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燮

《藥鑑》~ 新刻藥鑑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新刻藥鑑卷之二 (5)

1. 芍藥

氣微寒,味酸苦,氣薄味厚,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也。入手足太陰二經。生用則降,酒浸可升。其用有赤白之異,赤者瀉熱,白者補虛,赤者能瀉肝家火,故暴赤眼洗與服同。白者佐炙草,能治腹痛,但夏月少加黃芩,如惡寒者,加肉桂一錢、白芍三錢、炙草錢半,此仲景之神方也。與白朮同用,則能補脾。

與川芎同用,則能瀉肝。與人參白朮同用,則補益元氣。又下痢腹痛者宜用,蓋由腸胃濕熱,故用此收斂之劑,則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禍矣。腹中有寒而疼,當煨用之。婦人產後,及血虛之人,必須酒炒。古人四物湯用此劑之寒酸,以收當歸之辛散耳。痘家血熱,及血不歸根者,用此酸寒之劑,以斂血歸根極妙,但血寒痘不發者勿用。

反藜蘆。

白話文:

【芍藥】

芍藥性質稍微偏寒,味道有點酸且帶苦,它的氣味淡薄但味道濃厚,含有些許毒性,性質可升亦可降,屬於陰性藥材。主要影響手和足的太陰兩條經絡。若直接使用未加工的芍藥,其作用趨向下降;若經過酒浸泡後再使用,則其性質會上升。

芍藥分為紅色和白色兩種,紅色的芍藥主要用於清熱,白色的芍藥則主要用於滋補虛弱。紅色的芍藥能有效清除肝臟的火氣,因此對於突然發生的眼睛紅腫,無論是外洗還是內服都有療效。白色的芍藥搭配炙甘草,可以治療腹痛,但在夏季使用時,應稍加些許黃芩。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則應添加一錢的肉桂,三錢的白芍,以及一錢半的炙甘草,這是張仲景的神奇配方。

與白朮一同使用,則能補充脾胃。與川芎一同使用,則能疏泄肝臟。與人參和白朮一同使用,則能補充和增強元氣。對於下痢伴隨腹痛的患者,適宜使用芍藥,因為這通常是由腸胃濕熱所導致,使用芍藥的收斂效果,可以使脾胃正常運作,避免邪毒造成進一步的傷害。若腹部因寒而疼痛,應將芍藥烘烤後使用。對於產後的婦女或血虛的人,則必須用酒炒制後再使用。

古人使用的四物湯中,利用芍藥的寒涼和酸味,以平衡當歸的辛辣和散發性。對於痘疹患者,若血熱或血液無法回歸正常循環,使用芍藥的酸寒特性,能幫助血液回歸根本,效果極佳,但是對於血液過寒導致痘疹不發的情況,則不宜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芍藥與藜蘆相沖,不可同時使用。

2. 熟地黃

氣寒,味甘苦,無毒,氣薄味厚,沉也,陰中陽也。惟其性寒泥滯,故用醇酒洗過,或薑汁炒過,或同附子用,不惟行滯,且能導引入腎,下元血虛者,必須用之。又能填骨髓、長肌肉。尺脈微者,桂附相宜。尺脈旺者,宜用黃柏知母,則滋陰降火補腎。善黑鬚發。佐鹿角膠極能補血。

但此劑泥膈,不宜獨用。若犯鐵器,令人消腎。忌萊菔子,恐耗諸血。痘家勻氣藥中用之,便泄則禁。

白話文:

[熟地黃]的特性為性質偏涼,味道甘苦,無毒性。它的氣味較淡而味道濃厚,屬性偏向沉降,可說是陰中有陽。由於其本性偏寒且黏滯,所以一般會使用高濃度的酒來清洗,或是用薑汁炒過,亦或是與附子一起使用,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其滯留的問題,還能引導藥力進入腎臟,對於下焦血虛的人來說,這是必用的藥物。此外,它還能夠滋養骨髓,促進肌肉生長。如果脈象在尺部微弱,適合搭配肉桂和附子使用;若尺脈旺盛,則應使用黃柏和知母,這樣可以滋陰降火,補腎壯腰。熟地黃也有助於使鬍鬚和頭髮變黑。與鹿角膠一同使用,補血效果更佳。

然而,這種藥物有黏滯的特性,不適合單獨使用。若是在製作過程中接觸到鐵製工具,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同時,應避免與萊菔子一同使用,因為這可能導致血液流失。在治療痘疹時,若是在調理氣血的藥方中使用,一旦出現腹瀉的情況,就應立即停止使用。

