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0)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0)
1. 喘症
喘者,喘為惡候,因火所郁,而痰在肺胃也。痰喘者,喘動有聲,用瓜蔞枳實湯加減。火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止則喘,用清肺湯加減。氣短者,呼吸短促而無痰聲,用四君子湯。陰虛火動而喘者,脈必數,用滋陰降火湯加減。寒喘,四肢厥冷,脈沉細,用理中湯加減。
久喘未發時,用參、歸、五味扶正氣為主;新喘已發時,用沉香、蘇子、桑白皮攻邪為主。喘急甚虛者,不可驟用涼藥,須加溫散。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皆死症。
白話文:
喘息是一種不好的徵兆,通常是由於內火鬱結,導致痰滯於肺胃所致。若伴隨有痰,則喘息時會發出聲音,可以用瓜蔞枳實湯加減治療。若屬於火喘,則呼吸忽快忽慢,進食後減輕,停食後加重,可以用清肺湯加減治療。若只是呼吸短促,沒有痰聲,則屬於氣短,可以用四君子湯治療。如果因陰虛火動而喘息,脈象一定會很快,可以用滋陰降火湯加減治療。寒喘則四肢冰冷,脈象沉細,可以用理中湯加減治療。
久喘未發作時,可以用人參、當歸、五味子等藥物扶正固本;新發喘息時,可以用沉香、蘇子、桑白皮等藥物攻邪。若喘息嚴重且體虛,不可驟然使用寒涼藥物,需要加溫散寒。若汗出如油,喘息不止,皆為不治之症。
瓜蔞枳實湯加減
治痰喘。
方載痰症條內。
清肺湯加減
治火喘。
黃芩,山梔,枳實,桑白皮,茯苓,陳皮,杏仁,蘇子,貝母,沉香,神砂,麥冬
姜一小片,水煎,加入竹瀝調服。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白話文:
瓜蔞枳實湯加減,可以治療痰喘,方子記載在痰症條內。清肺湯加減,用於治療火喘。方子用黃芩、山梔、枳實、桑白皮、茯苓、陳皮、杏仁、蘇子、貝母、沉香、神砂、麥冬,加一片薑,水煎後加入竹瀝調服。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也可以用來治療。
治胃虛喘。
香附,砂仁,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厚朴,枳實,蘇子,桑白皮,沉香,木香,甘草
姜三片,水煎,磨入木香調服。
四君子湯加減
治短氣。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砂仁,陳皮,厚朴,蘇子,桑白皮,當歸,木香,沉香
姜一片,棗二枚,水煎,磨人木香,不拘時服。
白話文:
治療胃虛喘,可以用香附、砂仁、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厚朴、枳實、蘇子、桑白皮、沉香、木香、甘草,加入三片薑,水煎後,磨入木香調服,可加減四君子湯。治療短氣,可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砂仁、陳皮、厚朴、蘇子、桑白皮、當歸、木香、沉香,加入一片薑、兩枚棗,水煎後,磨入木香,不拘時服。
理中湯加減
治寒喘。
砂仁,乾薑,甘草,蘇子,沉香,木香,厚朴,官桂,陳皮
脈細,手足冷,加附子。
姜三片,水煎,磨入木香,不拘時服。
治陰火動而脈數者,方載虛怯條內,本方加蘇子、沉香、杏仁、桑白皮、竹瀝。
喘脈浮滑者生,短澀者死。
