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燮

《藥鑑》~ 新刻藥鑑卷之一 (14)

回本書目錄

新刻藥鑑卷之一 (14)

1. 病機賦

陽虛畏外寒,陽氣虛不能衛外,故畏外寒。陰虛生內熱,陰氣虛不能配血,故生內熱。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用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氣屬陽,無形者也。氣鬱則發熱,宜用辛涼之藥以散之。和血必須辛熱,血屬陰,有形者也,血積則作痛,宜用辛熱之藥以開之。

氣陽為血陰之引導,血陰乃氣陽之依歸。陽虛補陽,陰虛滋陰,氣病調氣,血病和血。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自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行而血自隨。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膏粱無厭發癰疽,燥熱所使。

淡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北地聳高,宜清熱而潤燥。南方卑下,可散濕以溫寒。奇偶復大小緩急,七方須知。初中末三治要察,初則發攻,中則調和,末則收補。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者,通其積滯,而下焦自然開密也。塞因塞用者,塞其下流,而上焦自然開豁也。

風能勝濕,濕能潤燥,辛能散結,甘能緩中,淡能利竅,苦能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軟堅。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宜逆也。病有淺深,治有難易。初感風寒,乍傷飲食,一藥可愈。舊存痃癖,久患虛勞,萬方難療。臨病若能三思,用藥終無一失。略舉眾疾之端,俾為後學之式。

白話文:

陽氣虛弱會怕冷,因為陽氣不足,無法保護身體抵禦外來的寒冷。陰氣虛弱會產生體內熱,因為陰氣不足,無法與血液相協調,所以會產生內熱。

要補充陽氣或補氣,應該使用甘甜溫熱的藥材。要滋養陰氣或補血,應該使用苦寒的藥材。調氣的重點在於使用辛涼的藥物,因為氣屬於陽,是無形的。氣鬱結時會發熱,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要調和血,必須使用辛熱的藥物,因為血屬於陰,是有形的。血積聚時會產生疼痛,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疏通。

氣的陽性作用是引導血的陰性作用,而血的陰性作用是氣的陽性作用的歸宿。陽虛要補充陽,陰虛要滋養陰,氣病要調氣,血病要調和血。如果陰陽都虛弱,就應該先補充陽,因為陽氣產生後陰氣自然會跟著增長。如果氣血都生病,就只要調理氣,因為氣運行順暢,血自然也會跟著運行。小孩是純陽體質而沒有陰,老年人大多氣盛而血虛。肥胖的人氣虛多痰,應該化痰並補氣。瘦的人血虛有火氣,可以瀉火以滋陰。吃太多油膩厚味的食物會長癰瘡,是因為燥熱引起的。

飲食清淡不足以生長血肉會導致腫脹,是因為寒濕引起的。北方地勢高,氣候乾燥,應該清熱並潤燥。南方地勢低,氣候潮濕,可以散濕並溫寒。治病時要考慮到奇數、偶數、重複、大小、急緩等各種情況,掌握七種治療方法。初期、中期、末期三個階段的治療重點要仔細觀察,初期要以發散攻邪為主,中期要以調和為主,末期要以收斂補養為主。寒症要用熱藥治療,熱症要用寒藥治療,通用的情況要用疏通的方法,阻塞的情況要用堵塞的方法。所謂的通用是疏通積滯,下焦自然會暢通。所謂的堵塞是用收澀的方法,使下焦的氣血不下流,上焦自然會暢通。

風能克服濕,濕能滋潤燥,辛味能疏散結聚,甘味能緩和中焦,淡味能疏通孔竅,苦味能泄降逆氣,酸味能收斂耗散,鹹味能軟化堅硬。藥物的升降浮沉要順應藥性,藥物的寒熱溫涼要逆向使用。疾病有深淺,治療有難易。剛感染風寒,或是剛因飲食而受傷,只要一味藥就可以治癒。但若是舊有的痼疾,或是長期的虛勞,就算用上萬種藥也難以治好。看病時如果能夠再三思考,用藥就不會有差錯。以上簡單列舉各種疾病的起因,作為後輩學習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