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1)

回本書目錄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1)

1. 痢疾

痢疾者,不分赤白,俱作濕熱治之,明矣!赤屬血,白屬氣。赤白相兼,膿血相雜。痢皆因脾胃失調,飲食停滯,積於腸胃之間,多是暑濕傷脾,故作痢疾。起於肚腹疼痛,大便裡急後重,小水短赤不長。身涼、脈緩者易治,身熱、脈弦急者難治。痢疾初起,元氣壯實,一二日先用化滯湯疏通積滯。

三四日已後,元氣虛弱,用胃苓湯加減治之。如不止,用參歸芍藥湯調理脾胃,分理陰陽。久不愈,方可服真人養臟湯加減治之。切不可用粟殼等藥,止塞太早,內恐積氣未盡,成休息痢,亦恐毒氣攻上,胸腹飽悶作痛,噁心,嘔噦,發呃,難治者,因毒氣攻胃也。噤口痢,不食者,胃口熱極,用參歸芍藥湯加炒黃連、蓮肉、人參、炒米、烏梅清熱開胃。

白話文:

痢疾,不論是赤痢還是白痢,都屬於濕熱所致,這點很清楚。赤痢屬血,白痢屬氣,赤白兼有,則膿血混雜。痢疾的根本原因是脾胃失調,飲食積滯於腸胃之間,多半是因為暑濕傷脾,所以才會發病。初期會出現肚子痛、大便急迫且排便不順、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等症狀。體寒脈緩的患者容易治療,體熱脈弦急的患者則難治。痢疾剛發病時,元氣還很旺盛,可以先用化滯湯疏通積滯。若病程已經三四天,元氣虛弱了,就要用胃苓湯加減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要用參歸芍藥湯調理脾胃,調節陰陽。如果長期不癒,才能服用真人養臟湯加減治療。切記不可使用粟殼等藥物過早止瀉,因為可能會導致積氣未盡,變成休息痢,也可能會導致毒氣上攻,引起胸腹脹悶疼痛、噁心嘔吐、打嗝等症狀,難以治療,這是因為毒氣侵犯了胃部。噤口痢,不吃東西的患者,是胃火太旺,可以用參歸芍藥湯加入炒黃連、蓮肉、人參、炒米、烏梅清熱開胃。

為下痢腹痛,裡急後重者,是積氣滯,用加木香、砂仁,和消積氣,則後重自除。若久痢後重不除者,是虛氣墜下也,加人參、當歸、白芍、升麻為臣提氣。大孔痛者,熱流下也,用加炒黃芩、白芍清之。痢後發熱不止者,或積小,但虛坐努責,俱是血氣虛,倍加白芍、當歸、熟地滋養陰血,其熱自安。若積中有紫血者,是瘀血也,用加白芍、紅花活血生血,則便自愈。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腹痛、里急後重(肛門有便意但排不出來)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氣滯,可以用木香和砂仁來幫助消積氣,這樣里急後重就會自然消失。如果長期腹瀉、里急後重一直無法消除,這是由於體虛氣墜導致,可以加入人參、當歸、白芍和升麻來補氣提氣。如果肛門疼痛,那是熱氣向下流動,可以加入炒黃芩和白芍來清熱。腹瀉後發熱不止,或是腹瀉後一直想用力排便,但總是排不出來,這些都是血氣虛弱的表現,可以加倍使用白芍、當歸和熟地來滋養陰血,這樣發熱就會自然好轉。如果腹瀉中帶有紫血,這是瘀血導致,可以加入白芍和紅花來活血生血,這樣腹瀉就會自然痊癒。

痢下如綠豆汁者,濕也,用加炒蒼朮、白朮滲濕利小便。先水瀉、後膿血者,腎傳脾,難愈;先膿血、後水瀉者,是脾傳腎,易愈。有痢下如鮮血、如露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者,嘔噦、發呃、煩躁者,俱難治也。如魚腦者,身熱、脈數大者,半死半生也。大抵治痢,一二日元氣未虛,宜疏通積滯,分理陰陽,調養脾胃為主。

《經》云: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痢疾之脈宜沉細而緩,不宜浮洪;宜滑大,而不宜弦急。此「夏傷於暑,秋必瘧痢」矣。

白話文:

拉肚子像綠豆汁一樣,這是濕氣重,可以用炒蒼朮、白朮滲濕利尿。先拉肚子,後出現膿血,是腎氣傳到脾臟,難以痊癒;先出現膿血,後拉肚子,是脾氣傳到腎臟,容易痊癒。如果拉肚子像鮮血一樣、像露水一樣、像屋頂漏水一樣,大便孔像竹筒一樣粗,還伴隨嘔吐、打嗝、煩躁不安,這些都很難治療。如果拉肚子像魚腦一樣,身體發熱、脈搏快速有力,就屬於半死不活的狀態。總之,治療拉肚子,在一兩天內元氣還沒有虛弱時,應該以疏通積滯、調理陰陽、調養脾胃為主。

