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燮

《藥鑑》~ 新刻藥鑑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新刻藥鑑卷之一 (5)

1. 病症標本論

治病當知標本。先受病為本,後傳流之病為標。如先感輕病而後滋生重病,亦先治輕病而後治重病,於是邪氣乃伏,蓋治其本故也。若先治本,雖病有十餘症皆去矣,不先治本,而治其標,邪氣益甚,病勢益重,不可去矣。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復有閉結,亦無論標本,當先治閉結,後治中滿,謂尤急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必須分清標本。最開始發生的疾病是「本」,後來發展出來的疾病是「標」。比如先感染輕度疾病,後來發展成重度疾病,那麼也要先治療輕度疾病,再治療重度疾病,這樣邪氣才能被壓制,因為治本的方法可以治療疾病的根源。如果先治療標,那麼即使有十幾種症狀都消失了,不先治療本,只治療標,邪氣會更加嚴重,病情也會更加嚴重,無法消除。如果出現胸腹脹滿,不論是標還是本,都要先治療胸腹脹滿,因為這種情況比較緊急。如果胸腹脹滿又伴有便祕,也不論是標還是本,都應該先治療便祕,後治療胸腹脹滿,因為這種情況更緊急。

除閉結中滿之外,皆先治本,不可不慎也。假如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故經曰,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入肝經藥為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如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當補其母水也。故經曰,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藥為君,是治虛邪之病也。

白話文:

除了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腹脹、大便不通外,其他疾病都要優先治療其根本病因,這一點非常重要。

假設肝臟受到心臟火熱之氣的侵襲,這種從前面來的病邪屬於實邪,應該瀉掉心臟的火熱之氣。因此《黃帝內經》說:「治療末梢(標),而追溯本源(本),優先治療本因。」可以用入肝經的藥物作為引子,再用瀉心火藥物作為君藥,這就是治療實邪的病法。

假設肝臟受到腎臟水寒之氣的侵襲,這種從後面來的病邪屬於虛邪,應該補其源頭水氣。因此《黃帝內經》說:「治療末梢(標),而追溯本源(本),優先治療標證。」可以用入腎經的藥物作為引子,再用補肝藥物作為君藥,這就是治療虛邪的病法。

2. 取方之法

凡用其味,必用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氣,必用其氣之所宜。識其病之標本,及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症而取方也。主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此隨病之所宜,而贊成方以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去咽嗌之病近。

白話文:

用藥時,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用藥物的適應症和禁忌症。如果要利用藥氣,必須使用適合病情的藥氣。

辨別病症的本末和臟腑的寒熱虛實強弱緩急,然後根據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的氣味。

用於治療主要病症的藥物為「君藥」,輔助君藥的藥物為「臣藥」,配合臣藥的藥物為「佐藥」,這些藥物根據病症的需要,配合使用,構成一個藥方。

一般情況下,君藥為一味,臣藥為兩味,這是單數的配伍。君藥為兩味,臣藥為四味,這是偶數的配伍。這個配伍適用於治療咽喉部的疾病。

近者奇之。去肝腎之病遠,遠者偶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補上治下制以緩,緩則氣味薄。補下治上制以急,急則氣味厚。薄者則頻而小服,厚者則暫而多服。

白話文:

臨近的症狀可以採取果斷的治療方法。遠離肝腎的疾病則可以偶爾治療。出現汗證不能採取果斷的治療,出現瀉證不能採取偶爾的治療。滋補上方用下方調理來緩和,緩和則氣味淡薄。滋補下方用上方調理來急迫,急迫則氣味濃鬱。氣味淡薄的,多次服用少量;氣味濃鬱的,偶爾服用大量。

3. 論各經補瀉及專主瀉火藥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味甘補苦瀉,氣溫熱補寒涼瀉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白話文:

肝經與膽經,味辛能補,酸能瀉,氣溫能補,涼能瀉;脾經與胃經,味甘能補,苦能瀉,氣溫熱能補,寒涼能瀉;腎經與膀胱經,味苦能補,咸能瀉,氣寒能補,熱能瀉;心經與小腸經,味鹹能補,甘能瀉,氣熱能補,寒能瀉;肺經與大腸經,味酸能補,辛能瀉,氣涼能補,溫能瀉。

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以所勝平之。故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谷清則衛榮,榮散則亡,神無所居。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年。又曰,人之一身,外為陽、內為陰。

白話文:

五臟之間相互制約,如果一個臟腑失衡,就用其相勝的臟腑來調和。因此,吃飯規律就能身體健康,不吃飯就會衰弱死亡,水液排出過多就會氣血散失,飲食清淡就能疏通氣血,氣血散失就會死亡,精神也就無處可依。張仲景說,水液進入經絡,血才能產生;食物進入胃中,經絡脈道才能運作。因此,血氣不能不滋養,衛氣不能不溫和。血氣溫和、衛氣調和,氣血才能運行,才能健康長壽。還說,人體外部為陽,內部為陰。

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臟為陰。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

