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6)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6)
1. 瘧疾
初則不知何經受之。在太陽經,脈弦緊,為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脈弦長,為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脈弦細,為之風熱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為之暴瘧,在夏至後、處暑前發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不分三經,總謂之溫瘧,當從太陰經論之。若夏至前、處暑後而發,此乃傷之重者遠,為之痎瘧。
痎者,三日一發,陰受病,為之老瘧也。
田氏考之曰:凡人治瘧不分經絡,不察寒熱,不憑六脈,妄用局方,豈有求效之理?以致久而不愈,兩脅成塊,名為痎瘧,醫殺之耳,真可惜哉!丹溪曰:無汗要有汗,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仲景曰:或有煩躁,小便赤澀,素有瘴氣,不服水土,嘔吐不止,又有大便閉而不通,皆有治法。予取諸家之議論纂為一篇,對症用藥,無不效也。
小柴胡知母葛根湯
治先熱而後寒。
柴胡,半夏,黃芩,甘草,人參,知母,葛根
姜三片,水煎服。
柴胡參桂湯
治先寒而後熱。
柴胡,人參,肉桂(少許),半夏,黃芩,甘草,葛根
姜三片,水煎服。
加減白虎湯
治但熱而不寒。
石膏,知母,甘草,人參,麥冬,黃芩,貝母
粳米一撮,水煎服。
柴胡桂薑湯
治但寒而不熱。
柴胡二兩,肉桂三錢,天花粉一兩,黃芩五錢乾薑五錢,甘草(五錢),牡蠣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服。
五苓散
治煩躁,小便澀黃,素有瘴氣。
方見霍亂門。
大柴胡湯
治大便閉結。
方見傷寒門。
常山飲
方見《丹溪纂要》。
清脾湯
方見《丹溪纂要》。
白話文:
起初不知道瘧疾是哪個經絡受到影響。如果是在太陽經,脈象是弦而且緊,屬於風瘧,治療方法是讓病人多出汗;如果是在陽明經,脈象是弦而且長,屬於熱瘧,治療方法是讓病人多排泄;如果是在少陽經,脈象是弦而且細,屬於風熱瘧,治療方法是調和病人的身體。這三條陽經受到病邪侵襲,屬於發病快速的瘧疾,通常在夏至之後、處暑之前發作,病情比較淺而且發作迅速。如果是在陰經,則不分是哪一條經絡,都稱為溫瘧,應該從太陰經的角度來探討。如果在夏至之前、處暑之後發作,這是病邪侵犯較深,而且發病時間較長的瘧疾,稱為痎瘧。
痎瘧是指每隔三天發作一次,是陰經受到病邪侵擾,屬於比較難以治癒的慢性瘧疾。
田氏考察後說:一般人治療瘧疾,不區分經絡,不辨別寒熱,不觀察六脈,胡亂使用現成的藥方,怎麼可能達到治療效果?這樣導致瘧疾久治不癒,兩側脅肋出現腫塊,就變成痎瘧,這都是庸醫害的,實在太可惜了!朱丹溪說:沒有汗要讓它出汗,有汗要讓它止汗,最主要的是扶助病人的正氣。張仲景說:有的病人會煩躁不安,小便顏色赤黃而且排尿困難,原本體內就有瘴氣,對當地的水土不服,嘔吐不停,還有大便阻塞不通等症狀,這些都有相對應的治療方法。我將各家的論點整理成一篇,對症下藥,沒有不見效的。
- 小柴胡知母葛根湯
治療先發熱後發冷的瘧疾。
藥方:柴胡、半夏、黃芩、甘草、人參、知母、葛根。
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 柴胡參桂湯
治療先發冷後發熱的瘧疾。
藥方:柴胡、人參、肉桂(少量)、半夏、黃芩、甘草、葛根。
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 加減白虎湯
治療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的瘧疾。
藥方:石膏、知母、甘草、人參、麥冬、黃芩、貝母。
加一小撮粳米,用水煎服。
- 柴胡桂薑湯
治療只有發冷而沒有發熱的瘧疾。
藥方:柴胡二兩、肉桂三錢、天花粉一兩、黃芩五錢、乾薑五錢、甘草(五錢)、牡蠣五錢。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
- 五苓散
治療煩躁不安,小便顏色黃而且排尿困難,本身體內就有瘴氣的病症。
藥方見霍亂門。
- 大柴胡湯
治療大便阻塞不通的病症。
藥方見傷寒門。
- 常山飲
藥方見《丹溪纂要》。
- 清脾湯
藥方見《丹溪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