停滯,積於腸胃之間,多是暑濕傷脾,故作痢疾。起於肚腹疼痛,大便裡急後重,小水短赤不長。身涼、脈緩者易治,身熱、脈弦急者難治。痢疾初起,元氣壯實,一二日先用化滯湯疏通積滯。
三四日已後,元氣虛弱,用胃苓湯加減治之。如不止,用參歸芍藥湯調理脾胃,分理陰陽。久不愈,方可服真人養臟湯加減治之。切不可用粟殼等藥,止塞太早,內恐積氣未盡,成休息痢,亦恐毒氣攻上,胸腹飽悶作痛,噁心,嘔噦,發呃,難治者,因毒氣攻胃也。噤口痢,不食者,胃口熱極,用參歸芍藥湯加炒黃連、蓮肉、人參、炒米、烏梅清熱開胃。
為下痢腹痛,裡急後重者,是積氣滯,用加木香、砂仁,和消積氣,則後重自除。若久痢後重不除者,是虛氣墜下也,加人參、當歸、白芍、升麻為臣提氣。大孔痛者,熱流下也,用加炒黃芩、白芍清之。痢後發熱不止者,或積小,但虛坐努責,俱是血氣虛,倍加白芍、當歸、熟地滋養陰血,其熱自安。若積中有紫血者,是瘀血也,用加白芍、紅花活血生血,則便自愈。
痢下如綠豆汁者,濕也,用加炒蒼朮、白朮滲濕利小便。先水瀉、後膿血者,腎傳脾,難愈;先膿血、後水瀉者,是脾傳腎,易愈。有痢下如鮮血、如露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者,嘔噦、發呃、煩躁者,俱難治也。如魚腦者,身熱、脈數大者,半死半生也。大抵治痢,一二日元氣未虛,宜疏通積滯,分理陰陽,調養脾胃為主。
《經》云: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痢疾之脈宜沉細而緩,不宜浮洪;宜滑大,而不宜弦急。此「夏傷於暑,秋必瘧痢」矣。
木香化滯湯加減
治痢疾一二日。用此一服,即去枳殼。
木香,當歸,芍藥,枳殼,厚朴,砂仁,黃連,陳皮,甘草,蒼朮
夏月傷暑,加香薷、扁豆。
燈心一分,蓮肉七個,烏梅一個,水煎,不拘時服。
胃苓湯加減
治痢疾三四五六日,用此分理陰陽,調養脾胃。
當歸,芍藥,茯苓,蒼朮,白朮,厚朴,陳皮,砂仁,甘草,豬苓,澤瀉
盛暑,加扁豆。去後多,除去厚朴。腹痛,加木香少許。痛甚,加乳香、茴香。煩渴,加人參、乾葛、麥冬、烏梅,去厚朴。嘔噦噁心,加蓮肉、烏梅、炒米、黃連。虛汗,加人參,去蒼朮、厚朴。飽悶,加木香少許,去白朮。噤口不食,加蓮肉、烏梅、炒米、黃連。煩躁,加神麯、烏梅、黃連、人參、竹茹、蓮肉、炒米、梔子、麥冬,去厚朴、砂仁、蒼朮。元氣倦弱,加人參,去厚朴、砂仁。
發熱,加柴胡。大便痛,下鮮血,加黃連、地榆。膿血相雜,加烏梅、阿膠,去厚朴、砂仁。發呃,加炒黃連、蓮肉、烏梅、神砂、茴香、沉香,去蒼朮、白朮。惡寒,手足冷,加官桂少許,不可多服,加人參以扶元氣。白痢,加山藥、烏梅。
白話文:
痢疾,不論是紅色(血痢)或白色(氣痢),都應該以治療濕熱的方式處理,這是很明顯的!紅色屬於血,白色屬於氣。紅痢和白痢混合,就是膿血相雜的情況。痢疾通常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飲食停滯積聚在腸胃之間,大多是由於暑濕侵犯脾臟引起的。症狀開始於肚子疼痛,大便時有急迫感,但每次量不多,小便短少且顏色偏紅。如果身體感覺涼爽、脈象緩慢,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如果身體發熱、脈象弦急,就比較難治。痢疾剛開始時,如果身體元氣充沛,一兩天內可以先用化滯湯來疏通積滯。
