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鑑》~ 新刻藥鑑卷之二 (13)
新刻藥鑑卷之二 (13)
1. 半夏
氣微寒,味辛苦,而辛厚於苦,氣味俱輕,有小毒,陽中之陰也,降也。入足陽明太陰少陽三經之藥也。主治濕痰,不能治熱痰,醫概用之,誤矣。蓋脾胃之所喜者,燥也,所惡者,濕也。半夏性燥而去濕,故脾胃得之而健也。火痰黑、老痰膠,須加芩連栝蔞海粉。寒痰清、濕痰白,要入姜附蒼朮陳皮。
風痰卒中昏迷,加皂莢天南星。痰核延生腫突,入竹瀝白芥子。凡諸血證妊婦,及少陽傷寒而渴,並諸渴症,皆不可用,半夏惟其性燥,損血耗氣,而燥津液也。治飲冷傷肺而嗽,除痰厥頭疼而愈。夫曰止嘔,為足陽明藥也。夫曰消痰,為足太陰藥也。小柴胡用之,雖為止嘔,亦助柴胡以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藥也。
小柴胡用之,雖能去寒,亦助黃芩以去濕熱,是又為足陽明藥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用此有各半之意,故名半夏。經曰,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有痰涎曰嗽,無痰涎曰咳。痰者,因嗽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
本者,腎也。嗽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就燥也。脾主濕主痰,脾淫於濕,則因而失運化之職,諸液浸淫,統血不榮,凡諸津液懸斂,皆凝滯壅遏,隨氣上升,而成咳唾之痰,日久郁注而成諸病之痰。故半夏性熱味辛,所以燥濕也。射干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板,反烏頭烏喙。
白話文:
[半夏]這藥物性質微寒,味道有點苦且辛,但辛辣的味道比苦更濃烈。它的氣味都很淡,具有小毒,屬於陽中帶陰的藥物,有下降的作用。它主要進入人體的足陽明、太陰、少陽三條經絡。主要功能是治療濕痰,但無法處理熱痰,有些醫生不分情況地使用,這是錯誤的。
因為脾胃喜歡乾燥,最討厭濕氣。半夏性質乾燥,能去除濕氣,因此能讓脾胃變得健康。對於黑色的火痰或黏稠的老痰,需要配合黃連、栝樓、海粉使用。若是清冷的寒痰或是白色的濕痰,則要加入生薑、附子、蒼朮、陳皮等。
遇到因風痰突然中風昏迷的情況,可以加上皁莢和天南星。對於有痰核導致的腫塊,則要加入竹瀝和白芥子。但各種出血症狀的孕婦,以及少陽感寒而口渴的人,還有各種口渴的症狀,都不能使用半夏,因為它的性質太乾燥,會損耗血液和氣力,並導致津液過度流失。
半夏可以治療喝冷飲傷害肺部而引起的咳嗽,也能清除痰厥引發的頭痛。它能止嘔,適合足陽明經的病症。它能消痰,適合足太陰經的病症。在小柴胡湯中使用,雖然主要是為了止嘔,但同時也能協助柴胡去除寒氣,因此它也適合足少陽經的病症。
在治療表裡之間的寒熱交錯時,半夏的使用有一種平衡的意涵,因此被稱為半夏。根據古書記載,腎臟負責控制身體的液體,將它們轉化為五種濕氣,進入腎臟自身成為唾液,進入肝臟成為淚水,進入心臟成為汗水,進入脾臟成為口水,進入肺臟成為鼻涕。
有痰的咳嗽叫做「嗽」,沒有痰的則叫做「咳」。痰是由咳嗽引起,脾臟的濕氣受到影響。半夏能去除痰的表面症狀,但無法根治痰的根本問題。
根本問題在於腎臟。咳嗽無形,痰卻有形,無形的咳嗽是因為身體過於濕潤,有形的痰則是因為身體過於乾燥,這就是所謂的「流濕就燥」。脾臟掌控濕氣和痰,如果脾臟受到濕氣影響,就會失去正常的運化能力,各種液體無法正常運行,血氣無法順暢,所有的津液都會凝結、堵塞,隨著氣息上升,形成咳嗽的痰,長期積聚就會造成各種疾病的痰。
