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心鏡》~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3)
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23)
1. 喘症
喘者,喘為惡候,因火所郁,而痰在肺胃也。痰喘者,喘動有聲,用瓜蔞枳實湯加減。火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止則喘,用清肺湯加減。氣短者,呼吸短促而無痰聲,用四君子湯。陰虛火動而喘者,脈必數,用滋陰降火湯加減。寒喘,四肢厥冷,脈沉細,用理中湯加減。
久喘未發時,用參、歸、五味扶正氣為主;新喘已發時,用沉香、蘇子、桑白皮攻邪為主。喘急甚虛者,不可驟用涼藥,須加溫散。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皆死症。
瓜蔞枳實湯加減
治痰喘。
方載痰症條內。
清肺湯加減
治火喘。
黃芩,山梔,枳實,桑白皮,茯苓,陳皮,杏仁,蘇子,貝母,沉香,神砂,麥冬
姜一小片,水煎,加入竹瀝調服。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治胃虛喘。
香附,砂仁,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厚朴,枳實,蘇子,桑白皮,沉香,木香,甘草
姜三片,水煎,磨入木香調服。
四君子湯加減
治短氣。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砂仁,陳皮,厚朴,蘇子,桑白皮,當歸,木香,沉香
姜一片,棗二枚,水煎,磨人木香,不拘時服。
理中湯加減
治寒喘。
砂仁,乾薑,甘草,蘇子,沉香,木香,厚朴,官桂,陳皮
脈細,手足冷,加附子。
姜三片,水煎,磨入木香,不拘時服。
治陰火動而脈數者,方載虛怯條內,本方加蘇子、沉香、杏仁、桑白皮、竹瀝。
喘脈浮滑者生,短澀者死。
痰喘為病,非一方可治,非一言可述。有痰盛而作喘者,有氣急而作喘者,有胃弱而作喘者,有火炎上而作喘者,各有其症。從而處治,然後可也。如喉中有痰聲,是痰喘也;呼吸急促無痰聲,是氣急喘也;抬眉擷肚而不休者,是胃虛喘也;乍進乍退,食入則減,食已則復,是火炎上喘也。殊不知實火在胃,鬱而不散,不得發越也,熏蒸清道而作喘者亦有之也。
當急法則可,勿令緩。
田氏考之曰:咳出五臟,嗽發肺腎,所謂言其本也。凡臨此症,急治其標,緩治其本,前論甚明。有痰者,化痰降氣為主;有氣急者,順氣降火為主;有火炎上者,降心火、清肺金為主。久喘者,未發扶正氣為主,已發以攻邪為主,不可單用苦寒之藥,惟苦溫之劑可也。
寧喘化痰湯
陳皮,半夏,茯苓,杏仁,黃芩,麻黃,桑白皮,石膏,阿膠(各等分),甘草(少許),
姜三片,水煎服。
千緡湯
治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數日一服即安。
半夏七個,每一個切作四片,湯泡七次,甘草(一寸,炙),皂角(一寸,炙,去皮、子),南星(一錢),生薑(五片),
一方加雄黃,無甘草。大治痰。
清金勝火湯
治火炎上作喘。
半夏,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三分),桔梗,黃芩,黃連,蘇子(各七分),前胡,知母,梔子,枳殼,杏仁(各六分),
白話文:
[喘症]
喘息是惡劣的徵兆,通常是因為體內火氣鬱結,導致肺胃積痰。痰喘是指喘息時會伴隨聲音,可用瓜蔞枳實湯進行調理,視情況增減藥量。
火喘指的是喘息時忽輕忽重,吃東西後會有所緩解,但吃完後又開始喘,這種情況可用清肺湯進行調理,同樣根據具體狀況調整藥量。
