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燮

《藥鑑》~ 新刻藥鑑卷之一 (12)

回本書目錄

新刻藥鑑卷之一 (12)

1. 濕類

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者,皆屬於濕。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諸痙強直者,筋勁而不柔和也。陰痙曰柔,陽痙曰剛。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積飲者、留飲積蓄,而不散也。

痞者、否而不通泰也。土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能消,而為病也。

膈者、阻滯也。腸胃隔絕,而傳化失其常也。

中滿者、土為中州,濕為積飲,痞膈而滿也。

霍亂吐下者,濕為留飲痞膈,而傳化失常也。

體重者、土濕為病,則體重也。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者,土過濕則為泥,是以不起也。

白話文:

【濕類】

各種肌肉緊繃僵硬的情況,體內積水造成的腹部脹滿不適,消化不良,以及霍亂所導致的嘔吐與腹瀉,身體沉重,浮腫像泥一樣鬆軟,按下後不會馬上恢復原狀,這些都屬於濕氣過重的症狀。濕氣,是脾臟和胃部的氣候表現。

肌肉緊繃僵硬,指的是肌肉失去柔韌性。在中醫理論中,陰性的緊繃表現為柔軟,陽性的緊繃則是堅硬。因此,當濕氣過度時,看似會被風氣平衡,但這種看似風氣的現象其實並非真正的風氣。

體內積水不散,就是指水分在體內積聚,未能及時排出。

消化不暢,指的是消化系統運作不順,無法正常工作。當脾氣得宜,就會助於消化,反之若受到濕氣影響,則會造成消化障礙。

腸胃功能受阻,指的是腸胃之間的正常運轉受到幹擾,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與吸收。

消化不良,是指脾氣作為身體的中間環節,受濕氣影響,導致積水、消化不暢和腸胃功能受阻,進而產生飽脹感。

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是因為濕氣在體內積聚,導致消化系統運作失常。

身體沉重,是濕氣影響下的特徵。

皮膚浮腫,肌肉鬆軟如同泥巴,按下後無法立即恢復原狀,這象徵著濕氣過重,就像泥土吸水過多變成泥巴,所以按壓後不會立即彈回原狀。

2. 火類

諸熱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痠疼,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三焦之氣也。

瞀、昏也。心火熱甚,則神濁昧而瞀昏也。

瘛、動也。惕跳動瘛,火之體也。驚屬心、而脈亦心所主也。

暴喑、卒瘂也。肺主聲,其或火旺水衰,熱乘肺金,則喑而無聲也。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俳、廢也。

冒昧者、矇昧而昏暗也。氣熱神濁,火之體也。

躁擾者、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也。熱甚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甚於內,則神志躁動。反復顛狂,懊憹煩心,而不得眠也。

狂者、亂而不定也。越者、乖失禮法,而反常也。腎水主志,心火旺、則腎水衰,是以失志而狂越也。經曰,多喜為顛,多怒為狂。故喜為心志,心熱甚,則多喜而為顛。怒為肝志,火實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實則多怒而為狂也。

罵詈者、言之惡也。水性善,火性惡,若陽盛陰虛,則是水弱火強,而為罵詈也。

驚駭者、驚愕也。君火主之。

胕腫者、熱勝肉而陽氣鬱滯故也。此與濕門胕腫有別。

痠疼者、由火盛制金,不能平肝木,木旺而為火所化。氣逆衝上,火氣炎上故也。

禁慄如喪神守者,禁、冷也。慄、戰慄也。

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噴作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故也。

嘔、瘡瘍者,皆火使然也。此當與熱門同看。

喉痹者、不仁也。火閉塞也。火主腫脹,熱客上焦,而咽喉溢也。

耳鳴者、耳為腎竅,交會於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陽之經。若水虛火實,熱氣上乘其經絡,衝於耳中,鼓其聽戶,隨其氣之微甚,而為鳴也。

耳聾者、由水衰火實,熱鬱於上,而使聽戶玄府壅塞,神氣不得通泄也。嘔湧溢、食不下者,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傳化失常故也。