《經》說:血液流通,拉肚子就會自然痊癒;調和氣血,後重(肛門墜脹)就會消失。拉肚子的人脈象應該沉細緩慢,不應該浮而有力;應該滑大,不應該弦緊。這就是「夏季受暑邪,秋季容易得瘧疾和痢疾」的原因。

木香化滯湯加減

治痢疾一二日。用此一服,即去枳殼。

木香,當歸,芍藥,枳殼,厚朴,砂仁,黃連,陳皮,甘草,蒼朮

夏月傷暑,加香薷、扁豆。

燈心一分,蓮肉七個,烏梅一個,水煎,不拘時服。

胃苓湯加減

治痢疾三四五六日,用此分理陰陽,調養脾胃。

當歸,芍藥,茯苓,蒼朮,白朮,厚朴,陳皮,砂仁,甘草,豬苓,澤瀉

白話文:

治療痢疾一兩天,使用木香化滯湯,一劑後即可去除枳殼。藥材包括木香、當歸、芍藥、枳殼、厚朴、砂仁、黃連、陳皮、甘草、蒼朮。夏日傷暑,可以加香薷、扁豆。另取燈心一分,蓮肉七個,烏梅一個,水煎,不拘時間服用。

治療痢疾三四五六天,使用胃苓湯,用以分理陰陽,調養脾胃。藥材包括當歸、芍藥、茯苓、蒼朮、白朮、厚朴、陳皮、砂仁、甘草、豬苓、澤瀉。

盛暑,加扁豆。去後多,除去厚朴。腹痛,加木香少許。痛甚,加乳香、茴香。煩渴,加人參、乾葛、麥冬、烏梅,去厚朴。嘔噦噁心,加蓮肉、烏梅、炒米、黃連。虛汗,加人參,去蒼朮、厚朴。飽悶,加木香少許,去白朮。噤口不食,加蓮肉、烏梅、炒米、黃連。煩躁,加神麯、烏梅、黃連、人參、竹茹、蓮肉、炒米、梔子、麥冬,去厚朴、砂仁、蒼朮。元氣倦弱,加人參,去厚朴、砂仁。

發熱,加柴胡。大便痛,下鮮血,加黃連、地榆。膿血相雜,加烏梅、阿膠,去厚朴、砂仁。發呃,加炒黃連、蓮肉、烏梅、神砂、茴香、沉香,去蒼朮、白朮。惡寒,手足冷,加官桂少許,不可多服,加人參以扶元氣。白痢,加山藥、烏梅。

白話文:

夏天炎熱的時候,可以加入扁豆。如果大便次數頻繁,就去除厚朴。肚子痛,加少許木香。疼痛加劇,就加乳香、茴香。口渴心煩,加人參、乾葛、麥冬、烏梅,去除厚朴。嘔吐噁心,加蓮肉、烏梅、炒米、黃連。虛汗,加人參,去除蒼朮、厚朴。吃飽了覺得悶,加少許木香,去除白朮。嘴巴緊閉不願吃東西,加蓮肉、烏梅、炒米、黃連。煩躁不安,加神麴、烏梅、黃連、人參、竹茹、蓮肉、炒米、梔子、麥冬,去除厚朴、砂仁、蒼朮。元氣虛弱倦怠,加人參,去除厚朴、砂仁。

發燒,加柴胡。大便疼痛,帶有鮮血,加黃連、地榆。膿血混合,加烏梅、阿膠,去除厚朴、砂仁。打嗝,加炒黃連、蓮肉、烏梅、神砂、茴香、沉香,去除蒼朮、白朮。惡寒、手腳冰冷,加少許官桂,不可過量,加人參以扶持元氣。白色痢疾,加山藥、烏梅。

蓮肉七粒,烏梅一個,炒米一撮,燈心一分,水煎,不拘時服。

參苓芍藥湯

治痢疾一二日至七日,痢去多不止,用此調理。

人參,當歸,芍藥,茯苓,白朮,砂仁,山藥,陳皮,甘草

口渴,膿血不止,加炒黃連。飽悶,加厚朴、蒼朮、白朮。腹痛,加乳香、茴香、木香少許。裡急後重,虛氣墜下,加升麻少許。若痢後去多不止,不腹痛,不飽悶,不噁心,方可加肉果、訶子。止後若腹痛,飽悶,噁心者,不可用訶子、肉果止塞,只可加炒蒼朮、炒蓮肉、烏梅、山藥、炒米。小便短赤,加燈心、黃柏、黃芩、豬苓、木通、梔子、車前子。

