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1)

回本書目錄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31)

1. 泄瀉

夏月加扁豆。元氣虛弱,加黃耆、升麻少許,去砂仁、藿香。飽悶,加厚朴,去肉果、訶子。小便短澀,加木通、車前,去半夏。嘔噦噁心,加半夏。瀉甚不止,加炒蒼朮、烏梅、熟附子少許。

姜一片,燈心一分,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治脾瀉。

香附,砂仁,厚朴,陳皮,甘草,人參,白朮,芍藥(炒),蒼朮(炒),山藥(炒),

腹痛,加木香、茴香,去人參、山藥。口渴,加乾葛、烏梅。小便短赤,加木通、車前。嘔噦噁心,加藿香、烏梅、半夏。夏月加炒黃連、扁豆,冬月加煨乾薑、芍藥。

姜一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八桂散

治滑瀉不禁。

人參,白朮,肉果,乾薑,訶子,附子,甘草

隨症加減與理中湯同。

姜一片,燈心一分,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灸法:滑瀉不止者,百會一穴,天樞二穴,中脘三穴,氣海一穴。

二陳湯加減

治痰瀉。

茯苓,半夏,甘草,陳皮,白朮,蒼朮,砂仁,山藥,車前,木通,厚朴

瀉不止,加肉果、訶子,去厚朴。

隨症加減與香砂六君子同。

煎法同前。

香薷飲

治暑瀉。

方載暑症條內。

瀉脈氣虛浮而無力。有火,沉細數;有虛、有濕,沉而細;有痰,軟滑;食積,氣口緊盛。

瀉者,下利不禁是也。《經》曰:泄瀉多濕、熱、食、氣虛,時或因痰亦有之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皆是土虛不能制木,而木來乘脾,方有此病。且如瀉而腹不痛者,是濕也;水穀不化者,是氣虛也;腸鳴,或瀉或止,或多或少,陣陣作痛者,是火與痰也;先腹痛,瀉後痛減者,是食積也。濕則燥之,虛則補之,火者伐火,利水分之,痰者豁之,食積者消導疏滌之。

治瀉之法無過此也。

田氏考之曰:泄瀉前論未見詳盡。《難經》曰: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五泄,皆有所受。胃泄色黃,水穀不化,即飧泄也;脾泄胸腹脹滿,泄主嘔吐食出,即濡泄也;大腸瀉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即洞泄也;小腸瀉泄而便膿血,即血泄也;瘕泄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即腸澼也。大抵胃弱,雖受而不能運化,濕熱熏蒸,乃不勝者受邪。

法當健脾除濕,益胃調中。如久不愈,升提下陷之氣,實腸胃為主。治泄之法不出於此。

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瀉。

方見丹溪內傷門。

胃苓湯

治濕瀉。

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實腸散

治久瀉不止。

厚朴,肉豆蔻,訶子皮,茯苓,甘草,砂仁,陳皮,蒼朮,木香

手足冷,加炒乾姜。

水煎服。

曲術調中湯

治食積瀉。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枳實,厚朴,大黃,蒼朮,神麯,山楂

姜一片,水煎服。

白朮芍藥湯

白話文:

腹瀉

夏天可以加扁豆。若是元氣虛弱,可以加黃耆和少量升麻,並去掉砂仁和藿香。如果感到飽脹悶悶的,可以加厚朴,並去掉肉果和訶子。如果小便短少不暢,可以加木通和車前子,並去掉半夏。如果出現嘔吐噁心的症狀,可以加半夏。如果腹瀉非常嚴重不止,可以加炒蒼朮、烏梅和少量熟附子。

用一片生薑、一分燈心草和一顆烏梅,加水煎煮,溫服。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用來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

藥材包括:香附、砂仁、厚朴、陳皮、甘草、人參、白朮、芍藥(炒)、蒼朮(炒)、山藥(炒)。

如果腹痛,可以加木香和茴香,並去掉人參和山藥。如果口渴,可以加葛根和烏梅。如果小便短少且顏色發紅,可以加木通和車前子。如果出現嘔吐噁心的症狀,可以加藿香、烏梅和半夏。夏天可以加炒黃連和扁豆,冬天可以加煨乾薑和芍藥。

