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7)

回本書目錄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7)

1. 傷食

傷食者,是因多餐飲食,脾虛運化不及,停於胸腹。飽滿噁心,惡食不食,作噯作酸,下泄臭屁,或腹痛吐瀉,重則發熱頭疼,左手關脈平和,右手關脈緊盛,皆是傷食也。初起一吐即寬,若郁久不化,成食積也。《脾胃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應用香砂平胃散加減治之。

香砂平胃散加減

治傷食。

香附砂仁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枳殼木香藿香

食肉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陳曲、麥芽。生冷瓜果不化,加乾薑枳實青皮,去枳殼。酒傷者,加黃連、乾葛、烏梅。吐瀉不止,加茯苓白朮半夏、烏梅,去枳殼。

姜一片,水煎,不拘時服。

枳實大黃湯

治胸腹積食,成塊作痛,大便不通者。

枳實,厚朴,大黃檳榔,甘草

痛甚,加木香。

水煎,空心熱服,以利為度。既止,不可再服。

傷飲食,脈氣口緊盛。

《保命集》曰:人稟天地,得五穀之精,化五味之備,故生形也。《經》曰:「味歸形。」人若傷其味,則形損也。飲食太過,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物,故傷焉。《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又《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或因房勞太過,或失四時調養,令人滿悶、噁心、噯氣,聞五味就嘔吐,見面食則噁心,謂之傷食,則惡食也。日積月壘,傳化失常,臌脹水腫豈能免哉?法當健脾伐木。

《難經》曰:「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正謂此也。

田氏考之曰:四時草木全賴土為主。所謂真土神而無形,偽土職而有象。今土既虧,在五穀不得收成,在四時寒熱相反,在人精血不生,民必瘼疾,豈得逃也?凡人節飲食,受納之司不失;寡嗜欲,作強之官大盛。若如此,源焉有是病?

加減平胃散

治飲食致傷脾胃。

蒼朮,厚朴,陳皮,半夏,白朮,黃連,枳實,神麯,甘草,山楂,砂仁

姜一片,水煎服。

保和湯

治內傷飲食,胸膈痞滿。此藥寬中和胃,進食化痰。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連翹,神麯,山楂肉,青皮,白朮

有熱,加黃連。

姜一片,水煎服。

保和丸

治宿食不能克化。

山楂(二兩),陳皮(五錢),連翹(五錢),陳曲(一兩),半夏(一兩),蘿蔔子(六錢,微炒,去皮),茯苓(一兩),

共為末,水法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滾水送下。

橘皮枳朮丸

治痞,消食養胃。

黃連(七錢),橘皮(一兩),半夏(六錢),枳實(五錢),白朮(一兩五錢),神麯(五錢),甘草(二錢),

共為細末,荷葉煮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2. 脾胃

脾胃者,人以脾胃為主。脾乃運化水穀,胃乃受盛水穀。大抵精氣、血氣皆生於穀氣,榮於五臟六腑。右關脈緩,是本脈也。諸脈帶緩,便是脾胃有力,非止於關脈也。脈中有力,即為有神,有神即有胃氣,正是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胃喜香燥而惡濕,切忌腥穢生冷,須用溫和調養,不生諸病。

若是內傷飲食勞倦,飢飽失時,或六淫、七情傷之,致令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則口不知味,胸腹飽悶不舒,用香砂養衛湯加減。若餐飲食,胃口停寒食不消化者,用香砂平胃散加減。若吐瀉不止,脾胃虛弱,不進飲食者,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若脾胃虛寒,嘔噦或吐瀉者,用理中湯加減。

胃口作痛者,用木香調中湯加減。脾虛中滿、腫脹,用分消湯加減。脾虛不思飲食,食後倒飽者,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若勞役之人,明知飢餓、勞力傷於脾胃,發熱困倦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正謂勞者溫之,損者補之,溫能除大熱也。《內經》云:「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

」東垣《內外傷辯惑論》云:內傷不足者,飲食勞倦是也,溫之,補之,調之,養之,皆是補也。外感有餘者,風寒暑濕是也,瀉之,汗之,吐之,利之,皆為瀉也。若內傷不足之症,苟誤認外感有餘之症,而反瀉之,是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醫殺之耳。東垣《脾胃論》云:脾胃俱實,能食而肥,過食不飢,多食不傷。

脾胃俱虛,不食而瘦,與食則減食,不與則不思,飢飽不知也。或少而肥者,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因邪氣勝也。有能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雖多,而不生肌肉。脾主思而有信,思則脾氣健醒,而思食有味。若脾氣倦弱,則不思飲食,雖強食而不知味矣。故《經》云:「胃為水穀之海。