痰喘為病,非一方可治,非一言可述。有痰盛而作喘者,有氣急而作喘者,有胃弱而作喘者,有火炎上而作喘者,各有其症。從而處治,然後可也。如喉中有痰聲,是痰喘也;呼吸急促無痰聲,是氣急喘也;抬眉擷肚而不休者,是胃虛喘也;乍進乍退,食入則減,食已則復,是火炎上喘也。殊不知實火在胃,鬱而不散,不得發越也,熏蒸清道而作喘者亦有之也。
白話文:
理中湯加減可以治療寒喘。藥方包括砂仁、乾薑、甘草、蘇子、沉香、木香、厚朴、官桂、陳皮。若患者脈象細弱,手腳冰冷,可加入附子。將三片薑用水煎煮後,磨入木香,不分時辰服用。若患者因陰火動而脈象數快,則應參考虛怯條內方劑,並在原方中加入蘇子、沉香、杏仁、桑白皮、竹瀝。喘息時脈象浮滑者預後較好,脈象短澀者預後較差。痰喘病症複雜,非單一藥方或單一描述可以概括,患者可能因痰盛、氣急、胃弱、火炎上而出現喘息,應根據不同症狀進行針對性治療。如喉嚨有痰聲者為痰喘,呼吸急促無痰聲者為氣急喘,抬眉縮肚不停者為胃虛喘,食後喘息減輕,食後又加重者為火炎上喘。實際上,實火積聚在胃部,鬱結不散,無法發散而熏蒸清道,導致喘息的患者也存在。
當急法則可,勿令緩。
田氏考之曰:咳出五臟,嗽發肺腎,所謂言其本也。凡臨此症,急治其標,緩治其本,前論甚明。有痰者,化痰降氣為主;有氣急者,順氣降火為主;有火炎上者,降心火、清肺金為主。久喘者,未發扶正氣為主,已發以攻邪為主,不可單用苦寒之藥,惟苦溫之劑可也。
寧喘化痰湯
陳皮,半夏,茯苓,杏仁,黃芩,麻黃,桑白皮,石膏,阿膠(各等分),甘草(少許),
姜三片,水煎服。
千緡湯
白話文:
遇到急症就應該立刻治療,不要拖延。咳嗽是五臟病症的表現,而哮喘則主要來自肺腎,這就是說要從根本入手治療。面對這種疾病,應當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前文已說得很清楚。有痰者,以化痰降氣為主;氣急者,以順氣降火為主;火炎上者,以降心火、清肺金為主。久喘未發者,以扶正氣為主,已發者則以攻邪為主,不可單用苦寒的藥物,只能使用苦溫的藥劑。
寧喘化痰湯:陳皮、半夏、茯苓、杏仁、黃芩、麻黃、桑白皮、石膏、阿膠(各等分),甘草(少許),姜三片,水煎服。
千緡湯:…
治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數日一服即安。
半夏七個,每一個切作四片,湯泡七次,甘草(一寸,炙),皂角(一寸,炙,去皮、子),南星(一錢),生薑(五片),
一方加雄黃,無甘草。大治痰。
清金勝火湯
治火炎上作喘。
半夏,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三分),桔梗,黃芩,黃連,蘇子(各七分),前胡,知母,梔子,枳殼,杏仁(各六分),
白話文:
治療痰喘導致無法平躺,必須有人扶著坐著,服用一次藥後數日即可安穩的方子。半夏七個,每個切成四片,用湯浸泡七次,甘草(一寸,炙),皂角(一寸,炙,去皮、子),南星(一錢),生薑(五片)。另一個方子加雄黃,沒有甘草。非常有效地治療痰症。
清金勝火湯,治療火氣上炎導致喘息的方子。半夏、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三分),桔梗、黃芩、黃連、蘇子(各七分),前胡、知母、梔子、枳殼、杏仁(各六分)。
姜三片,水煎服。
枳朮二陳湯
治胃虛而作喘。
