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

回本書目錄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

1. 類中風

類中風者,則常有之,因內傷氣虛,卒倒,昏不知人事,此名類中風也。富貴之人起於情欲所傷,貧苦之人起於飢寒所傷,氣衰者多有此證。若卒時昏倒者,屬氣虛卒倒,用參耆湯補之。有中氣,中暑,有中寒,有痰厥,有血暈。類中風者,多各有法治不同,不可作風證,用風藥誤治之。

參耆湯加減

治氣虛卒倒。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熟地,陳皮,半夏,甘草

白話文:

類似中風的症狀其實很常見,主要原因是內傷氣虛,突然昏倒,失去意識,這就是所謂的類中風。富貴的人多因情欲過度而引發,貧苦的人則因飢寒交迫而導致,體虛氣衰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昏倒時失去意識,屬於氣虛卒倒,可以用參耆湯來補氣。中風的類型很多,包括中氣、中暑、中寒、痰厥、血暈等,每種情況的治療方法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不能把它當成風證,用治療風證的藥物來誤治。

有痰,加枳實、竹瀝、薑汁少許。身涼,脈來沉細,手足厥逆,加熟附子,以行參耆之氣。身熱,加柴胡、芍藥,去半夏。胸膈飽悶,加砂仁,去熟地、白朮。眩暈,加川芎、天麻。本方治內傷氣虛卒倒者甚妙。

加生薑一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如果有痰,就加枳實、竹瀝和少許薑汁。如果身體冰冷,脈搏沉細,手腳冰冷發麻,就加熟附子,幫助人參、黃芪的藥性運行。如果身體發熱,就加柴胡、芍藥,並去除半夏。如果胸膈飽悶,就加砂仁,並去除熟地黃、白朮。如果頭昏眼花,就加川芎、天麻。這個方子治療內傷氣虛突然昏倒非常有效。

另外,可以加一片生薑,兩枚大棗,用水煎煮,不分時間服用。

2. 中氣

中氣症者,因與人相爭,暴怒氣逆而暈倒者,此名中氣。氣脈是沉,風脈是浮。風中身溫,且多痰涎;氣中身涼,且無痰涎。先用薑汁灌救,後服木香順氣散。氣復即醒,不藥而愈也。

木香順氣散

治中氣症暈倒者。

木香,砂仁,烏藥,香附,青皮,枳殼,陳皮,厚朴,官桂,甘草,半夏,乾薑

白話文:

中氣症是指因與人爭執,突然暴怒,氣逆而昏倒的人。這稱為中氣症,是因為氣機運行失調,導致氣血不暢所致。

氣脈沉降,而風脈浮揚。風症患者通常體溫偏高,且多痰涎;氣症患者則身體冰冷,且無痰涎。

治療中氣症昏倒,應先用薑汁灌救,之後服用木香順氣散。氣機恢復後就會醒來,不用藥也能痊癒。

木香順氣散方劑如下:

  • 木香
  • 砂仁
  • 烏藥
  • 香附
  • 青皮
  • 枳殼
  • 陳皮
  • 厚朴
  • 官桂
  • 甘草
  • 半夏
  • 乾薑

此方以木香、砂仁、烏藥等芳香化濕、行氣止痛藥為主,配合青皮、枳殼、陳皮等理氣消食藥,以及厚朴、官桂等溫中散寒藥,再以甘草調和藥性,半夏、乾薑溫中散寒,共奏行氣化濕、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用於治療因氣逆所致的昏厥、腹痛等症。

氣逆不轉,加蘇子、沉香。

姜三片,水煎八分,磨木香調服。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氣逆不順的情況,可以添加「蘇子」和「沈香」來進行調理。

使用三片薑,加水煎煮至剩下八分的量,然後加入木香研磨後調服。

3. 痰厥

痰厥者,皆因內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暈厥倒,脈來沉細。用二陳湯加減治之,痰出為妙。

二陳湯加減

治痰厥暈倒。

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當歸,枳實,官桂,桔梗,杏仁,良薑,砂仁,木香

氣逆,加蘇子。元氣虛弱,去枳實。

姜三片,水煎六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痰厥是因為體內虛弱,又受寒氣侵襲,導致痰氣阻塞,造成手腳冰冷麻痺、頭昏眼花昏倒,脈象沉細。可以用二陳湯加減治療,只要痰吐出來就好了。

二陳湯加減治療痰厥昏倒,可以用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當歸、枳實、官桂、桔梗、杏仁、良薑、砂仁、木香等藥材。

