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1.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 中風
中風者,有真中風、有類中風之分。真中風者,卒時昏倒,皆因體氣虛弱,榮衛失調,或喜怒憂思悲驚恐,或酒色勞力所傷,以致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及其中也,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三等。中腑者,面加五色,表證惡風寒,拘急不仁,此中腑也。先服疏風飲解表,後服愈風湯調理。
中臟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便閉,重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艱澀,或癱瘓不伸,或舌強不語,痰涎壅塞,不省人事,牙閉緊急者,此風中臟也。若大便閉結者,先服滋潤湯通之;元氣虛弱者,用蜜導法通之,後服愈風湯調理;若口眼歪斜,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先用搐鼻法,急炙百會、人中、頰車、合谷,先服導痰湯,吐痰出為效,後服愈風湯調理。
若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是血虛與死血,用四物湯合二陳湯調理;若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是氣虛與濕痰,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調理。若臟腑俱中者,藥必兼用,先表,而後通之,後服愈風湯調理。有中血脈者,外無惡風寒之證,內無大小便之閉,但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是風中血脈,即中經也,用當歸養榮湯補血養筋。此皆治真中風也。
中腑者可治,中臟者難醫。中風之脈浮遲而緩者,生;浮數實大者,死。有不治之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髮直,吐沫,聲如鼾睡,口噤不語,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目反直視,痰喘作聲,皆不治也。
疏風飲加減
治風中在腑,惡風寒,不仁。
川芎,細辛,防風,羌活,白芷,陳皮,半夏,烏藥,香附,白茯苓,桂枝,當歸
有熱,去桂枝,加柴胡、黃芩。有汗,去川芎。有痰,去桂枝、烏藥、香附、加瓜蔞仁、枳實、桔梗、黃芩。
水二碗,生薑一片,煎,溫服。
愈風湯加減
治一切風中後調理。
當歸,人參,白朮,半夏,陳皮,防風,羌活,白茯苓,川芎,枳實,甘草,白芍
有痰,加竹瀝、薑汁少許。氣喘,加蘇子、沉香、木香,去白朮。
水二碗,棗二枚,生薑一片,煎八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活血滋潤湯
治風中在臟,大便閉結。
當歸,生地,熟地,杏仁,火麻仁,枳殼,羌活,紅花,厚朴,檳榔,大黃
水二碗,煎八分,食前熱服。
導痰湯加減
治風中,痰涎壅盛,牙關緊急,不能言語。
白茯苓,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南星,甘草,當歸,黃芩,杏仁,瓜蔞仁
水二碗,姜一片,入竹瀝、薑汁少許,服。
四物湯加減
治風中,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羌活,防風,桃仁,紅花,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味淡,能橫行手臂,引藥行至病處。足不遂,加牛膝、黃柏,引藥下行。
水二碗,姜一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四君子合二陳湯加減
治風中,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當歸,白芍藥,防風,羌活,蒼朮,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足不遂,加黃柏、牛膝。痰盛,加瓜蔞仁、枳實。
水二碗,姜三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薑汁少許,磨木香調服。
當歸養榮湯加減
治風中血脈,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陳皮,甘草,白茯苓,羌活,防風,秦艽,薄桂,牛膝
有痰,加瓜蔞仁、枳實、竹瀝、薑汁少許,去薄桂、牛膝。
水二碗,姜一片,煎六分,入竹瀝調服。
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
大率氣血兩虛,有痰有火,治法開痰行氣,養血散風,主有中腑、中臟、中經、中氣之分。丹溪曰: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詩括》曰:中風手足不遂者,是為中腑,症在表;耳聾、眼瞀、口喎斜,是為中臟,症在裡。外無六經之病,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中經也。
又有中氣之說,俗言為之氣厥,此因七情所感,氣暴則中,氣復即已,雖不藥而愈。有夏月卒倒,名為中暑,風痰壅盛,不能言者,皆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之。若有氣血兩虛,不可吐也。如果氣虛之症,補以參耆;血虛之病,調以四物。
丹溪曰:中腑,先用續命湯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劑;中臟,用三化湯通其滯,調以十全四物之類;中經之症,當用大秦艽湯補血以養筋;中氣之症,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各從症而治之。
田氏考之曰:氣固形實,形虛中風。風為百病之長也。中風之名,非外來之風邪也,乃因濕中生痰,痰中生熱,熱中生風,皆是木火為病。《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小學》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此論乃前賢之格言,後學之準繩也。今立方於後,不可不遵之。
不治症: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喉如鼾睡,肺絕。若見一症,不可治也。又有筋枯者,不治。舉動則筋痛,以其無血滋養故也。
小續命湯
中腑,先用發表。如有汗,去麻黃,加當歸,倍加芍藥。
麻黃,人參,黃芩,芍藥,防己,防風,川芎,杏仁,桂枝,甘草(各一兩),附子(五錢)
每服七錢,姜三片,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中腑,後用調之。內有芒硝、麻黃二味,量其虛實酌用。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連翹,芒硝,麻黃,薄荷(各五錢),石膏,桔梗,黃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兩),滑石(三兩),甘草(一兩)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三化湯
中臟,先用此藥通之。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中臟,後用此藥調之。
人參,白朮,茯苓,芍藥,當歸,川芎,熟地,黃耆(各等分),甘草,肉桂(各三分)
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大秦艽湯
中經,用此藥養之。
秦艽(二兩),石膏(二兩),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獨活,羌活,茯苓,防風,生地,熟地,黃芩,白芷,白朮(各一兩),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天陰雨,加生薑七片。夏,加知母一兩。
田氏祛風化痰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厚朴,南星,枳殼,防風(各等分),前胡,天麻(少許)
有汗,加人參、白芍、黃芩。
秦艽丸
即大秦艽湯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薑湯化下,或酒化亦可。治中腑、中臟、中經,後用此藥調之。
資壽解語湯
方見《玉機微義》。
清暑益氣湯
暑風通用方。
見《丹溪纂要》。
烏藥順氣散
中暑用此方。
見《官方備用》。
天麻南星湯
治中風,無汗、痰壅盛者服之。
方見《保生余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