氣短,即呼吸急促卻無痰音,可用四君子湯來調理。
如果是因為陰虛火旺導致的喘息,脈搏通常會加速,可用滋陰降火湯進行調理,視情況增減藥量。
寒喘,四肢冰冷,脈搏細微,可用理中湯進行調理,視情況增減藥量。
長期喘息未發作時,應以人參、當歸和五味子補充正氣為主;新發喘息時,則以沉香、蘇子和桑白皮攻邪為主。對於喘息嚴重且虛弱的情況,不能立即使用寒涼藥物,需要添加溫散藥物。如果出現大量汗出,且喘息不停,這都是致命的症狀。
治療痰喘的瓜蔞枳實湯,其配方詳情請參考痰症條目。
清肺湯可治療火喘,主要成分包括黃芩、山梔、枳實、桑白皮、茯苓、陳皮、杏仁、蘇子、貝母、沉香、神砂、麥冬,並用一小片薑水煎,再加入竹瀝調服。
香砂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胃虛喘,主要成分包括香附、砂仁、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厚朴、枳實、蘇子、桑白皮、沉香、木香、甘草,並用三片薑水煎,再加入木香調服。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氣短,主要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砂仁、陳皮、厚朴、蘇子、桑白皮、當歸、木香、沉香,並用一片薑和兩枚棗水煎,再加入木香,無需拘泥於時間服用。
理中湯用於治療寒喘,主要成分包括砂仁、乾薑、甘草、蘇子、沉香、木香、厚朴、官桂、陳皮,如果脈搏細微且手腳冰涼,可添加附子。用三片薑水煎,再加入木香,無需拘泥於時間服用。
治療陰火旺盛且脈搏加速的情況,其配方詳情請參考虛怯條目,可在基礎配方上添加蘇子、沉香、杏仁、桑白皮、竹瀝。
喘息脈象浮滑表示病情較輕,脈象短促表示病情較重。
痰喘是一種複雜的疾病,無法僅用一種方法治療或簡單描述。有的是因為痰多導致喘息,有的是因為氣急導致喘息,有的是因為胃虛導致喘息,有的是因為火氣上炎導致喘息,這些都有不同的症狀。例如,喉嚨中有痰音的是痰喘;呼吸急促但無痰音的是氣急喘;眉頭皺起且腹部起伏不停的是胃虛喘;忽輕忽重,吃東西後會有所緩解但吃完後又開始喘的是火氣上炎喘。然而,還有一種情況是胃部的實火鬱結不散,導致清道被燻蒸而產生喘息。
對於上述情況,應採取緊急措施,不要拖延。
田先生研究後指出:咳嗽是由五臟引起,而咳聲是由肺腎發出,這就是所謂的根本原因。對於這種病症,應先急治表象,再緩治根本,前面的理論已十分明確。對於有痰的情況,應以化痰降氣為主;對於氣急的情況,應以順氣降火為主;對於火氣上炎的情況,應以降心火、清肺熱為主。對於長期喘息的情況,未發作時應以補充正氣為主,已發作時則以攻邪為主,不可單獨使用苦寒藥物,只有苦溫藥劑才適合。
寧喘化痰湯由陳皮、半夏、茯苓、杏仁、黃芩、麻黃、桑白皮、石膏、阿膠(各等份)、甘草(少量)組成,用三片薑水煎服。
千緡湯用於治療痰喘致無法臥牀,需人扶持而坐,每隔幾天服用一次即可安穩。配方包括半夏七個(每個切成四片,用湯浸泡七次)、甘草(一寸,炒熟)、皁角(一寸,炒熟,去皮、籽)、南星(一錢)、生薑(五片)。另一配方則添加雄黃,但不包含甘草,對治療痰喘非常有效。
清金勝火湯用於治療火氣上炎導致的喘息,主要成分包括半夏、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三分)、桔梗、黃芩、黃連、蘇子(各七分)、前胡、知母、梔子、枳殼、杏仁(各六分),用三片薑水煎服。
枳朮二陳湯用於治療胃虛導致的喘息,主要成分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白朮、枳實、黃連、香附米、人參、白芍(各七分)、蘇梗(五分)、甘草(三分),用三片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