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外科精要》一書,在中國醫學史上是研究外科,特別是癰疽疾病的重要著作。此書原由南宋醫家陳自明所撰,初刊於1263年,共三卷。然而,流傳至今的版本,常包含後世醫家的增補與註釋,其中尤以明代薛己的修訂本影響深遠,薛己將此書增損並附入其《薛氏醫案》中,並釐為四卷,另加一卷補錄,這使得我們今日所見的《外科精要》成為一個融合了宋元及明代醫家經驗與理論的集成。書名本身也曾有所演變,近代甚至有改題為《外科寶鑒》者,這反映了此書的價值及其在不同時期受到的重視與詮釋。

從書名「外科精要」即可知其內容旨在提綱挈領,擷取外科領域的精華。而提供的文本片段明確顯示,此書的核心內容集中在「癰疽發背」的診治。作者陳自明在書中承繼並發展了前輩李迅、伍起予、曾孚先等人的外科理論與實踐,對癰疽的診斷、鑒別、灸法和用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系統整理。

書中的「序」言部分,揭示了當時社會對癰疽這類疾病的認知和治療現狀。序言開篇即指出癰疽是「雜病之先」,比其他病更為兇險。當時雖然有瘍醫專科,但真正能深入研究方論、探究病機的醫生卻很少。許多醫生不通文理,難以理解前人著作;或僅憑經驗,對病翻閱醫方,隨意試藥;或執著於一兩個秘方,缺乏變通;甚至有些醫生心術不正,為了財利而延誤病情。同時,病家方面也存在問題,如隱諱病情、吝惜費用不肯請高明醫者、易受江湖騙子蠱惑、盲目追求速效等,這些都導致癰疽治療效果不佳,輕者轉重,重者死亡。序言中將癰疽比作「草寇」,不守法則,兇猛暴烈,治療時「不可以禮法待之」,必須迅速果斷,內服重要經效之藥「把定臟腑」,外施針灸「泄毒氣」,待病情稍緩再詳細辨證論治。這段序言不僅反映了當時外科醫學的困境和挑戰,也強調了及早、果斷、辨證治療的重要性,為全書的論述定下了基調。

薛己的序言則點明了此書作為「外科」著作,雖以「瘡瘍門」為主,但其治療方法多合「內外之道」,讚揚陳良甫(即陳自明)發揮了《內經》的微旨。薛己也指出現今之人體質與古人不同,即使陳自明在世也需因時損益,這為他對原書的增補提供了理論依據。他明確表示自己根據元本進行了增損和折衷,並增加了自己的「管見」(補錄一卷)。這說明我們閱讀此書時,需要認識到其中包含了不同時代醫家的觀點和經驗。

在具體內容上,卷上首篇〈療發背癰疽灸法用藥第一〉便開宗明義地指出「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並提及前輩認為癰疽多發生於丹石房勞之人,特別是年長者。治療強調「安心早治」,並介紹了內托散、五香連翹湯、騎竹馬法、隔蒜灸、灸足三里等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發泄其毒」。更為重要的原則是,此篇明確區分了癰疽「未潰」與「已潰」階段的用藥禁忌:未潰時臟腑蓄毒,禁用熱藥;已潰時臟腑已虧,禁用冷藥。同時告誡不宜用敷貼藥物閉塞毛孔。對於熱渴便秘、脈沉實洪數等實證,主張使用大黃等藥泄毒。

然而,後續的「愚按」部分(這很可能是薛己或更後代醫家的註釋)對原來的觀點進行了豐富和修正,強調了「因證施治」和「因時施治」的重要性。愚按指出,若熱毒內蘊、大便秘結而元氣無虧者,固然宜用大黃泄熱,但若陰虛陽湊、精虛氣竭、脾胃虛弱者,則應使用甘溫之劑培補本源。即使瘡未潰,若不焮腫、不作膿,也需溫補。已潰而腫痛不退者,仍需清涼。這完全符合陳自明在書中序言所強調的「根據經絡虛實,因證施治,不可泥於熱毒內攻,而專用寒涼克伐之劑」的思想,並在後世的詮釋中得到了具體的展開。愚按進一步細化了虛實辨證,提出了「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的治療原則。文中列舉了多種複雜情況下的辨證用藥,如腫高焮痛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消毒散,漫腫微痛用托裡散(不應則加薑桂),膿出反痛用八珍散,不作膿不腐潰用四君子湯加味,不生肌不收斂用十全大補湯加味,以及針對氣血陰陽、脾胃肺腎虛弱導致的各種變證(如晡熱、盜汗、食少、喘咳、腹瀉、淋閉等)的相應方藥(如四物、六君、補中益氣、人參理中、附子理中、六味丸、八味丸等),充分體現了「一切變證,皆因元氣虧損」的觀點,強調了辨證施治和重視元氣的重要性。所附的「治驗」案例,也印證了「砭以泄其外,托裡散以補其內,八味丸以回其陽」的綜合治療方法,再次突顯了內外兼顧、扶正祛邪並行的原則。

