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9)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9)
1. 中濕
濕者,有內濕,有外濕。人之體虛,或感山嵐瘴氣,或雨濕蒸氣,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或汗濕衣鞋,而成濕症。頭目眩重,骨節煩疼.腳手痠軟、麻痹,足膝腫痛,筋脈拘攣,小腸疝氣偏墜,浮腫吊痛,此皆外濕也。內濕者,皆因生冷水食停滯,脾虛不能運化,停於三二焦,注於肌肉,滲於皮膚,而成內濕也。
濕傷脾胃者,胸腹脹滿,四肢浮腫,難以屈伸,或嘔吐泄瀉,小便短澀,面目身黃;濕傷肺者,咳嗽喘急,身熱惡寒;濕傷腎者,腰腳腫痛,骨節痠疼;濕傷肝者,大筋軟短,小筋弛長,目昏脅痛。濕症之病,脈沉緩而濡。俱用滲濕湯加減。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滲濕湯加減
治一切濕症。
蒼朮,白朮,茯苓,陳皮,豬苓,澤瀉,香附,撫芎,砂仁,厚朴,甘草
姜一片,燈心一分,水煎服。
濕症,脾虛發腫滿,氣急喘嗽,本方去白朮、甘草,加大腹皮、枳殼、木香、蘇子、桑白皮、蘿蔔子。面目浮腫,去撫芎、澤瀉,加炒山藥、芍藥,倍加蒼朮、白朮。燥能勝濕,濕得燥則豁然而收。瀉甚不止,加肉果、訶子、烏梅、乾薑。嘔噦,去厚朴、香附、撫芎,加炒山藥、烏梅、炒米,如不止,加煨乾姜。
濕症,身體重痛,手足麻痹、痠軟、腫痛,或枯細痿弱,筋脈拘攣,本方去香附、撫芎、厚朴、豬苓、澤瀉,加當歸、生地、芍藥、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風。蓋風能勝濕。濕症,小腸疝氣偏墜,子腫重痛,治方在疝症條內。濕症發黃,治方在黃疸內。
中濕,脈虛濡,忌急疾。
夫治濕,須分南北、高下、內外之分。如西北之地最高,則人多食生冷濕面,或酒後濕氣怫鬱,不得發越,甚則臌脹腹滿,自內而出也,自上而下也。東南之地最卑,則民多因陰雨濕地,或腳腫腿重,濕氣客於下焦,不能發散,甚則痿厥之病有之,皆自外而入也,自下而上也。受病不同,治法則異。
田氏考之曰:內外受濕,皆是元氣不足,邪乘而聾。氣血和平,豈有此病?《內經》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久不愈,鬱而為熱,熱傷血,不能養筋,筋不能束骨,而痿弱之病生焉。凡治濕,在上以微汗散之,在中下滲利小便為主。《活人書》云:「濕症不可汗傷。」此一句全謂在中下分之,但不可只此為例。
九味羌活湯
治上部濕,微汗而解。
羌活(酒洗),防風,蒼朮(各一錢五分),甘草,白芷,川芎,生地(各一錢),黃芩(酒炒,一錢),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養榮除濕湯
治上中下,除濕養榮,用之有效。
陳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三分),防風(四分),當歸(五分),蒼朮(五分),黃柏,梔子,黃芩(炒,各等分),羌活(五分),薄桂(少許),秦艽(七分),
白話文:
【濕症】
濕可分為內濕和外濕兩種。當身體虛弱,或接觸到山間的瘴氣,或被雨水打濕,長途跋涉涉水,或長期臥於潮濕之地,或穿著濕漉漉的衣服和鞋子,都可能導致濕症。若出現頭暈沉重,骨關節疼痛,手腳痠軟無力,麻木,足膝腫脹疼痛,筋脈緊繃,小腸疝氣偏側下墜,浮腫伴隨劇烈疼痛,這些都是外濕的表現。內濕主要由飲食過量生冷食物,脾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停留在中上焦,滲入肌肉和皮膚所導致。
濕傷脾胃會出現胸腹脹滿,四肢浮腫,難以活動,也可能會有嘔吐、腹瀉、小便短少、臉色及全身黃疸等症狀;濕傷肺部,會有咳嗽、喘息急促、身體發熱但怕冷的症狀;濕傷腎臟,會腰腳腫痛,骨節痠痛;濕傷肝臟,會有大筋縮短,小筋拉長,視力模糊,脅肋疼痛。
濕症的特徵是脈象沉緩而濕潤,治療時需使用滲濕湯加減方,若治療濕症時未利尿,治療效果不佳。
滲濕湯加減方:主治所有濕症。包含蒼朮,白朮,茯苓,陳皮,豬苓,澤瀉,香附,撫芎,砂仁,厚朴,甘草等。加入一片薑,一點燈心草,用水煎煮服用。
對於脾虛導致的水腫,可將方中的白朮、甘草去掉,加入大腹皮、枳殼、木香、蘇子、桑白皮、蘿蔔子。若面部和眼睛浮腫,去掉撫芎、澤瀉,加入炒山藥、芍藥,並加倍使用蒼朮和白朮。若泄瀉嚴重,可加入肉果、訶子、烏梅、乾薑。若有嘔吐,去掉厚朴、香附、撫芎,加入炒山藥、烏梅、炒米,若嘔吐不停,再加入煨乾薑。
對於身體重痛,手腳麻痺、酸軟、腫痛,或是萎縮無力,筋脈緊繃,可將香附、撫芎、厚朴、豬苓、澤瀉去掉,加入當歸、生地、芍藥、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風。因為風可以去除濕氣。對於小腸疝氣偏側下墜,子宮腫脹疼痛,治療方式詳見疝症部分。對於濕症引發的黃疸,治療方式詳見黃疸部分。
中濕,脈象虛弱濕潤,應避免急躁。
治療濕症時,必須區分南北、高地、內外的差異。西北地區地勢較高,居民常食用生冷濕面,或酒後濕氣無法順利排出,嚴重時會有腹部脹滿的問題,這是從內而外,從上而下的影響。東南地區地勢較低,居民易因陰雨天氣或潮濕環境導致腳腫腿重,濕氣影響下焦,無法順利排出,可能導致萎縮或癱瘓,這是從外而入,從下而上的影響。病因不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田氏認為,無論內外受到濕氣影響,都是因為元氣不足,導致邪氣入侵。若氣血平和,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疾病呢?《內經》中提到,六氣之中,濕熱導致的疾病佔了八九成。濕氣久久不愈,鬱積成為熱氣,熱氣傷害血液,無法滋養筋脈,筋脈無法束縛骨骼,就會產生萎縮的疾病。治療濕症,若是上部濕氣,可用輕微出汗的方式去除,若是中下部濕氣,則應以利尿為主。《活人書》中提到,濕症不能過度出汗,這句話主要是指中下部濕氣而言,不能以此作為唯一標準。
九味羌活湯:主治上部濕氣,可通過微汗去除。
養榮除濕湯:主治上中下三焦,可去除濕氣,滋養身體,效果良好。
茯苓滲濕湯加減方:主治中下部濕氣,利尿即可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