用一片生薑和一顆烏梅,加水煎煮,溫服。

八桂散

用來治療腹瀉不止的滑瀉。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肉果、乾薑、訶子、附子、甘草。

可以根據症狀加減藥材,用法類似理中湯。

用一片生薑、一分燈心草和一顆烏梅,加水煎煮,溫服。

灸法: 如果滑瀉不止,可以艾灸百會穴一個、天樞穴兩個、中脘穴三個和氣海穴一個。

二陳湯加減

用來治療痰濕引起的腹瀉。

藥材包括:茯苓、半夏、甘草、陳皮、白朮、蒼朮、砂仁、山藥、車前子、木通、厚朴。

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加肉果和訶子,並去掉厚朴。

可以根據症狀加減藥材,用法類似香砂六君子湯。

煎藥方法和前面相同。

香薷飲

用來治療暑熱引起的腹瀉。

藥方在暑症的條目裡有記載。

腹瀉時,脈象虛浮而無力表示氣虛。脈象沉細數表示有火。脈象沉而細表示有虛和濕。脈象軟滑表示有痰。脈象氣口緊盛表示有食物積滯。

腹瀉指的是大便頻繁且不止。《黃帝內經》說:腹瀉多是因濕、熱、食物積滯、氣虛等原因引起,有時也可能是痰濕所致。所以說:突然腹瀉多屬於陽氣虛弱,長期腹瀉多屬於陰液虧損,這些都是因為脾土虛弱無法制約肝木,而肝木反過來侵犯脾土,才導致這個疾病。比如,腹瀉但不腹痛,多半是濕氣引起的;如果大便中食物沒有消化,多半是氣虛;如果腸鳴,腹瀉時好時壞,時多時少,並伴有陣陣疼痛,多半是火和痰引起的;如果先腹痛,瀉後疼痛減輕,多半是食物積滯引起的。濕氣可以用燥濕的方法治療,虛弱可以用補益的方法治療,有火可以用清火的方法治療,體內水分過多可以用利尿的方法排出,有痰可以用化痰的方法治療,食物積滯可以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

治療腹瀉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這些了。

田氏認為:之前關於腹瀉的論述還不夠詳盡。《難經》說:有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和大瘕泄,共五種泄瀉,它們各有不同的病因。胃泄瀉出來的糞便顏色黃色,食物沒有消化,就是飧泄;脾泄會胸腹脹滿,腹瀉的同時會嘔吐,吐出食物,就是濡泄;大腸泄會感到排便急迫,大便顏色白色,腸鳴並伴有劇烈疼痛,就是洞泄;小腸泄瀉出來的糞便帶有膿血,就是血泄;大瘕泄會感到裡急後重,頻繁跑廁所但又排不出來,陰莖疼痛,就是腸澼。總的來說,胃虛弱,即使接收了食物,也無法正常運化,濕熱蒸騰,就會因為抵抗力不足而受到邪氣侵襲。

治療方法應該是健脾除濕,益胃調中。如果長期不愈,應該升提下陷的氣機,以調理腸胃為主。治療腹瀉的方法不出這些。

補中益氣湯

用來治療氣虛引起的腹瀉。

藥方在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內傷門中有記載。

胃苓湯

用來治療濕氣引起的腹瀉。

是平胃散和五苓散的合方。

實腸散

用來治療長期腹瀉不止。

藥材包括:厚朴、肉豆蔻、訶子皮、茯苓、甘草、砂仁、陳皮、蒼朮、木香。

如果手腳冰冷,可以加炒乾薑。

加水煎煮服用。

曲朮調中湯

用來治療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

藥材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枳實、厚朴、大黃、蒼朮、神麯、山楂。

用一片生薑,加水煎煮服用。

白朮芍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