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

回本書目錄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1)

1. 中風

中風者,有真中風、有類中風之分。真中風者,卒時昏倒,皆因體氣虛弱,榮衛失調,或喜怒憂思悲驚恐,或酒色勞力所傷,以致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及其中也,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三等。中腑者,面加五色,表證惡風寒,拘急不仁,此中腑也。先服疏風飲解表,後服愈風湯調理。

中臟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便閉,重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艱澀,或癱瘓不伸,或舌強不語,痰涎壅塞,不省人事,牙閉緊急者,此風中臟也。若大便閉結者,先服滋潤湯通之;元氣虛弱者,用蜜導法通之,後服愈風湯調理;若口眼歪斜,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先用搐鼻法,急炙百會、人中、頰車、合谷,先服導痰湯,吐痰出為效,後服愈風湯調理。

白話文:

中風分為真中風和類中風。真中風是突然昏倒,原因是身體虛弱,氣血失調,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大,或是過度勞累、縱欲傷身,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風寒入侵。中風的部位可以分為腑、臟、血脈三種。中腑表現為面色異常,怕風寒,肢體僵硬無力,可以用疏風飲解表,再用愈風湯調理。中臟表現為嘴唇無力、失聲,鼻塞、耳聾、眼花,便秘,嚴重者還會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甚至癱瘓、舌頭僵硬、痰多昏迷,牙關緊閉。若便秘,可以用滋潤湯通便;若體虛,可以用蜂蜜通便,之後再服用愈風湯調理。如果口眼歪斜、昏迷、牙關緊閉,可以用搐鼻法,同時灸百會、人中、頰車、合谷穴位,先服用導痰湯引出痰液,再服用愈風湯調理。

若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是血虛與死血,用四物湯合二陳湯調理;若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是氣虛與濕痰,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調理。若臟腑俱中者,藥必兼用,先表,而後通之,後服愈風湯調理。有中血脈者,外無惡風寒之證,內無大小便之閉,但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是風中血脈,即中經也,用當歸養榮湯補血養筋。此皆治真中風也。

中腑者可治,中臟者難醫。中風之脈浮遲而緩者,生;浮數實大者,死。有不治之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髮直,吐沫,聲如鼾睡,口噤不語,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目反直視,痰喘作聲,皆不治也。

白話文:

如果左邊身體癱瘓、手腳麻痺,這是血虛和瘀血導致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二陳湯調理;如果右邊身體癱瘓、手腳麻痺,這是氣虛和痰濕導致的,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二陳湯調理。如果臟腑都受影響,就必須兼顧內外,先疏通表症,再通暢內腑,最後服用愈風湯調理。如果有中風血脈的,外表沒有風寒症狀,內裡也沒有大小便不通,但四肢無法舉起,嘴巴無法說話,這是風邪中入血脈,也就是中經,可以用當歸養榮湯補血養筋。這些都是治療真正的中風的方法。

中風侵犯內腑可以治療,中風侵犯臟腑就難以醫治。中風患者脈象浮而遲緩,並且脈搏緩慢的,可以治癒;脈象浮而數,並且脈搏有力且大的,就難以治癒。以下是一些無法治癒的症狀:嘴巴張開,手腳無力,眼睛閉合,尿失禁,頭髮直豎,吐口水,呼吸聲音像打鼾,嘴巴緊閉不說話,頭部搖晃並且向上竄動,臉色紅潤像塗了胭脂,汗水像珍珠一樣冒出來,眼睛反白直視,痰喘發出聲音,這些症狀都無法治癒。

疏風飲加減

治風中在腑,惡風寒,不仁。

川芎,細辛,防風,羌活,白芷,陳皮,半夏,烏藥,香附,白茯苓,桂枝,當歸

有熱,去桂枝,加柴胡、黃芩。有汗,去川芎。有痰,去桂枝、烏藥、香附、加瓜蔞仁、枳實、桔梗、黃芩。

白話文:

疏風飲加減

治療:風邪侵入臟腑,怕風怕冷,身體麻木不仁。

藥方

川芎、細辛、防風、羌活、白芷、陳皮、半夏、烏藥、香附、白茯苓、桂枝、當歸。

加減

  • 有熱:去桂枝,加柴胡、黃芩。
  • 有汗:去川芎。
  • 有痰:去桂枝、烏藥、香附,加瓜蔞仁、枳實、桔梗、黃芩。

水二碗,生薑一片,煎,溫服。

愈風湯加減

治一切風中後調理。

當歸,人參,白朮,半夏,陳皮,防風,羌活,白茯苓,川芎,枳實,甘草,白芍

有痰,加竹瀝、薑汁少許。氣喘,加蘇子、沉香、木香,去白朮。

水二碗,棗二枚,生薑一片,煎八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白話文:

將兩碗水加入一片生薑,煎煮後溫服。

此方名為「愈風湯」,加減使用,用於治療各種因風邪侵襲後遺症而導致的病症。

藥材包括當歸、人參、白朮、半夏、陳皮、防風、羌活、白茯苓、川芎、枳實、甘草、白芍。

若有痰症,可加入竹瀝和少許薑汁;若氣喘,則加入蘇子、沉香、木香,並去除白朮。

另有一種用法,將兩碗水、兩枚大棗、一片生薑,煎煮至八分,再加入竹瀝、磨好的木香,調勻後服用。

活血滋潤湯

治風中在臟,大便閉結。

當歸,生地,熟地,杏仁,火麻仁,枳殼,羌活,紅花,厚朴,檳榔,大黃

水二碗,煎八分,食前熱服。

導痰湯加減

治風中,痰涎壅盛,牙關緊急,不能言語。

白茯苓,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南星,甘草,當歸,黃芩,杏仁,瓜蔞仁

水二碗,姜一片,入竹瀝、薑汁少許,服。

白話文:

活血滋潤湯用來治療風邪入侵臟腑,導致大便不通的症状。用當歸、生地、熟地、杏仁、火麻仁、枳殼、羌活、紅花、厚朴、檳榔、大黃等藥材,用水煎煮八分,飯前熱服。

導痰湯加減則用來治療風邪入侵,導致痰液阻塞,牙關緊閉,不能說話的症状。用白茯苓、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南星、甘草、當歸、黃芩、杏仁、瓜蔞仁等藥材,用水煎煮,加入一片薑,再加入少許竹瀝和薑汁,服用。

四物湯加減

治風中,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羌活,防風,桃仁,紅花,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味淡,能橫行手臂,引藥行至病處。足不遂,加牛膝、黃柏,引藥下行。

水二碗,姜一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四君子合二陳湯加減

治風中,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當歸,白芍藥,防風,羌活,蒼朮,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足不遂,加黃柏、牛膝。痰盛,加瓜蔞仁、枳實。

白話文:

四物湯加減

治療: 風邪入侵,導致左側半身不遂,手腳癱瘓。

藥物: 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羌活、防風、桃仁、紅花、木香。

加減:

  • 手臂不遂:加黃芩、薄荷,藥性清涼,能橫行於手臂,引導藥力到達病處。
  • 腿腳不遂:加牛膝、黃柏,引導藥力下行。

煎煮方法: 水二碗,薑片一片,紅棗二枚,煎煮至原液剩六分,加入竹瀝,研磨木香調勻服用。

四君子合二陳湯加減

治療: 風邪入侵,導致右側半身不遂,手腳癱瘓。

藥物: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當歸、白芍藥、防風、羌活、蒼朮、木香。

加減:

  • 手臂不遂:加黃芩、薄荷。
  • 腿腳不遂:加黃柏、牛膝。
  • 痰液過多:加瓜蔞仁、枳實。

水二碗,姜三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薑汁少許,磨木香調服。

當歸養榮湯加減

治風中血脈,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陳皮,甘草,白茯苓,羌活,防風,秦艽,薄桂,牛膝

有痰,加瓜蔞仁、枳實、竹瀝、薑汁少許,去薄桂、牛膝。

水二碗,姜一片,煎六分,入竹瀝調服。

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

大率氣血兩虛,有痰有火,治法開痰行氣,養血散風,主有中腑、中臟、中經、中氣之分。丹溪曰: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詩括》曰:中風手足不遂者,是為中腑,症在表;耳聾、眼瞀、口喎斜,是為中臟,症在裡。外無六經之病,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中經也。

白話文:

將兩碗水、三片薑、兩枚大棗一起煎煮,煮至剩下六分之五時,加入少許竹瀝、薑汁,再磨入木香,服用。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風邪侵入血脈,導致四肢無力、口不能言的症狀。

方子中包含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陳皮、甘草、白茯苓、羌活、防風、秦艽、薄桂、牛膝等藥材。

如果患者有痰,可以加些瓜蔞仁、枳實、竹瀝、薑汁,並去除薄桂、牛膝。

將兩碗水和一片薑一起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五時,加入竹瀝,服用。

又有中氣之說,俗言為之氣厥,此因七情所感,氣暴則中,氣復即已,雖不藥而愈。有夏月卒倒,名為中暑,風痰壅盛,不能言者,皆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之。若有氣血兩虛,不可吐也。如果氣虛之症,補以參耆;血虛之病,調以四物。

丹溪曰:中腑,先用續命湯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劑;中臟,用三化湯通其滯,調以十全四物之類;中經之症,當用大秦艽湯補血以養筋;中氣之症,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各從症而治之。

白話文:

中氣虛弱,俗稱氣厥,通常是因為七情所致,氣機突然逆亂而致,氣順暢後便會自行恢復,甚至不用藥都能痊癒。夏天突然昏倒,叫做中暑,因風痰阻滯,導致失語者,可以使用吐法,吐一次不行就再吐一次。但若氣血兩虛,就不可使用吐法。氣虛的症狀可以參芪補氣,血虛的症狀則以四物湯調血。