如果氣逆,可以加蘇子。如果元氣虛弱,可以去枳實。

用薑三片,水煎取藥汁六分,不拘時間服用。

4. 血暈

血暈者,皆因平日去血過多,血虛而成血暈,脈來微澀。用四物湯加減治之。不可艾灸,驚哭叫動,動則乘虛而死矣。

四物湯加減

即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眩暈卒倒。

當歸,川芎,生地,白芍,人參,黃耆,茯苓,陳皮,白朮,甘草,荊芥

白話文:

血暈的病患,都是因為平時失血過多,造成血虛而導致頭暈,脈象微澀。可以用四物湯加減治療,不可艾灸,也不能驚嚇哭泣或過於勞動,因為身體虛弱,動則容易致命。

四物湯加減,就是當歸補血湯。它可以治療血虛導致的頭昏眼花、突然昏倒等症狀。

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生地、白芍、人參、黃耆、茯苓、陳皮、白朮、甘草、荊芥。

飽悶,加香附、砂仁,去黃耆、白朮。

烏梅一個,棗二枚,水煎六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如果感到腹脹不適,可以加入香附和砂仁來調理,並去掉黃耆和白朮。

取烏梅一個,紅棗兩個,用水煎煮後,取六分量,隨時服用。

5. 傷寒

傷寒,六脈浮緊,忌沉細。

傷寒為病,返復變遷,粗工不識,死在返掌。若冬時即病,乃為傷寒。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溫病,春末為晚發,至夏變為暑病。所受病則同,治法則異,全倚脈症為憑察,終用藥庶為無差。有起於太陽,終於厥陰,此為循經傳度也。或在太陽,直入少陽,為越經傳度也。有首尾只在一經,而不傳也。

有兩感傷寒,榮衛俱病者,有寒傷榮、風傷衛之分,無汗惡寒、有汗惡風是也。有傷風見寒,外風症而內寒脈也;有傷寒見風,外寒症而內風脈也。有陰症傷寒,直中陰經,六脈沉細也。有四症類傷寒:寒痰,腳氣,食積,勞煩也。臨症之時,望聞問切,仔細詳察。若差毫釐,其禍不小。

白話文:

患上傷寒,脈象浮緊,忌用沉細的藥物。傷寒的病症變化多端,不精通醫術的人很容易因病症反覆而喪命。如果是在冬天發病,就是傷寒。寒毒藏在皮膚,到了春天氣溫升高就變成溫病,春末發病的稱為晚發,到了夏天就變成暑病。雖然都是受寒而病,但治療方法不同,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才能用藥準確。傷寒的病氣可以沿着經脈傳播,從太陽經到厥陰經,這叫做循經傳度;也可能直接從太陽經到少陽經,這叫做越經傳度。還有的病症只局限於一條經脈,不會傳播。

有些傷寒患者同時傷及榮衛,有的寒傷榮、有的風傷衛,表現為無汗惡寒和有汗惡風。有些患者雖然是風寒感冒,但卻出現內寒的脈象;有些患者則是傷寒,卻出現內風的脈象。有的傷寒患者是陰症,直接侵犯陰經,脈象沉細。此外,還有四種病症類似傷寒,分別是寒痰、腳氣、食積和勞煩。診病時,要仔細觀察患者的望聞問切,即使是細微的差異,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慎之!慎之!

田氏考之曰:傷寒治法惟在專門之士,學者當要隨機應變,不可拘定,全要自己省悟。且如以經言之,症傳有六,經常有九。有在表在裡之分,有取症不取脈之分,有標本之分。《內經》曰:「知標與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謂之妄行。」然傷寒之標本,近世醫者鮮有知之,不可不明辨也。

論曰:所患病氣為本,傳變陰陽為標;內傷七情為本,外感為標。《經》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也。如症在表,發熱惡寒,法當汗之;如不惡寒、反惡熱,病屬裡,法當下之;若在半表半裡之間,往來寒熱,法當和之。且如病在三陽經,大便不通,手不敢迎腹,豈不下乎?又如在三陰經,身手大熱,坐臥非安,喘息不寧,敢不汗乎?所謂取症不取脈也。予今錄傷寒之大略,立方於後。

白話文:

慎之!慎之!