白話文:

陽性在背,陰性在腹。臟器為陽,腺體為陰。陽性中的陽性是心。陽性中的陰性是肺。陰性中的陰性是腎。陰性中的陽性是肝。陰性中的極陰是脾。

黃連瀉心火,枯芩瀉肺火,白芍瀉肝火,柴胡黃連瀉肝膽火,木通瀉小腸火,知母瀉腎火,條芩瀉大腸火,黃柏瀉膀胱火,滑石瀉六經火,梔子瀉屈曲火。

白話文:

黃連:清瀉心火 枯芩:清瀉肺火 白芍:清瀉肝火 柴胡黃連:清瀉肝膽火 木通:清瀉小腸火 知母:清瀉腎火 條芩:清瀉大腸火 黃柏:清瀉膀胱火 滑石:清瀉全身各部位的火(六經火) 梔子:清瀉鬱悶不解的火(屈曲火)

4. 用藥之法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損者益之,驚者平之,逸者行之,上者下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白話文:

  • 冷的用熱的治療,熱的用冷的治療。
  • 輕微的症狀用相反的方法治療,嚴重的症狀用順應的方法治療。
  • 硬結的地方削弱它,外邪入侵的去除它。
  • 勞累的用溫暖的治療,結塊的用散結的治療,滯留的用疏通的治療,乾燥的用滋潤的治療。
  • 虛損的用補益的治療,驚恐的用鎮靜的治療,安逸的用運動的治療,上面的用瀉下的治療。
  • 逆症用正治的方法治療,從症用反治的方法治療。

則肝,法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則病矣。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則心,法夏火苦,長之道也,失常則病矣。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鹹甘收之,以苦發之。

則脾,法中央土甘,化之道也,失常則病矣。

濕淫於內,治以酸熱,佐以鹹寒,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則肺,法秋金辛,收之道也,失常則病矣。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則腎,法冬水咸,藏之道也,失常則病矣。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發之,以苦堅之。

假如風淫於內,即是肝木失常,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用辛金克其肝木,涼水沃其炎火也。余治例此。

白話文:

肝臟屬木,應當與春天相合,以酸味為本,這是生命的根本,如果失常就會生病。如果風邪入侵體內,就應該用辛涼藥物治療,並輔以甘辛藥物,以甘味緩解,以辛味散邪。

心臟屬火,應當與夏天相合,以苦味為本,這是生長的根本,如果失常就會生病。如果熱邪入侵體內,就應該用鹹寒藥物治療,並輔以甘苦藥物,以鹹味收斂,以苦味發散。

脾臟屬土,應當與中央相合,以甘味為本,這是轉化的根本,如果失常就會生病。如果濕邪入侵體內,就應該用酸熱藥物治療,並輔以鹹寒藥物,以苦味燥濕,以淡味泄濕。

肺臟屬金,應當與秋天相合,以辛味為本,這是收斂的根本,如果失常就會生病。如果燥邪入侵體內,就應該用苦溫藥物治療,並輔以甘辛藥物,以辛味潤燥,以苦味下降。

腎臟屬水,應當與冬天相合,以鹹味為本,這是收藏的根本,如果失常就會生病。如果寒邪入侵體內,就應該用甘熱藥物治療,並輔以苦辛藥物,以辛味發散,以苦味固腎。

例如,如果風邪入侵體內,說明肝木失常,火邪隨之旺盛,就應該用辛涼藥物治療,用辛金克制肝木,用涼水滅火。其他病症的治療原則也是如此。

5. 引經藥性

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太陽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芍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

白話文:

  • **小腸和膀胱:**屬於太陽經。藁本和羌活是這條經絡上的重要藥材。
  • **三焦、膽囊和肝臟:**互為表裡經絡。少陽經和厥陰經可用柴胡來調理。
  • **太陽經和陽明經:**都與胃相連。使用葛根、白芷和升麻來治療。
  • **太陰經:**肺經從中焦開始。白芷、升麻和蔥白可以治療肺經疾病。
  • **脾經:**與肺經有所不同。升麻和白芍都可以用於治療脾經疾病。
  • **少陰經:**心經可以用獨活來調理。
  • **腎經:**獨活加桂枝可以更好地治療腎經疾病。

6. 十八反藥性

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玄參及紫參,苦參丹參並前藥,一見藜蘆便殺人。白芨白蘞並半夏,栝蔞貝母五般真,莫見烏頭與烏喙,逢之一反疾如神。大戟芫花並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蜜蠟莫與蔥根睹,雲母休見石決明。

白話文:

人參、芍藥、沙參、細辛、玄參、紫參、苦參、丹參這些藥,若遇到藜蘆就會導致死亡。

白芨、白蘞、半夏、栝蔞、貝母這五種藥材,若遇到烏頭和烏喙,就會立即讓病情惡化。

大戟、芫花、海藻這三味藥,若遇到甘草,就會產生衝突。

蜜蠟不能和蔥根一起服用,雲母也不能和石決明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