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鑑

《藥鑑》,是明代醫家杜文燮撰寫的一部中醫重要典籍,刻於明萬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由劉喬山書林刊行。此書非單純的藥物目錄或方劑匯編,而是作者融會前賢醫學思想與自身臨床經驗,旨在為醫者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辨藥、識病與論治方法。杜氏認為,醫道以「生為本,救死為急」,其功用至廣,責任至重,故醫者不可不精不專。然而,他觀察到當時醫者或囿於方劑,或疏於藥性,難以應對複雜多變的病情。因此,他立志撰寫此書,如同提供一面「明鑑」,引導醫者探究醫理,精研藥性。

在序言中,杜文燮詳細闡述了他對醫藥學習方法的獨特見解。他提出,要明醫理,必須先「知其性」,再層層深入,探究其味、氣、位、形、名、類、生、化、數,最終方能把握其「理」。同樣地,要使藥物發揮療效,必須先「明其性」,也需循味、氣、位、形、名、類、生、化、數的步驟,最終掌握其「理」。杜氏在序中反覆強調這兩條相似的認知路徑,意在凸顯對藥物本質特性的透徹理解是醫道精髓與用藥得效的基石。他批評那些僅憑藉方書(按方以索病)或未經實踐(藥不嘗試,方不經驗)的醫者,認為其難以掌握病機的變通,或僅是僥倖求中。

為糾正此弊,《藥鑑》的內容設計顯得頗具匠心。作者提出書中有兩大核心目標:一是「首察病原,以補東垣之缺」,旨在深入分析疾病的根源,補充李東垣(李杲)在病因病機方面可能被認為有所側略之處;二是「次辨藥力,以佐仲景之偏」,強調對個別藥物效力與特性的細緻辨析,補充張仲景方書(如《傷寒論》、《金匱要略》)在藥物個別詳論上的可能不足。這顯示了杜文燮對前代醫學大師的繼承與發展,他並非全盤否定,而是試圖在已有基礎上進行完善與創新。

本書內容覆蓋廣泛,杜氏在序中提到,「論證則由標本以及經絡,審性則由陰陽以及反畏;至運氣方脈,靡不精研」。這表明書中不僅討論藥物,也涉及病證的分析,從表徵(標)、根本(本)到經絡層面,對藥物的探究則從基本的陰陽屬性到可能的配伍禁忌(反畏)。書中還包含運氣學說、方劑運用和脈診等內容,力求為醫者提供一套較為完整的診療知識體系。特別是關於「常用藥味」,書中採用「次第序之」的方式編排,這與提供內容中的「藥性」部分相符,顯示其編寫目的之一是方便讀者檢閱和學習藥物的具體知識。

從提供的卷一「藥性」部分內容,我們可以一窺本書在「辨藥力」方面的特色。這部分將藥物按「寒」、「熱」、「溫」(預計應還有「平」)等性味進行分類,逐條列舉具體藥材,並詳細闡述其功效與應用。介紹文字簡潔扼要,卻包含了豐富的信息。例如:

  • 關於藥物的不同部位或形態: 黃芩區分「枯者」清肺金、「堅者」涼大腸、降熱痰;麻黃區分莖與根(根止汗)。
  • 關於藥物的炮製方法: 黃連提及「薑製降痰」;黃柏與知母「酒炒則性溫,鹽制則下降」;赤白芍「酒炒才妙」或「生用正宜」;熟地、生地「酒洗則性溫,薑製則不泥於膈」;牡蠣「必須火煅為良」;巴豆「必須去油取霜」;莪朮「醋炒最佳」;南星「須用膽製為佳」;半夏「須用薑製」。這些炮製方法的註明,反映了作者對藥物臨床應用的精確性要求,以及通過炮製改變藥性的認識。
  • 關於藥物的具體功用與應用細節: 例如,黃芩、黃連、黃柏、知母並列,強調其在清熱、補陰方面的作用;柴胡、升麻並列,說明其升舉胃中清氣的作用方向(左旋、右旋);枳殼、枳實並列,對比其性味與作用(緩長與急速);天冬、麥冬並列,指出其滋陰作用並提及引藥歸經的功能。還記載了許多具體的臨床應用,如知母治骨蒸有汗、瀉無根之火;柴胡退往來寒熱;犀角解火毒、安心神;牡丹皮治無汗骨蒸、消下焦積血;地骨皮治有汗骨蒸;桔梗療肺癰、利咽膈、開提諸藥;乾葛解酒毒;烏藥消食積、逐蛔蟲;沉香抑陰助陽、降氣補腎;續斷益精強腳、療跌撲;川烏散寒消積;良薑暖脾消食、止嘔。
  • 關於藥物的配伍關係或禁忌: 例如,黃芩佐白朮能安胎;赤白芍「產後勿用,以性帶酸寒,能伐發生之氣」;白朮君枳實能消痞膨,佐黃芩可安胎氣;川椒加烏梅能止蛔蟲;半夏「妊娠禁服」。