白話文:

蓮子七粒,烏梅一個,炒米一小撮,燈芯少許,加水煎煮,隨時服用。

參苓芍藥湯用於治療痢疾,持續一至七天,排泄物多且無法停止,可用此方調理。

參苓芍藥湯的藥材包括人參、當歸、芍藥、茯苓、白朮、砂仁、山藥、陳皮、甘草。

口渴、膿血不止,可加炒黃連。飽脹不適,可加厚朴、蒼朮、白朮。腹痛,可加乳香、茴香、木香少許。裡急後重,虛氣下墜,可加升麻少許。若痢疾後排泄物仍然多且無法停止,但無腹痛、飽脹不適、噁心等症狀,可加肉果、訶子。停止痢疾後若出現腹痛、飽脹不適、噁心,不可使用訶子、肉果,只可加炒蒼朮、炒蓮子、烏梅、山藥、炒米。小便短赤,可加燈心、黃柏、黃芩、豬苓、木通、梔子、車前子。

久痢不止,身涼,脈沉細,手足冷,屬臟寒,無血積,方可用煨乾姜,加官桂一二分。如不口渴,不煩熱,去乾薑,加官桂一分、熟附子、訶子、肉果各等分。一服即止,不可多服,即真人養臟湯也。如口燥煩渴,腹痛飽悶,痢下即血,脈弦數大者,切不可用肉果、訶子、粟殼。

雖云久痢不止屬臟寒,亦不可用乾薑、附子熱藥。

烏梅一個,燈心一分,蓮肉七個,水煎服。

實腸散

治痢疾去多,不分赤白,用此末藥,換出黃糞。

白話文:

長期拉肚子止不住,身體發涼,脈象沉細,手腳冰冷,屬於臟腑寒涼,沒有血積。可以服用煨乾薑,加入肉桂少許。如果沒有口渴,不煩躁,就不用乾薑,加肉桂少許,熟附子、訶子、肉果各等份。服用一次就會止住,不可多吃,這就是真人養臟湯。如果口乾舌燥,煩躁口渴,肚子痛脹悶,拉肚子時帶血,脈象弦數有力,就絕對不能用肉果、訶子、粟殼。

雖然說久瀉不止屬於臟腑寒涼,但也不能用乾薑、附子等溫熱藥。

烏梅一個,燈芯少許,蓮子七個,水煎服用。

實腸散

治療痢疾效果很好,不分赤白痢疾,用此藥粉,可以排出黃色的糞便。

山藥(一兩,炒黃色),蓮肉(一兩,去心炒燥),炒黃米(一撮),

共研細末,用砂糖湯調服,後用清湯漱口。常服最妙。

香連丸加減

治初起痢疾,不分赤白,調和積滯。久痢不宜用。與前木香湯同功。

黃連一兩,茱萸拌炒赤色,去茱萸用黃連,木香二錢五分,砂仁二錢,甘草一錢

各為細末,水醋各半,打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用燈心、米煎湯送下。

湯泡飲

白話文:

將山藥切片炒至黃色,蓮子去心並炒至乾燥,再加入少量炒黃米,一起研磨成細粉,用砂糖水調和服用,服用後用清水漱口。經常服用效果最佳。此方可治療初期痢疾,無論赤痢白痢皆可,能調和積滯,但久痢不適用。與木香湯功效相同。

將黃連切片,加入茱萸拌炒至赤色,去除茱萸,留下黃連,再加入木香、砂仁、甘草,研磨成細粉,以水和醋各半混合,製成麵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燈心草和米煎湯送服。

治久痢不止,不分赤白,俱可服之。

粟殼(三錢,蜜水炒),烏梅(一個,去核),甘草(二錢),蜜(三匙),

共研末,熱滾湯一鍾,泡浸一時辰,去渣,作三次服。

痢脈微小者生,浮大者死。

痢因濕熱,日夜無度,名曰痢疾,或因飲食積滯。治可宣通為主,勿可澀住也。若濕熱傷血,自小腸而來,為之赤痢;濕熱傷氣,自大腸而來,為之白痢。赤白同下,氣血俱傷。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皆是濕熱為病,與婦人赤白帶下相同也。日久不愈,令人腹痛後重、窘迫裡急,若用澀藥,恐成休息痢也。

初得之時,元氣未衰,當宜下之,《經》所謂「通因通用」也。下後,氣虛補氣,血虛補血。日久正氣已衰,不可下也,只要除濕清熱、健脾調氣為主,然後行血則便自安也。《經》曰:先痢而後泄者,腎病傳脾,易治;先泄而後痢者,脾病傳腎,難治。相傳之法,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治療久痢不止,不分赤白,皆可服之