3. 生地黃

氣寒,味甘苦,無毒,氣薄味厚,沉也,陰中陽也。性雖大寒,較熟地則猶宣通而不泥膈,故能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其或虛而生熱者,不可多用,以性大寒故也。惟勞倦傷脾熱者當用,以脾經大絡之血損也。女人崩中血不止,產後血上攻心,胎動下血,老人津液枯絕,大腸燥結不潤者,皆當用之。

又實脾藥中用二三分,以固脾氣,使脾家永不受邪,但不可多用,以大寒恐倒脾氣也。或用薑汁炒,或用醇酒洗,或用砂仁酒浸,皆制其寒性,免泥滯也。忌鐵器。痘家血熱之症,宜用之以涼血解毒,便滑者禁用。

白話文:

[生地黃],屬性偏冷,味道略帶甘甜與苦澀,無毒性。它的氣味輕淡但味道濃厚,性質偏向向下沈降,屬陰中帶陽。雖然它性質極為寒冷,但比煮熟的地黃更易於消化吸收且不會阻塞胸膈,因此能有效降溫心臟血液過熱,清除脾臟濕熱,止住鼻出血,消除手腳心及胸口的煩熱感。

然而,對於虛弱導致發熱的情況,不宜大量使用,因為它的性質極為寒冷。唯有因疲勞導致脾臟受熱的情況下應使用,因為這時脾臟的血脈已經受損。像是女性月經失血過多不停止、產後血液逆流至心臟、胎兒不安而出血、老年人體內津液乾涸、大腸乾燥便祕等情況,都適合使用。

另外,在健脾的藥方中加入少量,可鞏固脾氣,讓脾臟永遠不受到病邪侵擾,但不能過量,以免脾氣因寒性太重而衰弱。有時會用薑汁炒製、純酒清洗或是砂仁酒浸泡,都是為了降低其寒性,避免阻滯消化。使用時應避免接觸鐵器。若出疹子時血液過熱,可使用它來清涼血液並解毒,但若是排便滑瀉的人則禁止使用。

4. 川芎

氣溫,味辛,無毒,氣厚味薄,升也,陽也。血藥中用之,能助血流行,奈過於走散,不可久服多服,中病即已,過則令人暴卒死。能止頭疼者,正以有餘,能散不足,而引清血下行也。古人所謂血中之氣藥者,以能辛散,又能引血上行也。癰疽藥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故耳,蓋心帥氣而行血,川芎入心,則助心帥氣而行血,氣血行,則心火散,邪氣不留,而癰疽亦散矣。東垣謂下行血海者,非也。

何者?血貴寧靜,不貴疏動,川芎味辛性溫,但能辛散,而不能下守,胡能下行以養新血哉,即四物湯中用之,特取辛溫以行地黃之滯耳。痘家血不活者,用杏仁汁制之,加少許,以行肌表之血,何也?蓋芎之辛,但能行血,單用恐成內燥之患,必須杏仁汁制,外借之以行表,內借之以潤燥。若痘黑陷爛,則勿用。

白話文:

【川芎】

性質溫和,味道辛辣,無毒性。其氣濃厚而味道淡薄,具有升提作用,屬陽性。在治療血液問題時使用,能幫助血液順利流動,但因其散發作用太強,不宜長期或大量服用,一旦病情改善就應停止,過量可能會導致突然死亡。它能緩解頭痛,是因為能調節過剩的狀況,疏散不足的部分,同時引導清潔的血液往下流動。古人稱之為「血中之氣藥」,就是因它既能辛散,又可引導血液往上流動。

在治療瘍疽的藥方中常見其身影,這是因為它能進入心臟並散發效用。心臟主宰氣血運行,川芎進入心臟後,能輔助心臟掌控氣血運行,當氣血流通,心火得以散去,邪氣不再停留,瘍疽也就隨之消失。然而,東垣認為它能下行至血海,這並不正確。

為什麼呢?血液的特性是喜靜不喜動,川芎味道辛辣且性質溫暖,只能辛散,無法固守下方,怎麼可能下行來滋養新血呢?即使在四物湯中使用,也只是取其辛辣溫暖的特性,以促進地黃的流動。在痘疹患者血液不活絡的情況下,會用杏仁汁處理川芎,添加少量,以促進皮膚表面的血液循環。為什麼呢?因為川芎的辛辣只能促進血液流動,單獨使用可能造成內部乾燥的問題,必須用杏仁汁處理,外在可以促進血液流動,內部則可防範乾燥。如果痘疹變黑、凹陷、腐爛,就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