田氏研究後認為:傷寒的治療方法,唯有專精的醫師才能掌握,學習者應當隨機應變,不可拘泥於固定方法,需靠自身的悟性。就像經書所言,傷寒症狀傳變有六種,經常出現的病理變化有九種,有表裡之分,有取症不取脈之分,也有標本之分。《內經》中說:「知道病症的表裡和根本,就能萬舉萬當。不知道病症的表裡和根本,就叫做妄行。」然而,近來醫者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傷寒的標本,不可不加以明辨。

論述:病患所患的病氣為根本,傳變陰陽為表象;內傷七情為根本,外感為表象。《經》書中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就是這個道理。比如症狀在表,發熱惡寒,就應該用汗法治療;如果沒有惡寒,反而惡熱,病屬於裡,就應該用下法治療;若處於表裡交替之間,往來寒熱,就應該用和法治療。再比如病在三陽經,大便不通,手不敢觸碰腹部,豈能不下瀉?又比如病在三陰經,身體四肢大熱,坐臥不安,喘息不寧,豈能不發汗?這就是所謂的取症不取脈。我現在記錄下傷寒治療的大概方法,並在後面列出處方。

雖不能全備,未必無小補焉。

麻黃

治太陽無汗,脈浮而緊。春分後忌用。

麻黃(一兩),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粒,去尖)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取汗為度。

桂枝

治太陽有汗,脈浮緩。春分後忌用。

桂枝,赤芍藥,甘草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頻臾啜稀粥助藥力,以取微汗。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用甘草,恐中滿而嘔。

白話文:

雖然不能完全治好,但也不一定沒有小小的幫助。

麻黃

治療太陽病沒有汗,脈象浮而緊。春分之後禁止使用。

麻黃(一兩)、桂枝(一兩)、甘草(五錢)、杏仁(五十粒,去掉尖頭)

每次服用五錢,生薑三片,用清水煎服。以出汗為度。

桂枝

治療太陽病有汗,脈象浮而緩。春分之後禁止使用。

桂枝、赤芍藥、甘草

每次服用五錢,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清水煎服。頻頻喝稀粥幫助藥力發揮,以取得微微的汗。如果小便次數多或愛喝酒的人,不用甘草,以免肚子脹滿而嘔吐。

小柴胡湯

治少陽往來寒熱,胸脅疼痛,心煩喜嘔。又治風溫身熱。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人參(七錢),甘草(七錢),半夏(八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大柴胡湯

治內熱,大便難,身熱,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芍藥(三錢),半夏(六錢半),枳實(四錢),大黃(五錢)

白話文: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少陽經症狀,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疼痛、心煩喜嘔等,也可用於治療風溫引起的發熱。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內熱導致的便秘、發熱、不惡寒反惡熱等症狀。

各和勻,每服五錢,水煎服。

大承氣湯

治胃熱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少陰舌乾口燥。如汗後不惡寒,反惡熱,狂言而喘,用小承氣湯。

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水二碗半,先煎厚朴、枳實至一碗,入大黃,再煎至七分,去渣,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理中湯

治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蛔厥霍亂,四肢逆冷,氣難布息,真陰傷寒。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錢,用清水煎服。

大承氣湯

用於治療胃熱神志不清、五到六天未排便、腹痛、口渴、少陰舌乾燥口乾。如果出汗後不畏寒反而畏熱,胡言亂語並呼吸急促,則應使用小承氣湯。

藥材:大黃、厚朴、枳實、芒硝

取水二碗半,先將厚朴和枳實煎煮至一碗,再放入大黃,繼續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放入芒硝,再次煎煮一到兩沸,溫熱服用,以通便為度,如果未通便則可再次服用。

理中湯

用於治療太陰證引起的腹瀉不渴,寒氣過盛而嘔吐,腹痛、大便稀薄如鴨屎,蛔蟲厥逆、霍亂,四肢冰冷,氣息難以順暢,真陰受到寒邪侵襲。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七錢)

每服五錢,水煎。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此藥服之如不效,速灸關元穴。

大青龍湯

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太陽無汗,脈浮緊,發熱惡寒。若脈弱、惡風,不可服。

麻黃,桂枝(各一兩),杏仁(二十粒),甘草(一兩),石膏(半個雞子大)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七錢,每次服用五錢,水煎。如果加附子,就叫做附子理中湯。如果服用此藥無效,應立即灸關元穴。

大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見風、傷風見寒,太陽無汗,脈浮緊,發熱惡寒。若脈弱、惡風,不可服用。藥方為麻黃、桂枝各一兩,杏仁二十粒,甘草一兩,石膏半個雞子大,每次服用五錢,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治失汗症,頭面身手發斑。

玄參,升麻,石膏,知母,甘草,乾葛,川芎(各五錢)

有汗去乾葛、川芎。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白虎湯

治汗後脈洪大,虛煩。內加半夏、麥冬、淡竹葉一把,名為竹葉石膏湯。

知母(一兩五錢),石膏(四兩),甘草(五錢),粳米(一合)

白話文:

玄參升麻湯用於治療盜汗,症狀包括頭面、四肢出現斑點。方劑由玄參、升麻、石膏、知母、甘草、乾葛、川芎各五錢組成,如果出汗減少,則去掉乾葛和川芎。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溫服。

白虎湯用於治療出汗後脈搏洪大、神志不安。方劑由知母一兩五錢、石膏四兩、甘草五錢、粳米一合組成。如果加入半夏、麥冬、淡竹葉一把,則稱為竹葉石膏湯。

加人參,即人參石膏湯。

水煎,入生薑自然汁三匙,去渣溫服。

大羌活湯

解利兩感傷寒。《經》云:兩感不治。然所感有淺深,所稟有虛實。稟實感淺者生,感深稟虛者死、不治。

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一錢),細辛(五分),生地(二錢),知母(二錢)

水煎服。

溫膽湯

白話文:

加用人參,即是「人參石膏湯」。

將藥物用水煎煮,加入三匙生薑和其自然汁液,濾除殘渣後,溫熱飲用。

「大羌活湯」

此方能解開並對付兩種同時發生的傷寒症狀。經典上說,若兩種傷寒症狀同時發生,若不及時治療會有危險。然而,所感染的病原體深淺不同,個體的體質也存在虛實之分。如果體質實而感染的病原體較淺,則可能存活;反之,如果體質虛而感染的病原體較深,則可能危及生命,需要進行治療。

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一份錢),細辛(五分),生地(二份錢),知母(二份錢)。

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後飲用。

「溫膽湯」

治傷寒病後,虛煩不得睡臥。兼治心膽虛怯。

半夏(三錢),枳實(二錢),橘皮(二錢),茯苓(一錢),甘草(五分),竹茹(一塊,如錢大)

姜三片,水煎服。

導赤各半湯

治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唇焦,目赤,舌乾,或睡中有一二句獨語,不飲食水、稀粥,與之則食,不與亦不思,形如醉漢。庸醫不識而誤者多,殊不知熱傳手少陰心也。心火炎上,逼如肺,所以神昏也。名曰越經症。

白話文:

傷寒病癒後,容易感到心神不寧,難以入睡,並且還伴有心膽虛怯的症狀。可以用半夏、枳實、橘皮、茯苓、甘草、竹茹,加入薑片煎服,這方子叫做導赤各半湯,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如果傷寒痊癒後,胸口不硬,腹部不脹,大小便正常,身體也沒有寒熱,但逐漸出現神志昏迷、不說話、嘴唇乾燥、眼睛發紅、舌頭乾燥,或者睡夢中喃喃自語,不願意吃飯喝水,甚至連稀粥也不想吃,只有別人餵才勉強吃,不餵就也不想吃,整個人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很多庸醫不認識這種病,就會誤診,殊不知這是因為熱氣蔓延到手少陰心經,心火上炎,逼迫肺部,所以才會出現神志昏迷的症狀,這種病叫做越經症。

黃連,梔子,黃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人參,麥冬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加燈心一把。

九味羌活湯

治春分後傷寒,代桂麻二湯用。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五釐),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取汗。

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渴加知母、石膏。

白話文:

黃連、梔子、黃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人參、麥冬,加上三片薑、兩枚棗,用水煎煮,再加入一把燈心草,這就是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適用於春分後傷寒,可代替桂枝麻黃湯使用。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二分五釐,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芩各一錢,細辛四分,加上三片薑、兩枚棗,用水煎服,以發汗為佳。

若出汗則去蒼朮,加入白朮。若口渴則加知母、石膏。

獨參湯

治傷寒壞症。

人參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用銀器盛煎,煎好置新汲水內,候冷服之。鼻上有汗出得生。

藿香正氣散加減

治外感發熱頭痛,內因痰飲凝滯為熱,或中脘痞滿、嘔逆、噁心。又治傷寒憎寒壯熱。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藿香,桔梗,紫蘇,厚朴,香附,川芎,葛根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白話文:

獨參湯

功用:

治療傷寒病症惡化。

方劑:

人參一兩,水兩鍾,煎煮成一鍾。用銀器盛裝煎煮,煎好後置於新汲取的冷水中,待冷卻後服用。鼻頭會有汗水冒出,表示藥效生效。

附註:

可參考藿香正氣散加減方。

藿香正氣散加減方

功用:

治療外感發熱頭痛,內因痰飲凝滯導致發熱,或中脘部痞滿、嘔吐、噁心等症。也用於治療傷寒症的畏寒發熱。

方劑: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藿香、桔梗、紫蘇、厚朴、香附、川芎、葛根

生姜三片,大棗兩枚,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