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

回本書目錄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

1. 中風

水二碗,姜一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四君子合二陳湯加減

治風中,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當歸,白芍藥,防風,羌活,蒼朮,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足不遂,加黃柏、牛膝。痰盛,加瓜蔞仁、枳實。

水二碗,姜三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薑汁少許,磨木香調服。

當歸養榮湯加減

治風中血脈,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陳皮,甘草,白茯苓,羌活,防風,秦艽,薄桂,牛膝

有痰,加瓜蔞仁、枳實、竹瀝、薑汁少許,去薄桂、牛膝。

水二碗,姜一片,煎六分,入竹瀝調服。

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

大率氣血兩虛,有痰有火,治法開痰行氣,養血散風,主有中腑、中臟、中經、中氣之分。丹溪曰: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詩括》曰:中風手足不遂者,是為中腑,症在表;耳聾、眼瞀、口喎斜,是為中臟,症在裡。外無六經之病,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中經也。

又有中氣之說,俗言為之氣厥,此因七情所感,氣暴則中,氣復即已,雖不藥而愈。有夏月卒倒,名為中暑,風痰壅盛,不能言者,皆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之。若有氣血兩虛,不可吐也。如果氣虛之症,補以參耆;血虛之病,調以四物。

丹溪曰:中腑,先用續命湯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劑;中臟,用三化湯通其滯,調以十全四物之類;中經之症,當用大秦艽湯補血以養筋;中氣之症,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各從症而治之。

田氏考之曰:氣固形實,形虛中風。風為百病之長也。中風之名,非外來之風邪也,乃因濕中生痰,痰中生熱,熱中生風,皆是木火為病。《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小學》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此論乃前賢之格言,後學之準繩也。今立方於後,不可不遵之。

不治症: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喉如鼾睡,肺絕。若見一症,不可治也。又有筋枯者,不治。舉動則筋痛,以其無血滋養故也。

小續命湯

中腑,先用發表。如有汗,去麻黃,加當歸,倍加芍藥。

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防風,川芎,杏仁,桂枝,甘草(各一兩),附子(五錢)

每服七錢,姜三片,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中腑,後用調之。內有芒硝、麻黃二味,量其虛實酌用。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連翹,芒硝,麻黃,薄荷(各五錢),石膏,桔梗,黃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兩),滑石(三兩),甘草(一兩)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三化湯

白話文:

[中風]

用水兩碗,加生薑一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剩六分,加入竹瀝,磨木香粉調勻服用。

四君子合二陳湯加減

治療中風,導致右半身無法活動,手腳癱瘓。

使用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當歸、白芍藥、防風、羌活、蒼朮、木香。

手不能動,加黃芩、薄桂。腳不能動,加黃柏、牛膝。痰多,加瓜蔞仁、枳實。

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剩六分,加入竹瀝、少量薑汁,磨木香粉調勻服用。

當歸養榮湯加減

治療中風導致血脈不暢,四肢無法抬舉,口不能說話。

使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陳皮、甘草、白茯苓、羌活、防風、秦艽、薄桂、牛膝。

有痰,加瓜蔞仁、枳實、竹瀝、少量薑汁,去除薄桂、牛膝。

用水兩碗,加生薑一片,煎煮至剩六分,加入竹瀝調勻服用。

中風如果口緊閉、脈象遲緩但有力是好的徵兆,如果脈象急促且大而無力,則代表病情嚴重。

一般來說,中風多因氣血兩虛,兼有痰和火,治療方法是開痰、行氣、養血、散風,主要區分中腑、中臟、中經、中氣四種情況。丹溪認為:中腑多表現在四肢,中臟多表現在九竅。詩括說:中風導致手腳不能活動,是中腑,病在表面;耳聾、眼花、口歪斜,是中臟,病在內部。如果沒有外感六經的病症,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只是四肢無法舉起、口不能說話,這是中經。

還有一種中氣的說法,俗稱氣厥,這是因為情緒波動所致,氣機紊亂則會突然昏倒,但氣機恢復後就會痊癒,即使不吃藥也會好。另外,夏天突然昏倒,稱為中暑,如果風痰阻塞,不能說話,都要用催吐的方法,一次不行就再吐一次。但是如果氣血兩虛,就不能用催吐的方法。如果是氣虛的症狀,就用人參黃耆來補氣;如果是血虛的症狀,就用四物湯來調養。

丹溪認為:中腑,要先用續命湯來發散表邪,再用通聖散等辛涼的藥物來調理;中臟,要用三化湯來疏通阻塞,再用十全大補湯或四物湯之類的藥物來調理;中經的症狀,要用大秦艽湯來補血養筋;中氣的症狀,要用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等藥物來對症治療。

田氏認為:氣血充足則身體強壯,身體虛弱容易中風。風是許多疾病的源頭。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因為體內濕氣產生痰,痰久生熱,熱久生風,都是肝火所致。《原病式》說:「各種眩暈,都屬於肝木的問題。」《小學》說:「不要只治風,不要只治燥,把火降下來,風和燥自然就好。」這些話都是前輩的格言,也是後人應該遵循的準則。現在將處方列在下面,務必遵守。

以下情況不能治療:口張開、心臟衰竭;手撒開、脾臟衰竭;眼睛閉合、肝臟衰竭;小便失禁、腎臟衰竭;喉嚨像打鼾、肺臟衰竭。如果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無法醫治了。還有筋脈枯竭的人,也無法醫治。如果一動就筋痛,是因為沒有氣血滋養筋脈的緣故。

小續命湯

治療中腑,要先發汗解表。如果有汗,去除麻黃,加入當歸,並增加芍藥的用量。

使用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防風、川芎、杏仁、桂枝、甘草各一兩,附子五錢。

每次服用七錢,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治療中腑,後期用來調理。藥方中有芒硝、麻黃兩種藥,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酌情使用。

使用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連翹、芒硝、麻黃、薄荷各五錢,石膏、桔梗、黃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兩,滑石三兩,甘草一兩。

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三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