藥方:

  • 粟殼(三錢,用蜜水炒過)
  • 烏梅(一個,去核)
  • 甘草(二錢)
  • 蜜(三匙)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熱開水一杯浸泡一小時,去渣,分三次服用。

痢疾脈象:

  • 脈象微小者,為生機未絕。
  • 脈象浮大者,為病情危重。

痢疾病因:

痢疾是由於濕熱內蘊,日夜過度所引起,也可能是飲食積滯導致。治療以宣通為主,不可使用澀藥止瀉。

  • 赤痢: 濕熱傷血,從小腸而來。
  • 白痢: 濕熱傷氣,從大腸而來。
  • 赤白同下: 氣血俱傷。

赤白痢疾雖有顏色之分,但並無寒熱之分,皆是濕熱所致,與婦人的赤白帶下類似。

久痢不愈的症狀:

久痢不愈會導致腹痛、肛門墜脹、裡急後重。若使用澀藥,恐會導致休息痢。

治療方法:

  • 初期: 元氣未衰,應以瀉下為主,遵循「通因通用」的原則。
  • 後期: 正氣已衰,不可再泻下,應以除濕清熱、健脾調氣為主,然後再行血,方能痊癒。

先痢後泄與先泄後痢:

  • 先痢後泄: 腎病傳脾,易治。
  • 先泄後痢: 脾病傳腎,難治。

以上是古人總結的治療經驗,不可不知。

田氏考之曰:夏傷於暑,秋必痢疾。當秋金旺之時,而伏暑在內,金被火傷,所謂肺受病而傳大腸,為之白痢。若金氣全勝,旺不受邪,心自受之,傳於小腸,為之赤痢。若赤白同下,濕熱大勝,氣先受之,則血難免。《經》曰:「氣熱則血熱。」自然之理也。丹溪曰:凡治痢者,必用寒以勝熱,苦以燥濕,少加辛熱佐之,以為發散開通之用。

如腹痛者,須用白芍、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加肉桂,惡熱加黃柏,達者更能參歲之用,則萬舉萬全也。

大承氣湯

治初痢,此藥下之。

白話文:

田氏認為,夏天受暑氣侵襲,秋天就會得痢疾。秋天金氣旺盛,而暑氣潛伏在體內,金氣被火氣所傷,所以肺部生病,傳染到大腸,就會得白痢。如果金氣強盛,不受暑氣影響,心臟就會受暑氣影響,傳染到小腸,就會得赤痢。如果赤白痢同時出現,濕熱氣盛,氣先受到影響,那麼血液就難免受損。《內經》說:「氣熱則血熱。」這是自然規律。

丹溪說:治療痢疾,一定要用寒涼藥物來克服熱症,用苦味藥物來乾燥濕氣,少加辛熱藥物輔助,用來發散開通。

如果腹痛,就要用白芍、甘草為主藥,當歸、白朮為輔藥,如果怕冷就加肉桂,如果怕熱就加黃柏,如果病情嚴重,還可以加入人参,這樣就能萬無一失。

大承氣湯

治療剛開始的痢疾,可以用此藥瀉下。

方見傷寒門。

芍藥湯

治下血,調氣。《經》曰:泄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當歸,黃連,檳榔,木香,甘草,大黃,黃芩

每服五錢,水煎服。

香連丸

治下痢膿血相雜。

黃連(二十兩,同茱萸十兩拌炒赤色,去茱萸用黃連),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共為細末,醋打麵糊為丸。每服二十丸,清晨白湯下。一方加蓮肉八兩。

除濕補中湯

治久痢虛弱,用此調之。

白話文:

方見傷寒門

芍藥湯

主治: 下血,調氣。

《經》曰: 泄瀉且伴隨膿血,氣血運行則血止,血行則便自癒,調氣則後重自除。

藥材: 芍藥,當歸,黃連,檳榔,木香,甘草,大黃,黃芩

用法: 每服五錢,水煎服。

香連丸

主治: 下痢膿血相雜。

藥材: 黃連(二十兩,與茱萸十兩拌炒至赤色,去茱萸取黃連),木香(四兩八錢,不經火)

製法: 將藥材共研為細末,用醋打麵糊製成丸劑。

用法: 每服二十丸,清晨白湯送服。亦可加蓮肉八兩。

除濕補中湯

主治: 久痢虛弱,用此調養。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芍藥,神麯,升麻,蒼朮,防風,黃連,當歸,木香,檳榔

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芍藥、神麯、升麻、蒼朮、防風、黃連、當歸、木香、檳榔。

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