三四天之後,如果元氣虛弱,就改用胃苓湯加減來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用參歸芍藥湯來調理脾胃,平衡陰陽。如果久病不癒,才可以考慮服用真人養臟湯加減來治療。絕對不能使用罌粟殼等藥物來過早止瀉,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積氣未排乾淨,形成休息痢,也可能會使毒氣上攻,引起胸腹飽脹疼痛、噁心、嘔吐、打嗝等難以治療的情況,這些都是由於毒氣侵犯胃部造成的。如果是噤口痢(痢疾嚴重到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部熱到極點,可以用參歸芍藥湯搭配炒黃連、蓮子肉、人參、炒米、烏梅來清熱開胃。
對於下痢時腹痛、裡急後重的情況,是積氣停滯所致,可以使用木香、砂仁等藥物來幫助消散積氣,後重感自然就會消失。如果久痢不癒且後重感仍然存在,那是因為虛氣下陷,可以加入人參、當歸、白芍、升麻等藥物來提升氣機。如果肛門有灼熱痛感,是熱邪下流所致,可以使用炒黃芩、白芍等藥物來清熱。痢疾後發熱不止,或者僅有少量積滯,但患者總感覺腹部想用力排便,這都屬於血氣虛弱,應加倍使用白芍、當歸、熟地等藥物來滋養陰血,熱就會自然消退。如果排出的糞便中有紫色血塊,那是瘀血,可以使用白芍、紅花等藥物來活血化瘀、產生新血,大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如果痢疾排出的糞便像綠豆汁一樣,那是濕邪作祟,可以使用炒蒼朮、白朮等藥物來滲濕利小便。如果先是水瀉,然後才出現膿血,這是腎臟的病邪傳到脾臟,比較難治;如果先出現膿血,然後才出現水瀉,這是脾臟的病邪傳到腎臟,比較容易治療。如果痢疾排出像鮮血、像露水一樣的血水,或者像屋頂漏水一樣,大便像竹筒一樣粗大,並伴有嘔吐、打嗝、煩躁等症狀,都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如果大便像魚腦一樣,並且身體發熱、脈象快速而有力,情況已經非常危急。總的來說,治療痢疾,一兩天內如果元氣還未虛弱,應該以疏通積滯、平衡陰陽、調養脾胃為主。
《內經》說:「流通血液,大便自然會恢復正常;調順氣機,後重感自然會消除。」痢疾的脈象應該是沉細而緩慢,不應該是浮洪;應該是滑大,而不應該是弦急。這就是所謂的「夏天因暑熱而受傷,秋天必定會發生瘧疾或痢疾」。
木香化滯湯加減方
治療痢疾初起一兩天。服用此方一劑即可,應去除枳殼。
藥材包括:木香、當歸、芍藥、枳殼、厚朴、砂仁、黃連、陳皮、甘草、蒼朮。
夏天如果因為暑熱而受傷,可以加入香薷、扁豆。
另外加入燈心一分、蓮子肉七顆、烏梅一個,用水煎煮,不拘時服用。
胃苓湯加減方
治療痢疾三四五六天,使用此方來平衡陰陽,調養脾胃。
藥材包括:當歸、芍藥、茯苓、蒼朮、白朮、厚朴、陳皮、砂仁、甘草、豬苓、澤瀉。
盛夏,可以加入扁豆。如果大便次數多,去除厚朴。如果腹痛,加入少量木香。如果疼痛劇烈,加入乳香、茴香。如果煩渴,加入人參、葛根、麥冬、烏梅,並去除厚朴。如果噁心嘔吐,加入蓮子肉、烏梅、炒米、黃連。如果虛汗,加入人參,去除蒼朮、厚朴。如果腹部飽脹悶痛,加入少量木香,去除白朮。如果噤口不食,加入蓮子肉、烏梅、炒米、黃連。如果煩躁,加入神麯、烏梅、黃連、人參、竹茹、蓮子肉、炒米、梔子、麥冬,並去除厚朴、砂仁、蒼朮。如果元氣倦怠虛弱,加入人參,去除厚朴、砂仁。
如果發熱,加入柴胡。如果大便疼痛,排出鮮血,加入黃連、地榆。如果膿血相雜,加入烏梅、阿膠,去除厚朴、砂仁。如果打嗝,加入炒黃連、蓮子肉、烏梅、神砂、茴香、沉香,去除蒼朮、白朮。如果怕冷、手腳冰涼,加入少量肉桂,但不可過量,並加入人參來扶助元氣。如果是白痢,加入山藥、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