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1)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1)
1. 火熱
連翹,山梔,黃芩,桔梗,黃連,薄荷,甘草,當歸,生地,枳殼,芍藥
棗二枚,水煎,食遠服,以利為度。
火熱,脈數而無力,虛火;有力,實火;沉數,鬱火。(看何經受),
人生天地全賴五行。一水五火,自然之理也。善攝生者,莫過寡欲為先,集精為本,水升火降,然後十二官不得相失,火病何由而生也?今水既虧,則災害至矣。二火為病,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謂之相火。能致陰虛為病,甚則陰絕則死也。明矣!
田氏考之曰:火病最多,非此二火。《經》曰:氣不足為氣,氣有餘便是火。丹溪曰: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氣從腳下起,入小腹者,乃虛之極也,蓋所謂火起九泉。又有實火、鬱火、無根之火。
何以治之?如肝火非柴胡不能平,陰火非黃柏、地黃不能補,火起九泉非四物、知母、黃柏不能降,實火非芩、連、大黃不能瀉,鬱火非羌活不能散,無根之火非玄參、升麻不能除。此治火之大略也,臨症之時再當裁之。
加味三黃解毒湯
治實火。
照前方加玄參、石膏。
滋陰降火湯
治虛火及火起九泉皆治之。
白芍,當歸,南芎,生地,知母,黃柏,地骨皮,枸杞,麥冬,柴胡
水煎服。
升陽散火湯
治鬱火,四肢、五心煩熱,因熱鬱遏,陽氣下陷,或血虛。得之平日多食冷物,皆生此病。
方見《丹溪纂要》。
加減平肝散
治肝火。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當歸,川芎,白芍,香附,青皮,蒼朮,枳殼
姜三片,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治無根之火,即熱急,頭面、體腹有斑者是也。
石膏,知母,玄參,川芎,升麻,黃連,甘草,葛根,梔子
水煎服。
白話文:
火熱
將連翹、山梔子、黃芩、桔梗、黃連、薄荷、甘草、當歸、生地、枳殼、芍藥,加上兩顆紅棗,用水煎煮,在飯後服用,以能夠排便順暢為目標。
火熱這種情況,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但無力,是屬於虛火;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且有力,是屬於實火;如果脈搏沉而跳動快速,是屬於鬱火。(需要觀察是哪個經脈受到影響)
人活在天地之間完全依賴五行運作。水為一,火為五,這是自然的道理。善於養生的人,沒有比減少慾望更重要的,以積蓄精氣為根本,讓水上升、火下降,這樣五臟六腑的運作就不會失調,火病又怎麼會產生呢?現在如果水液虧損,災難就會降臨。火的病症有兩種,以名稱來說,形體和氣相互影響,對應五行,稱為君火;以位置來說,產生於虛無,堅守其位並接受天命,因活動而顯現,稱為相火。相火會導致陰虛,嚴重的話陰氣耗盡就會死亡,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田氏研究認為:火的病症很多,不只是這兩種。《黃帝內經》說:氣不足叫做氣虛,氣有餘就變成火。朱丹溪說:氣從左邊升起是肝火;氣從肚臍下面升起是陰火;氣從腳底升起,進入小腹,這是虛到極點的表現,這就是所謂的「火起九泉」。還有實火、鬱火、無根之火。
要如何治療呢?像是肝火,不用柴胡就不能平息;陰火,不用黃柏、地黃就不能補益;火起九泉,不用四物湯、知母、黃柏就不能降火;實火,不用黃芩、黃連、大黃就不能瀉火;鬱火,不用羌活就不能疏散;無根之火,不用玄參、升麻就不能消除。這些是治療火症的大致方向,臨床時要再加以調整。
加味三黃解毒湯
治療實火。
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玄參、石膏。
滋陰降火湯
治療虛火以及火起九泉的病症。
白芍、當歸、川芎、生地、知母、黃柏、地骨皮、枸杞、麥冬、柴胡,用水煎煮後服用。
升陽散火湯
治療鬱火,四肢、手腳心煩熱,因為熱被鬱積,陽氣下陷,或者血虛。這種情況通常是平日吃太多冰冷食物導致的。
藥方記載於《丹溪纂要》。
加減平肝散
治療肝火。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當歸、川芎、白芍、香附、青皮、蒼朮、枳殼,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玄參升麻湯
治療無根之火,症狀是發熱急迫,頭面、身體腹部出現斑點。
石膏、知母、玄參、川芎、升麻、黃連、甘草、葛根、梔子,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