因此,半夏性質溫熱,味道辛辣,主要作用是去除濕氣。它與射幹相輔相成,但與皁莢相剋,害怕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板,與烏頭、烏喙相沖。
2. 蒼朮
氣溫,味甘辛,氣薄味厚,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入足陽明太陰經藥也。消痰結窠囊,去胸中窄狹。治身面遊風,風眩頭痛甚捷。闢山嵐瘴氣,時氣瘟疫尤靈。暖胃安胎,寬中進食,驅痰癖氣塊,止心腹脹痛,與白朮同功。但補中除濕,力不及白,若寬中發汗,功過於白。
以黃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藥引之,則除下部濕痰。以甘草陳皮厚朴之藥引之,則除中焦濕證,而平胃中有餘之氣。以蔥白麻黃杏仁之類引之,則除肉分至皮表之邪。大都有邪者宜用,無邪者禁忌。庸醫不分虛實,及七情氣悶,概用白朮誤矣。古人載腹中窄狹,須用蒼朮,醫者徒誦言而不察其所以言也。
蓋蒼朮乃辛散之劑,必有濕症實邪者,方才可用,豈謂不分虛實而概用之乎。抑且虛悶者用之,則耗其氣血,燥其津液,其虛火益動而愈悶矣。制用米泔水,入銅器內浸之,置月下浸去黃油淨曬乾,又浸又曬,如此三宿,清水渡過曬乾,約有五斤淨,用紫桑椹一斗,好醋一壺,鹽四兩,與蒼朮拌勻浸,曬令汁干,蒸之,一曬一蒸,如此者三次。
又用大草半斤煎汁去渣,入蜜四兩,灑潤蒸曬凡九次,淨蒼朮一斤,加白茯四兩,黃芩三兩,當歸四兩,白朮三兩,神麯四兩,秋石四兩,用大甘草五兩煎汁,入竹瀝薑汁,打神麯糊為丸,酒水米飲任下,名五合丸。能健脾胃,消痰涎,助精神,壯筋骨,神效。
白話文:
【蒼朮】
蒼朮性溫,味道甘甜微辛,其氣輕淡而味道濃厚,無毒性,既可上行亦可下降,屬陽性。它是進入足陽明和太陰經絡的藥物。能消除痰結成的囊狀物,去除胸中的壓迫感。對身體表面的遊走風濕、頭痛和風眩有快速的治療效果。能防禦山間的瘴氣和時節性的瘟疫,尤其有效。能溫暖胃部,安撫胎兒,舒緩腸胃促進食慾,驅除痰塊和癖氣,止住心腹的脹痛,其功效與白朮相同。但若論補中除濕,其功效不及白朮,然而在舒緩腸胃和發汗方面,其功效超過白朮。
如果配合黃柏、牛膝、石膏等向下行走的藥物使用,可以去除下肢的濕痰。如果與甘草、陳皮、厚朴等藥物一同使用,可以去除中焦的濕氣,並平衡胃中過剩的氣息。如果與蔥白、麻黃、杏仁等藥物一同使用,可以去除肌肉至皮膚表面的病邪。基本上,有病邪的人適合使用,沒有病邪的人則應忌用。一般醫生不區分虛實,以及七情氣悶,全然使用白朮,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古人記載,腹中壓迫感需要使用蒼朮,醫生只是死記硬背,卻未深入理解其道理。
蒼朮是辛散的藥物,只有在存在濕症實邪的情況下才能使用,並非無視虛實而隨意使用。若虛弱悶悶不樂者使用,會消耗其氣血,使津液乾燥,虛火更加旺盛,導致更嚴重的悶悶不樂。
使用時,需先以米泔水浸泡,放入銅器中,放置在月光下,浸泡去除黃油,曬乾後再浸泡再曬,連續三天。然後用清水沖洗曬乾,約有五斤淨量,再加入一斗的紫桑椹,一壺的好醋,四兩的鹽,與蒼朮混合均勻浸泡,曬至汁液乾涸,再蒸煮,曬一次蒸一次,如此三次。
接著使用半斤的大草煎汁去渣,加入四兩的蜂蜜,灑在蒼朮上潤濕,再蒸再曬,共九次。淨量一斤的蒼朮,加上四兩的白茯苓,三兩的黃芩,四兩的當歸,三兩的白朮,四兩的神麯,四兩的秋石,用五兩的大甘草煎汁,加入竹瀝薑汁,揉搓神麯成糊狀,製成丸藥,可用水或酒或米湯送服,稱為五合丸。此藥能強健脾胃,消除痰涎,提振精神,壯大筋骨,效果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