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燮

《藥鑑》~ 新刻藥鑑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新刻藥鑑卷之二 (1)

1. 新刻藥鑑卷之二

2. 人參

氣溫味甘,氣味俱輕,陽也。亦有微陰,故溫中微寒,甘中微苦,入手太陰而能瀉心火也。還須配茯神佐棗仁為良。治脾肺,壯元陽,補而緩中,氣短氣促氣少者俱用,更瀉脾肺胃中火邪。氣不足而亡血者,須參補之。裡虛而腹痛者,亦參補之。且通經活血,乃氣中之血藥也,生脈散中用之,正以經通血活,則脈生矣。

古人用之於解散藥及發表藥者,取其通經走表也。又曰,肺寒方可服者,何也?蓋肺惟寒則脈濡滯而行遲,假參之力而通經活血,則元氣遂生髮矣。肺熱又傷肺者,何也?蓋肺惟熱則氣血激行,再加通迅,則助激速,而肺氣遂耗散矣。與蜜炙黃耆同用,則助其補表。與土炒白朮同用,則助其補中。

用升麻為使,而佐以柴胡,則能引之上升而補上。用熟地為使,而佐以白茯,則能引之補脾胃,及腎中之虛寒。多用麥冬,大能止渴生津。加以山楂,極會去滯消積。手經有疾,桂枝為使。足經有疾,附子為使。大哉參之功乎,其補中益氣之要藥乎,其和中溫元之聖德乎。

氣藥用之以補氣固矣,然血藥用之,亦能補血者,何也?蓋血附氣而行,氣行則血行,此其理也,苟不少加參以引導之,則血且滯矣,雖有諸補血之藥,竟何用哉。況血、陰也,氣、陽也,獨陰不成,必借陽氣一噓,而後陰賴之以受成,此陽昌陰和之妙用,顧學者自悟何如耳。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旨哉斯言也。

痘家灰白虛寒之症,酌宜重用,若紅紫實熱者,乃肺熱痰盛,不可輕犯。反藜蘆,畏靈脂。

白話文:

【人參】

人參性溫,味道甘甜,氣味都較清淡,屬性偏陽。但也有微弱的陰性,所以既能溫暖身體中心,又帶有微微的寒涼,甘甜中略帶苦澀,主要作用在肺經,同時也能清心火。最好搭配茯神和酸棗仁一起使用效果更佳。它能調理脾肺,壯大元氣,補養而又能緩解中焦問題,對於氣短、呼吸急促、氣力不足的人都適用,同時也能清除脾肺胃中的火熱邪氣。因氣虛導致大量出血的人,必須用人參來補充。若是體內虛弱導致腹部疼痛,同樣適用人參來補充。此外,它還能疏通經絡,活化血液,是調節氣血的良藥,在生脈散中使用,正是因為它能疏通經絡,活化血液,進而使脈搏恢復活力。

古人將人參用於發汗解表的藥物中,是因為它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另外,只有當肺部受寒時才適合服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在肺部受寒時,血液循環才會變得緩慢,藉助人參的力量疏通經絡,活化血液,元氣才能生發。那麼,肺熱又為何會傷害肺部呢?這是因為肺熱會加速氣血運行,如果再加上人參的促進作用,反而會加速氣血消耗,使得肺氣迅速散失。與蜜炙黃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其補表的作用。與炒白朮一起使用,則能增強其補中焦的效果。

若配合升麻使用,再加上柴胡,能使人參向上提升,補益上焦。若以熟地為主藥,再輔以茯苓,則能讓人參更好地補益脾胃,以及腎臟的虛寒。若大量使用麥冬,能有效止渴,滋潤身體。加上山楂,能有效消除食物積滯。手經若有疾病,可用桂枝作為引導。足經若有疾病,可用附子作為引導。人參的功效真偉大啊,是補中益氣的重要藥材,具有調和中焦,溫養元氣的神奇功效。

人參作為氣藥,用來補氣固然是常識,但當作血藥使用,也能補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血液依附著氣運行,氣行則血行,這是基本道理。如果不適度加入人參來引導,血液就會滯留,即便有其他補血的藥物,又有何用呢。況且,血屬於陰,氣屬於陽,單有陰是無法形成的,必須藉助陽氣的一口噓氣,陰才能藉此形成,這是陽氣旺盛,陰氣和順的美妙作用,這點需要學習者自己領悟。經典說,一陰一陽就是道,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對於痘疹患者出現面色灰白、虛弱寒冷的症狀,應適量加大用量。然而,若是紅紫熱盛的實證,這表明肺熱痰多,不能輕易使用。人參不能與藜蘆同用,對靈脂有畏懼。