這些詳細的藥物介紹,正是《藥鑑》「辨藥力」核心內容的體現。杜文燮力圖將每味藥的特性、功用、應用條件、炮製要求乃至潛在的禁忌或配伍宜忌,都清晰地呈現給讀者,使醫者能夠真正理解「藥性」,進而在臨床上靈活運用,避免「按方以索病」的僵化。

杜文燮對《藥鑑》寄予厚望,認為學習此書後,「考古尋方之士」能夠「療病不必指掌,審藥不必大觀,無素問而達生,無叔和而知脈」,甚至將其他醫學流派(如心法、辨疑等)及方術視為《藥鑑》的「註腳」,強調本書的綜合指導價值和實用性,承諾能達到「隨叩隨應隨效」的治療效果。這固然有推崇自家著作的成分,但也反映了作者希望此書成為一部能夠簡化學習過程、提升臨床實效的權威性指南。他告誡讀者,若輕視此書,如同捨棄明鏡而追求美醜,將是巨大損失。

綜觀而言,《藥鑑》作為明代中醫藥學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套結構化的醫藥認知方法,強調對藥物性味、功用及其應用細節的深入理解。杜文燮通過「察病原」、「辨藥力」等核心內容,旨在彌補前賢著作的不足,構建一個融匯醫理、藥性、病證、診法與治法的綜合性體系。特別是其對單味藥的細緻分析,不僅是對當時藥物學知識的總結,也體現了作者對臨床實踐的高度重視。此書對於後世學習和研究中醫藥學,特別是藥物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與深刻的啟示。它提醒醫者,醫道之精,在於明理辨性,勤學活用,方能真正做到濟世活人。


新刻藥鑑卷之一 (1)

新刻藥鑑卷之一 (2)

新刻藥鑑卷之一 (3)

新刻藥鑑卷之一 (4)

新刻藥鑑卷之一 (5)

新刻藥鑑卷之一 (6)

新刻藥鑑卷之一 (7)

新刻藥鑑卷之一 (8)

新刻藥鑑卷之一 (9)

新刻藥鑑卷之一 (10)

新刻藥鑑卷之一 (11)

新刻藥鑑卷之一 (12)

新刻藥鑑卷之一 (13)

新刻藥鑑卷之一 (14)

新刻藥鑑卷之一 (15)

新刻藥鑑卷之一 (16)

新刻藥鑑卷之二 (1)

新刻藥鑑卷之二 (2)

新刻藥鑑卷之二 (3)

新刻藥鑑卷之二 (4)

新刻藥鑑卷之二 (5)

新刻藥鑑卷之二 (6)

新刻藥鑑卷之二 (7)

新刻藥鑑卷之二 (8)

新刻藥鑑卷之二 (9)

新刻藥鑑卷之二 (10)

新刻藥鑑卷之二 (11)

新刻藥鑑卷之二 (12)

新刻藥鑑卷之二 (13)

新刻藥鑑卷之二 (14)

新刻藥鑑卷之二 (15)

新刻藥鑑卷之二 (16)

新刻藥鑑卷之二 (17)

新刻藥鑑卷之二 (18)

新刻藥鑑卷之二 (19)

新刻藥鑑卷之二 (20)

新刻藥鑑卷之二 (21)

新刻藥鑑卷之二 (22)

新刻藥鑑卷之二 (23)

新刻藥鑑卷之二 (24)

新刻藥鑑卷之二 (25)

新刻藥鑑卷之二 (26)

新刻藥鑑卷之二 (27)

新刻藥鑑卷之二 (28)

新刻藥鑑卷之二 (29)

新刻藥鑑卷之二 (30)

新刻藥鑑卷之二 (31)

新刻藥鑑卷之二 (32)

新刻藥鑑卷之二 (33)

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