陳皮,半夏,茯苓,白朮,枳實,黃連,香附米,人參,白芍(各七分),蘇梗(五分),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用三片薑,水煎服用。這方劑叫做枳朮二陳湯,可以用來治療胃氣虛弱導致的喘息。方劑中包含陳皮、半夏、茯苓、白朮、枳實、黃連、香附米、人參、白芍(各七分)、蘇梗(五分)、甘草(三分)。
2. 瘧疾
瘧者,外因風寒暑濕,內傷飲食勞倦,或飢飽色欲過度,以致脾胃不和,痰留中脘。無痰不成瘧。脾胃屬土有信,來去不失其時。若移時早晚,是邪無容地,瘧將好也。瘧痰來時,呵欠怕寒,手足冷,發寒戰,大熱口渴,頭痛,骨節腰胯痠疼。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單寒單熱,或熱多寒少,或熱少寒多。
一日一發,受病淺也,易治。間日一發者,或二日連發、住一日者,皆難治之瘧。大抵瘧脈多弦,弦而數者多熱,弦而遲者多寒,弦而緊實者宜下,弦而虛細者宜補,弦而實大者宜吐,瘧脈遲緩者病自愈,久瘧不愈者脈必虛,宜養正去邪。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者要無汗,補正氣為主。
白話文:
瘧疾的病因與症狀:
瘧疾,是由於外在風寒暑濕侵襲,內在飲食勞倦,或是過度飢飽、色慾縱情,導致脾胃失調,痰液停滯在中脘(胃脘部)。沒有痰,就不會發作瘧疾。脾胃屬土,有其規律,發作時間也應該固定。如果發作時間反覆無常,說明邪氣無處藏身,瘧疾將會痊癒。
瘧疾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哈欠連連、怕冷、手足冰冷、發寒戰,接著又會出現大熱口渴、頭痛、骨節腰胯酸疼。發病表現可能先寒後熱,也可能先熱後寒,或是單純發寒或發熱,也有熱多寒少或寒多熱少的狀況。
如果一天發作一次,說明病情較輕,容易治療。間日發作(隔一天發作一次),或是連續兩天發作、停一天再發作,都是較難治癒的瘧疾。
瘧疾的脈象與治療:
瘧疾的脈象多數弦緊,弦而數者多為熱症,弦而遲者多為寒症,弦而緊實者需要瀉下,弦而虛細者需要補益,弦而實大者需要催吐。瘧疾脈象遲緩者,病會自然痊癒。久患瘧疾不愈者,脈象必然虛弱,需要滋養正氣、驅除邪氣。
無汗者需要發汗,以散除邪氣為主;有汗者需要止汗,以補益正氣為主。
凡治瘧,先服人參養胃湯加減,以後方可截之。虛弱人用參歸截瘧飲,壯健人用常山七寶飲,寒多者加桂枝,熱多者加柴芩,久不止者用服如聖飲、紫金丸,以後方可服參歸養榮湯調養氣血。若用截藥,吐出黃膠水者,瘧自愈也。不可一二日早截,早則邪氣閉塞而壞症,又不可遲截,遲則邪氣衰憊而成虛怯,當以三四日就截為妙。須待熱退身涼,方可飲食也。
白話文:
凡是治療瘧疾,首先要服用人參養胃湯加減,之後才能用藥物截斷瘧疾。虛弱的人可以用參歸截瘧飲,強壯的人可以用常山七寶飲。寒症較多者可以加桂枝,熱症較多者可以加柴胡黃芩。瘧疾長期不愈者可以用如聖飲、紫金丸,之後再服用參歸養榮湯調養氣血。若用截瘧藥物,吐出黃色膠狀液體,瘧疾就會自然痊癒。不可一兩天就急著截斷瘧疾,太早截斷則邪氣會被阻滯而導致病情惡化;也不能拖延時間再截斷,太晚截斷則邪氣會衰弱,導致虛弱無力。最佳的時機是在發病三到四天後就開始截斷瘧疾。必須等到退燒、身體涼下來後,才能飲食。
痰瘧者,是老瘧也,是風暑入陰在臟,用柴胡芎歸湯引出陽分則散。長夏煩渴熱甚者,是暑瘧,用人參養胃湯加香薷、扁豆。痰多者是痰瘧,用人參養胃湯去人參,加貝母、竹瀝。飽悶惡食、不食者是食瘧,用人參養胃湯去人參,加山楂、神麯、青皮。勞倦汗多、脈虛大者是勞瘧,用人參養胃湯加黃耆、當歸、白朮,去蒼朮。
白話文:
痰瘧是舊瘧,是風暑侵入臟腑,用柴胡芎歸湯引出陽氣,就能散掉。長夏時節,煩渴、熱度很高,這是暑瘧,用人參養胃湯加上香薷和扁豆。痰多者是痰瘧,用人參養胃湯去除人參,加入貝母和竹瀝。飽脹、厭食、不想吃東西是食瘧,用人參養胃湯去除人參,加入山楂、神麴和青皮。勞累過度、出汗多、脈搏虛弱有力是勞瘧,用人參養胃湯加上黃耆、當歸、白朮,去除蒼朮。
身重、小便澀是濕瘧,用人參養胃湯加白朮。以後俱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截之,吞紫金丸亦可。切不可帶熱飲食,恐不消而成痞塊,一名瘧母,痞散成臌者有之矣。
人參養胃湯加減
治暴瘧初起。服此二帖後,用人參截瘧飲、常山七寶飲截之。
人參,茯苓,半夏,厚朴,蒼朮,藿香,陳皮,草果,甘草,當歸,川芎
白話文:
身體沉重、小便不順暢是濕瘧,可以服用人參養胃湯加入白朮治療。之後就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服用,也可以吞服紫金丸。要注意的是,絕對不能吃熱食,否則容易消化不良,形成痞塊,稱為瘧母,有些甚至會發展成腹脹。
治療暴瘧初起,可以先服用兩帖人參養胃湯,之後再用人參截瘧飲或常山七寶飲截斷瘧疾。
人參養胃湯的配方包括人參、茯苓、半夏、厚朴、蒼朮、藿香、陳皮、草果、甘草、當歸、川芎。
寒多,加桂枝。熱多,加柴胡、黃芩。虛汗多,去蒼朮、藿香、川芎,加白朮、黃耆。飽悶,加青皮、砂仁,去人參。渴,加麥冬,去半夏。瀉,加炒白朮、芍藥,如不止,加肉果,去厚朴、草果。嘔噦,加白朮、山藥、炒米、砂仁,去草果、厚朴、蒼朮。痰多,加貝母、竹瀝,去半夏、草果。
骨體痛,加羌活、芍藥,去草果。內熱,加炒黃芩,去半夏。長夏暑熱盛,加香薷、扁豆,去半夏、藿香。
白話文:
如果寒氣重,就加入桂枝。如果熱氣重,就加入柴胡、黃芩。如果容易出虛汗,就去除蒼朮、藿香、川芎,加入白朮、黃耆。如果感到飽脹悶塞,就加入青皮、砂仁,去除人參。如果口渴,就加入麥冬,去除半夏。如果腹瀉,就加入炒白朮、芍藥,如果腹瀉不止,就再加入肉果,去除厚朴、草果。如果嘔吐,就加入白朮、山藥、炒米、砂仁,去除草果、厚朴、蒼朮。如果痰多,就加入貝母、竹瀝,去除半夏、草果。
如果骨骼疼痛,就加入羌活、芍藥,去除草果。如果內熱,就加入炒黃芩,去除半夏。如果長夏時節暑熱過盛,就加入香薷、扁豆,去除半夏、藿香。
姜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不拘時服。
人參截瘧飲加減
治一切瘧疾,俱可截之,虛人亦服。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青皮,厚朴,甘草,知母,柴胡,黃芩,桔梗,常山,草果,鱉甲,烏梅
加減俱照人參養胃湯後加減法同。
姜一片,棗二枚,桃仁七粒,酒煎,不飲酒人水煎亦可。煎好露一宿,臨發日空心服,渣再煎,午後用糖拌烏梅送下。忌食雞、魚、豆腐、麵食,並忌勞力、怒氣、房事。
白話文:
將一片生薑、兩枚大棗和一個烏梅用水煎煮,不分時間服用。此方名為「人參截瘧飲」,可治療各種瘧疾,虛弱的人也適合服用。
方劑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當歸、青皮、厚朴、甘草、知母、柴胡、黃芩、桔梗、常山、草果、鱉甲、烏梅。加減用藥遵循人參養胃湯的加減法。
另外,也可以將一片生薑、兩枚大棗、七粒桃仁用酒煎煮,不喝酒的人可以用水煎。煎好後放置一夜,發病前空腹服用,藥渣再煎煮,下午用糖拌烏梅送服。忌食雞肉、魚肉、豆腐、麵食,並忌勞累、生氣、房事。
常山七寶飲加減
治壯健人瘧疾,服之可截。
常山,草果,檳榔,青皮,厚朴,知母,蒼朮,甘草,鱉甲,烏梅