丹溪先生說:中腑症狀,先用續命湯發汗解表,再配合通聖辛涼藥物調治;中臟症狀,用三化湯通利腸胃,再配合十全大補湯、四物湯之類藥物調治;中經症狀,宜用大秦艽湯補血養筋;中氣症狀,則可用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根據不同症狀分別治療。

田氏考之曰:氣固形實,形虛中風。風為百病之長也。中風之名,非外來之風邪也,乃因濕中生痰,痰中生熱,熱中生風,皆是木火為病。《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小學》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此論乃前賢之格言,後學之準繩也。今立方於後,不可不遵之。

不治症: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喉如鼾睡,肺絕。若見一症,不可治也。又有筋枯者,不治。舉動則筋痛,以其無血滋養故也。

小續命湯

中腑,先用發表。如有汗,去麻黃,加當歸,倍加芍藥。

白話文:

田氏認為,氣是形體的根本,形體虛弱就會導致中風。風是百病的根源。中風並非單純的外來風邪,而是由於體內濕氣化痰,痰化生熱,熱化生風,這都是肝木(五行中木屬肝)所導致的病變。《原病式》說:「所有的風邪、頭昏眼花,都屬於肝木。」《小學》說:「不要治療風,也不要治療燥,要等到治好了火,風和燥自然就消失了。」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箴言,是後學的準則。現在我將藥方寫在下面,不可不遵守。

以下症狀不可治療:嘴巴張開,心臟已停止;手撒開,脾臟已停止;眼睛閉合,肝臟已停止;尿失禁,腎臟已停止;呼吸像鼾聲,肺臟已停止。如果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就不可治療了。還有筋脈枯萎的病人,也不可治療。因為他們活動就會筋骨疼痛,這是因為沒有血液滋養筋骨。

[小續命湯]

如果病在內腑,先用發汗解表的藥物。如果有出汗,就要去除麻黃,加入當歸,並且將芍藥的劑量加倍。

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防風,川芎,杏仁,桂枝,甘草(各一兩),附子(五錢)

每服七錢,姜三片,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中腑,後用調之。內有芒硝、麻黃二味,量其虛實酌用。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連翹,芒硝,麻黃,薄荷(各五錢),石膏,桔梗,黃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兩),滑石(三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防風、川芎、杏仁、桂枝、甘草各一兩,附子五錢,每服七錢,加薑三片,水煎服。這是防風通聖散,用於治療中腑,服用後需配合調養。其中含有芒硝和麻黃,需要根據虛實情況酌量使用。此外,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連翹、芒硝、麻黃、薄荷各五錢,石膏、桔梗、黃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兩,滑石三兩,甘草一兩,也都是常用的藥材。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三化湯

中臟,先用此藥通之。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中臟,後用此藥調之。

人參,白朮,茯苓,芍藥,當歸,川芎,熟地,黃耆(各等分),甘草,肉桂(各三分)

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大秦艽湯

中經,用此藥養之。

秦艽(二兩),石膏(二兩),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獨活,羌活,茯苓,防風,生地,熟地,黃芩,白芷,白朮(各一兩),細辛(五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藥材,加入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三化湯

針對內臟,首先使用此藥來通暢。

配方:厚朴、大黃、枳實、羌活

每次服用一兩藥材,加入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十全大補湯

針對內臟,之後使用此藥來調理。

配方:人參、白朮、茯苓、芍藥、當歸、川芎、熟地、黃耆(各等分)、甘草、肉桂(各三分)

每次服用一兩藥材,加入薑三片、棗兩枚,用水煎煮後服用。

大秦艽湯

針對經絡,使用此藥來滋養。

配方:秦艽(二兩)、石膏(二兩)、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獨活、羌活、茯苓、防風、生地、熟地、黃芩、白芷、白朮(各一兩)、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天陰雨,加生薑七片。夏,加知母一兩。

田氏祛風化痰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厚朴,南星,枳殼,防風(各等分),前胡,天麻(少許)

有汗,加人參、白芍、黃芩。

秦艽丸

即大秦艽湯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薑湯化下,或酒化亦可。治中腑、中臟、中經,後用此藥調之。

資壽解語湯

方見《玉機微義》。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藥材,用清水煎煮。如果天氣陰雨,就加入七片生薑。夏季服用,則加一兩知母。

田氏祛風化痰湯的藥材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厚朴、南星、枳殼、防風(各等分),前胡、天麻(少許)。

如果病人有汗,就加入人參、白芍、黃芩。

秦艽丸是用大秦艽湯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化服,也可以用酒化服。這種藥丸用於治療中腑、中臟、中經的疾病,在治療結束後可以用它來調理身體。

資壽解語湯的方子可以在《玉機微義》中找到。

清暑益氣湯

暑風通用方。

見《丹溪纂要》。

烏藥順氣散

中暑用此方。

見《官方備用》。

天麻南星湯

治中風,無汗、痰壅盛者服之。

方見《保生余錄》。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用於暑熱與風寒兼症,出自《丹溪纂要》。烏藥順氣散治療中暑,出自《官方備用》。天麻南星湯治療中風,無汗、痰多者服用,方出自《保生余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