3. 黃耆

氣薄味甘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溫分肉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內托陰症之瘡痍,外固表虛之盜汗。如癰疽已潰者多用,從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補表故也。大都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氣。就陰氣弱者論之,亦宜少用,若用之以升元氣於表,則內反虛耗矣。

又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之自汗。此藥大益胃氣,能解肌熱,故人參黃耆甘草三味,退虛熱之聖藥也。入手少陽足太陰少陰腎命門之劑。蜜炙用之,大能止汗,生用又能發汗。人參非此則不能補,故為補中益氣之要藥也。用之於痘家,與前參同,但實熱之症,比參尤加謹焉。

惡鱉甲。

白話文:

【黃耆】

氣味淡薄,味道甘甜,性質溫和,無毒性。它的功能主要有四點:溫暖肌肉組織並強化皮膚,增強原氣並補充三焦的能量;由內而外支持治療陰性病症的傷口,對外則鞏固表層虛弱導致的盜汗問題。對於已經破潰的膿包多使用黃耆,可幫助由內而外排毒。此外,它還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收口,這都是因為它有補表的作用。然而,若是表層邪氣旺盛的情況下不宜使用,否則會助長邪氣。即使對於陰氣較弱的人來說,也應少量使用,因為如果用來提升原氣至表面,可能會導致內部氣力反而虛耗。

再者,對於表層虛弱且有邪氣,想要出汗卻出不來的情況,服用黃耆可以自然出汗。此藥對胃氣有很大的補益效果,能解肌熱,因此,人參、黃耆、甘草三種藥材,是退虛熱的聖藥。此藥適用於手少陽、足太陰、少陰腎及命門等部位。若用蜂蜜炒過後再使用,能有效止汗,生用則能促進出汗。人參如果不配合黃耆使用,效果不佳,因此黃耆是補中益氣的重要藥材。在處理痘疹時,其作用與人參相同,但在實熱症狀上,使用黃耆時更需謹慎。

黃耆與鱉甲相剋,不宜同時使用。

4. 白朮

氣溫,味甘苦而甘溫,味厚氣薄,無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太陽少陰兼足陽明太陽少陰厥陰。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瘀血,除胃中邪熱。利水道、有除濕之功,強脾胃,有進食之效。佐黃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實有消痞之妙。與二陳同用,則化痰除濕,消食健胃。

與白芍當歸枳實生地之類同用,則補脾而清脾家濕熱。與乾薑同用,去脾家寒濕。與黃連同用,去脾家熱濕。大哉白朮之功乎,其去諸經之濕藥乎。痘家毒盛尿多,切宜禁忌。若見水泡之症,須用麻黃根汁浸透炒之,取其達表以利水道也。

白話文:

【白朮】

特性:性質溫和,味道先苦後甘,且略帶溫熱。藥性濃厚但氣味淡薄,無毒性。既能升發也能下降,屬陰中帶有陽性的藥材。

作用:能去除體內溼氣並增加乾燥效果,調和中焦功能並提升體力,促進腰部及臍部周圍瘀血的流動,消除胃中的異常熱度。有利尿作用,能有效排除體內溼氣,強化脾胃機能,增進食慾。與黃芩搭配使用,有穩定胎兒的效果;與枳實爲主藥使用,有消除腹部脹滿的妙用。與陳皮、半夏等藥材一同使用,則能化痰、除溼,幫助消化並增強胃部健康。

與白芍、當歸、枳實、生地等藥材一起使用,能補充脾胃能量同時清除脾臟的溼熱。與乾薑配合使用,能去除脾臟的寒溼。與黃連一同使用,能去除脾臟的熱溼。白朮的功效實在偉大,它能去除全身各經絡的溼氣。但在治療痘瘡時,如果病人體內毒素過多且尿量偏多,應避免使用白朮。若出現水皰症狀,應將白朮用麻黃根汁浸泡並炒至乾透,以便讓其作用於體表,促進尿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