汗多,加白朮,去蒼朮。熱多,加柴胡、黃芩。寒多,加桂枝。口渴,加麥冬、天花粉。痰多,加貝母。
姜一片,桃仁七粒,酒少許,煎好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服。渣再煎,午前服。
參耆鱉甲飲
治老瘧,腹脅有塊成瘧母。
人參,黃耆,鱉甲,當歸,茯苓,白朮,青皮,厚朴,香附,撫芎,砂仁,山楂,枳實,甘草
白話文:
常山七寶飲加減
適用症狀:
此方用於治療體質強壯的人所患的瘧疾,服用後可截斷瘧疾發作。
組方:
- 常山
- 草果
- 檳榔
- 青皮
- 厚朴
- 知母
- 蒼朮
- 甘草
- 鱉甲
- 烏梅
加減:
- 汗多:加白朮,去蒼朮。
- 熱多:加柴胡、黃芩。
- 寒多:加桂枝。
- 口渴:加麥冬、天花粉。
- 痰多:加貝母。
服用方法:
- 將姜一片、桃仁七粒與藥材一起,用酒少許煎煮,煎好後放置一晚,待到發病日凌晨五點服用。
- 將藥渣再次煎煮,於上午服用。
參耆鱉甲飲
適用症狀:
此方用於治療長期患瘧疾,腹部脅肋有積塊形成瘧母的患者。
組方:
- 人參
- 黃耆
- 鱉甲
- 當歸
- 茯苓
- 白朮
- 青皮
- 厚朴
- 香附
- 撫芎
- 砂仁
- 山楂
- 枳實
- 甘草
塊痛,加木香,去白朮。
姜一片,烏梅一個,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如修合丸藥,加阿魏、醋,煮烊,和藥末內,用水、醋少許,打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清米湯下。
參歸湯
治瘧疾截住後,用此藥調養氣血。
人參,當歸,茯苓,白朮,陳皮,厚朴,砂仁,甘草,山藥,蓮肉,芍藥,熟地
虛熱虛汗,加黃耆,去砂仁。
白話文:
如果感到疼痛,就加入木香,去掉白朮。用一片薑、一個烏梅、兩枚棗,水煎,飯後服用。如果要製成丸藥,就加入阿魏、醋,煮沸,混合藥粉,再用少量水和醋調成麵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顆,空腹用清米湯送服。
參歸湯用於治療瘧疾痊癒後,用來調養氣血。藥材包括人參、當歸、茯苓、白朮、陳皮、厚朴、砂仁、甘草、山藥、蓮肉、芍藥、熟地。如果出現虛熱虛汗,就加入黃耆,去掉砂仁。
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人參竹瀝飲
治虛瘧,昏倦,汗多,痰盛,舌火,言語混亂不清,脈虛大無力。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生地,麥冬,酸棗仁,知母,陳皮,芍藥,甘草,烏梅,大棗,竹瀝
姜一片,水煎,不拘時漸漸服。
柴胡芎歸湯
治夜間陰瘧,引出陽分則散。後服人參截瘧飲止之。
柴胡,川芎,當歸,桔梗,芍藥,厚朴,人參,乾葛,白朮,陳皮,茯苓,紅花,甘草
白話文:
將兩顆紅棗用清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人參竹瀝飲]
此方用於治療虛寒瘧疾,伴隨昏沉倦怠、汗多、痰多、舌頭有火、說話含糊不清、脈象虛弱無力等症狀。
配方: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生地、麥冬、酸棗仁、知母、陳皮、芍藥、甘草、烏梅、大棗、竹瀝
加入一片生薑,用清水煎煮,不限時間慢慢服用。
柴胡芎歸湯
此方用於治療夜間發作的陰瘧,引發陽氣外散。之後再服用人參截瘧飲來止住瘧疾。