」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通。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得盡天年矣。又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榮散,谷消衛亡,神無所依,天年盡矣。

香砂養衛湯加減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

香附砂仁蒼朮厚朴甘草陳皮人參白朮茯苓,木香,白豆

姜一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香砂平胃散加減

治胃寒多餐,飲食不消,胸腹飽悶。

香附,砂仁,蒼朮,厚朴,甘草,陳皮

水煎,不拘時服。

脾胃寒,加乾薑、官桂。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麯、麥芽。生冷瓜果不化,加檳榔、乾薑。胸腹飽悶,加枳殼、蘿蔔子、大腹。傷食作瀉,加乾薑、白朮、烏梅。傷食,胃口作痛,加木香、枳實益智仁。傷食,噁心嘔吐,加藿香丁香半夏、烏梅、乾薑。

理中湯加減

治脾胃虛寒,嘔噦,或吐或瀉。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茯苓,陳皮,半夏,厚朴,砂仁,官桂,藿香

寒極,手足冷,脈沉細,加附子

姜三片,水煎,不拘時服。

胃寒,嘔吐、噁心不止,加丁香、山藥、烏梅、炒米。脾胃虛寒,發呃,加丁香、茴香、木香、良薑,去官桂。脾胃虛寒,瀉不止,加炒山藥、肉果、蒼朮、訶子、烏梅。脾胃虛寒作痛,加丁香、茴香、益智,去官桂、半夏、人參、茯苓。

木香調中湯加減

治胃痛。

木香,砂仁,厚朴,陳皮,香附,甘草,玄胡,益智仁,茴香,枳殼,草豆蔻

痛不止,加乳香沉香

姜一片,水煎服。

初起胃寒痛,加乾薑、官桂。久郁胃脘痛,加炒梔子、山藥、煨乾姜少許從治。胃脘久痛,大便結燥不通,去益智、香附、草豆蔻,加大黃下之,此痛隨即減也。若平日喜食熱物,便是熱傷,死血在胃口作痛,加當歸桃仁紅花川芎、芍藥、丹皮,去益智、草豆蔻。

苓白朮散加減

治吐瀉不止,脾胃倦弱,不進飲食。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半夏,陳皮,甘草,砂仁,厚朴,藿香,蓮肉,烏梅,炒米

夏月加扁豆。

姜一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胃寒,嘔吐不止,加丁香、乾薑。胃寒,瀉不止,加乾薑、官桂、肉果、訶子,去半夏、厚朴。胃熱,煩熱、嘔噦、噁心不止,加炒黃連、梔子、竹茹、烏梅。脾胃熱,瀉不止,加炒蒼朮、炒芍藥、梔子、訶子、烏梅,去厚朴、半夏。脾胃飽悶,加木香磨用、白豆蔻、益智,去山藥、烏梅、炒米。

中滿分消湯加減

治脾虛發腫,飽悶成中滿。

蒼朮,厚朴,陳皮,枳殼,砂仁,木香,茯苓,白朮,香附,豬苓澤瀉大腹皮

若胸腹脹滿,加蘿蔔子、木通,去澤瀉。胸腹飽悶,加蘇子桑白皮,去白朮、茯苓。小便短赤,加梔子、滑石車前子、木通,去澤瀉、白朮。瀉,加炒山藥、車前子、炒蒼朮、白朮、芍藥,去枳殼。脅下若痛,加青皮。惡寒,手足冷,加官桂少許。大便燥結,加當歸、火麻仁

姜一片,蘿蔔子、燈心各一撮,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治脾虛,不思飲食,食後倒飽。

香附,砂仁,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厚朴,木香,白豆蔻,益智仁

胃口虛寒,嘔吐不止,去木香、益智仁,加丁香、藿香,即藿香安胃散

薑、棗煎服。

木香枳朮丸

治脾胃症,胸腹飽悶不舒。

木香,枳實,白朮,白豆蔻,砂仁,厚朴,香附,橘紅,甘草

共為末,糯米粉荷葉煎湯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清米湯下,寒月淡薑湯下。

脾虛,食後倒飽,本方有白豆蔻,即豆蔻枳朮丸。脾虛,飲食不化,飽悶,胃口作痛,加神麯、山楂、麥芽,即曲糵枳朮丸。脾虛,飲食不化,胸腹滿脹,本方有香附、砂仁,即香砂枳朮丸。胸中痰氣阻塞滿悶,本方加瓜蔞、蘇子、半夏,姜水打糊,糯米粉糊為丸,淡薑湯下,即橘半枳朮丸

補中益氣湯加減

治內傷脾胃,勞倦發熱。

人參,黃耆,白朮,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甘草

胸腹脹滿,加砂仁、枳實、木香,去黃耆、升麻。

姜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