目昧不明者,熱氣鬱之甚也。

暴注者、卒瀉也。

瞤瘛者、惕跳動也。火主動、況脈乃心火之所養也。

暴病暴死者,火性急速故也。

白話文:

[火類]所有的高熱昏迷、突然的聲音嘶啞和意識模糊、焦躁不安、精神亢奮、罵人驚嚇等症狀。包括紅腫疼痛、氣血上沖、像失去靈魂一樣的寒顫。打噴嚏、嘔吐、生瘡、喉嚨痛、耳鳴和聽力下降。反覆嘔吐,食物難以下嚥。視線模糊,急性的腹瀉、肌肉抽搐,以及突然的疾病和死亡,都歸屬於火熱病症。這是少陽相火的熱象,即心包和三焦的氣。

「瞀」,指的是昏迷。當心臟的火熱過度,神智就會變得混濁而陷入昏迷。

「瘛」,指的是一種震顫。心悸、跳躍和震顫,都是火熱的特徵。驚嚇屬於心臟,脈搏也是由心臟主導。

「暴喑」,就是突然失聲。肺主掌聲音,如果火氣旺盛,水份不足,熱氣乘勢壓迫肺部,就會導致失聲。經典中說,體內能量流失,就會導致失聲和身體機能衰退,這是由腎虛所致。

「冒昧」,指的是視線模糊且昏暗。氣熱神濁,是火熱的特徵。

「躁擾」,指的是焦躁不安,被熱浪困擾,無法安靜。外部的高熱,會導致肢體焦躁;內部的高熱,會導致神智焦躁。反覆的瘋狂,心煩意亂,無法入眠。

「狂」,指的是心智混亂,無法安定。「越」,指的是違背常規,行為失常。腎水主宰意志,心火旺盛,腎水就會衰弱,因此會出現心智失常和行為失常。經典中說,過度開心會導致精神錯亂,過度憤怒會導致瘋狂。所以開心是心臟的意志,心臟過熱,就會過度開心而精神錯亂。憤怒是肝臟的意志,火氣過盛會抑制肺金,無法平衡肝木,所以肝氣過盛,就會過度憤怒而瘋狂。

「罵詈」,指的是惡言相向。水的本性是善良的,火的本性是邪惡的,如果陽氣過剩,陰氣虛弱,那麼水就弱,火就強,就會導致惡言相向。

「驚駭」,指的是驚嚇。這是君火的主要表現。

「胕腫」,是因為熱氣勝過肌肉,陽氣受阻,導致的腫脹。這和濕門的胕腫不同。

「痠疼」,是由於火氣過盛,制約了肺金,無法平衡肝木,肝木旺盛,被火氣轉化。氣血逆流向上,是因為火氣上升。

「禁慄如喪神守」,「禁」,指的是寒冷。「慄」,指的是顫抖。

「嚏」,指的是鼻子因為癢而產生的聲音。鼻子是肺部的出口,癢是由火氣引起的。

「嘔吐」、「瘡瘍」,都是火氣導致的。這些應該和熱門一起考慮。

「喉痹」,指的是麻木。火氣堵塞。火氣主張腫脹,熱氣侵入上焦,導致咽喉充血。

「耳鳴」,耳朵是腎的出口,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相交。如果腎水虛弱,火氣過盛,熱氣上衝經絡,衝擊耳中,敲打聽覺通道,根據氣血的微弱或強烈,就會產生耳鳴。

「耳聾」,是由於腎水衰弱,火氣過盛,熱氣在上方積聚,導致聽覺通道和玄府堵塞,神氣無法流通。

「嘔湧溢、食不下」,火氣上升,胃和膈肌過熱,導致消化功能失調。

「目昧不明」,是因為熱氣積聚過度。

「暴注」,指的是急性腹瀉。

「瞤瘛」,指的是心悸和震顫。火氣主動,況且脈搏是由心火養育的。

「暴病暴死」,是因為火氣的急促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