配方:柴胡、川芎、當歸、桔梗、芍藥、厚朴、人參、乾葛、白朮、陳皮、茯苓、紅花、甘草
姜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遠溫服。
截瘧如聖飲
人參(三錢),常山(三錢),甘草(三分),丁香(廿四粒),
好黃酒半碗,烏梅一個,煎好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溫服,用糖拌烏梅過藥。烏梅時時可食之。
截瘧紫金丹
秘傳,神妙。
紫河車(五錢),甘草(二錢),人參(三錢),黃連(二錢),人言(一錢),神砂(三錢),綠豆(一兩五錢),
白話文:
取一片薑、兩顆棗子、一個烏梅,加水煎煮,飯後趁溫熱喝下。
有一種治瘧疾的秘方,稱為「聖飲」,配方為:人參三錢、常山三錢、甘草三分、丁香二十四粒,用半碗好黃酒煎煮,加入一個烏梅,放置一晚,瘧疾發作前五更溫熱服用。可以將烏梅用糖拌過再服藥,烏梅可以隨時食用。
還有一種治瘧疾的秘方,稱為「紫金丹」,配方為:紫河車五錢、甘草二錢、人參三錢、黃連二錢、人言一錢、神砂三錢、綠豆一兩五錢,秘傳神效。
各研細末,端午日午時,將粽子搗爛如泥,和藥,搗千餘下,為丸如白豆大,金箔為衣。臨發日五更用無根水服三丸,小兒服一九。忌雞、魚、羊肉、豆腐、麵食。
雄黃截瘧丸
雄黃(三錢),辰砂(三錢),人言(一錢),甘草(二錢),綠豆粉(一兩五錢),
各研細末,豆粉打糊為丸,如白豆大,辰砂為衣。臨發日五更,無根水服二丸,小兒一丸。如久不止,每日灸後谿穴三壯,最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端午節中午時,把粽子搗成泥狀,與藥粉混合,搗成一千多次,做成像白豆大小的丸子,用金箔包覆。出發前五更天,用無根水服用三粒,小孩服用一粒。忌食雞肉、魚肉、羊肉、豆腐和麵食。
瘧脈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夏傷於暑,或痰,有食,秋必瘧痢,久則羸瘦如凌瘧之狀,故名曰瘧也。三日一發,受病一年;間日一發,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隨經治。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者,先寒後熱也,名曰寒瘧;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者,先熱後寒也,名為溫瘧。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但寒而不熱者,名曰痎瘧。
初則不知何經受之。在太陽經,脈弦緊,為之風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脈弦長,為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脈弦細,為之風熱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為之暴瘧,在夏至後、處暑前發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不分三經,總謂之溫瘧,當從太陰經論之。若夏至前、處暑後而發,此乃傷之重者遠,為之痎瘧。
白話文:
瘧疾的脈象,弦數多代表熱症,弦遲多代表寒症。夏天受暑熱、痰濕或飲食不當,到了秋天就容易患上瘧疾和痢疾,久而久之會消瘦虛弱,像長期患瘧疾的樣子,因此叫做瘧疾。三天發作一次,病程一年;隔天發作一次,病程半年;每天發作一次,是新發生的病。所以連續兩天發作,停一天的,是氣血都有病。治療上可以截斷病程,也可以根據經絡治病。先受寒邪,再受風邪,先寒後熱,叫做寒瘧;先受風邪,再受寒邪,先熱後寒,叫做溫瘧。只有熱症沒有寒症的,叫做癉瘧;只有寒症沒有熱症的,叫做痎瘧。
一開始不知道是哪條經絡受病。在太陽經,脈象弦緊,叫做風瘧,治療要以發汗為主;在陽明經,脈象弦長,叫做熱瘧,治療要以瀉下為主;在少陽經,脈象弦細,叫做風熱瘧,治療要以調和為主。這三陽經受病,叫做暴瘧,在夏至之後、處暑之前發作,病症較輕,發作迅速。在陰經則不分三經,統稱為溫瘧,要根據太陰經的理論來論治。如果在夏至之前、處暑之後發作,這是病邪侵襲較深,叫做痎瘧。
痎者,三日一發,陰受病,為之老瘧也。
田氏考之曰:凡人治瘧不分經絡,不察寒熱,不憑六脈,妄用局方,豈有求效之理?以致久而不愈,兩脅成塊,名為痎瘧,醫殺之耳,真可惜哉!丹溪曰:無汗要有汗,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仲景曰:或有煩躁,小便赤澀,素有瘴氣,不服水土,嘔吐不止,又有大便閉而不通,皆有治法。予取諸家之議論纂為一篇,對症用藥,無不效也。
小柴胡知母葛根湯
治先熱而後寒。
柴胡,半夏,黃芩,甘草,人參,知母,葛根
姜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痎病,三天發作一次,是陰氣受病所致,也就是俗稱的老瘧疾。
田氏說:一般人治療瘧疾,不分經絡,不察寒熱,不憑脈象,隨便用藥方,怎麼可能會有效果呢?結果拖延不治,導致兩側肋骨處形成腫塊,叫做痎瘧,醫生反而因此害死病人,實在可惜!丹溪說:沒有汗要讓病人出汗,出汗了就要讓病人止汗,重點是扶持正氣。仲景說:有些人會感到煩躁不安,小便赤黃澀痛,平時容易染上瘴氣,不適應水土,嘔吐不止,還有大便不通的,這些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我綜合了諸位醫家意見,編寫成一篇,針對病症用藥,一定能收到效果。
小柴胡湯(知母葛根湯)
用於治療先發熱後發冷的瘧疾。
藥材:柴胡、半夏、黃芩、甘草、人參、知母、葛根。
生姜三片,用水煎服。
柴胡參桂湯
治先寒而後熱。
柴胡,人參,肉桂(少許),半夏,黃芩,甘草,葛根
姜三片,水煎服。
加減白虎湯
治但熱而不寒。
石膏,知母,甘草,人參,麥冬,黃芩,貝母
粳米一撮,水煎服。
柴胡桂薑湯
治但寒而不熱。
柴胡二兩,肉桂三錢,天花粉一兩,黃芩五錢乾薑五錢,甘草(五錢),牡蠣五錢
白話文:
柴胡參桂湯治先寒後熱,用柴胡、人參、肉桂(少許)、半夏、黃芩、甘草、葛根,薑三片,水煎服。加減白虎湯治單純發熱不寒,用石膏、知母、甘草、人參、麥冬、黃芩、貝母,粳米一撮,水煎服。柴胡桂薑湯治單純寒冷不發熱,用柴胡二兩、肉桂三錢、天花粉一兩、黃芩五錢、乾薑五錢、甘草(五錢)、牡蠣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服。
五苓散
治煩躁,小便澀黃,素有瘴氣。
方見霍亂門。
大柴胡湯
治大便閉結。
方見傷寒門。
常山飲
方見《丹溪纂要》。
清脾湯
方見《丹溪纂要》。
白話文:
每劑五錢,水煮服用。五苓散用於治療煩躁、小便澀黃,且素有瘴氣的症狀。方劑見於霍亂門。大柴胡湯用於治療大便閉結。方劑見於傷寒門。常山飲、清脾湯,方劑皆見於《丹溪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