〈癰疽備論第二〉中引述初虞世的觀點,強調癰疽初起使用大黃等藥轉利的重要性,認為「與其潰爛而死,不若利之而死」。這似乎與前文「未潰禁用熱藥」略有衝突,然而後續的「愚按」再次進行了補充和修正,指出這取決於虛實:腫高焮痛、臟腑閉結屬內外俱實者,才可瀉之;漫腫微痛、臟腑不實屬內外俱虛者,則應內托補之。文中還引用丹溪的觀點,進一步強調「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次以行經活血藥佐之」,以及「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並再次提示「古今氣稟不同,治宜審之」。這部分內容體現了此書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和時代特點進行了辯證分析和發展。

〈癰疽灸法論第三〉則集中討論灸法在癰疽治療中的應用。引用陳無擇的觀點,區分了癰(皮薄腫高)和疽(皮厚腫堅),並指出兩者初發時皆宜灸艾。膿成後的處理方式則有所不同:癰宜針,疽宜烙。但總體原則仍是「疎利其毒,補托其里」,強調辨證施治和治療次序的重要性。此篇意在通過收集「得效灸法」,指導學者避免誤治。其後的「愚按」再次對不同症狀(如發熱煩渴、頭痛拘急、腫痛焔赤、食少體倦等)下的辨證用藥進行補充,再次列舉了黃連內疎湯、人參敗毒散、仙方活命飲、六君子湯等方劑,重申了「邪蓄於內」「邪客於外」「毒氣凝於肉裡」「中氣虛弱」等不同病機與對應治法。

〈騎竹馬灸法第四〉詳細介紹了一種特殊的灸法,用於治療一切瘡瘍,並聲稱有「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這種方法通過量取病人手臂和脊背的特定長度,確定在尾骶骨盡處兩旁的心脈所過之處進行灸治。理論上認為癰疽皆為心火留滯之毒,灸此穴位可以流通心火,發散毒邪。這種具體的灸法操作和理論解釋,是此書實踐內容的一個典型例子,也體現了古人對特定治療方法的精細探索和理論連結。儘管後面的「愚按」部分沒有內容,但其存在本身再次提示了此書層層註釋的特色。

總而言之,《外科精要》一書(特別是包含後世註釋的版本)是一部系統論述癰疽發背等外科疾病的經典著作。它繼承了前人的學術思想,並結合臨床實踐進行了發展。全書的核心精神在於強調「因證施治」和「經絡虛實」的辨證思想,反對不分虛實、泥於一端的治療方法,特別是批評了僅憑「熱毒內攻」便一味使用寒涼藥的片面觀點。書中詳細討論了癰疽的診斷、鑒別、不同階段(未潰與已潰)及不同虛實情況下的治療原則和方藥應用,並介紹了重要的灸法(如騎竹馬灸法)。透過對當時外科醫學亂象的描寫,也突顯了此書整理辨析、撥亂反正的意義。此書不僅是一部外科專著,其融匯內外、重視辨證、扶正祛邪並行的思想,也體現了中醫整體的治療觀念。薛己等後人的增補和註釋,在豐富了書的內容、提供了更多臨床驗案的同時,也使得這部書成為研究中國外科醫學發展史,以及不同時期醫家如何詮釋和發展經典的重要文獻。其對癰疽病因病機、診斷辨證及治療方法的精要論述,至今仍對中醫外科臨床具有指導意義。


序 (1)

序 (2)

序 (3)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中 (1)

卷中 (2)

卷中 (3)

卷中 (4)

卷中 (5)

卷中 (6)

卷中 (7)

卷中 (8)

卷中 (9)

卷中 (10)

卷中 (11)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附錄 (1)

附錄 (2)

附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