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中 (2)
卷中 (2)
1. 論善惡形症第二十六
問曰:五善七惡,可得聞乎?曰:飲食如常,一善也;實熱而大小便澀,二善也;內外病相應,三善也;肌肉好惡分明,四善也;用藥如所料,五善也。渴發而喘,眼角向鼻,大小便反滑,一惡也;氣綿綿而脈濡,與病相反,二惡也;目不了了,睛明內陷,三惡也;未潰肉黑而陷,四惡也;已潰青黑,腐筋骨黑,五惡也;發痰,六惡也;嘔吐,七惡也。
愚按:,善惡形症治法見附錄。
白話文:
問: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壞的徵兆,可以讓我了解嗎?答:飲食正常,是好徵兆之一;身體燥熱但大小便不通暢,是好徵兆之二;內外症狀相符,是好徵兆之三;肌肉對冷熱的反應明顯,是好徵兆之四;藥物療效符合預期,是好徵兆之五。口渴且呼吸急促,眼角內陷靠近鼻子,大小便失禁,是壞徵兆之一;氣息虛弱,脈象濕軟,與病情相反,是壞徵兆之二;眼神呆滯,眼珠下陷,是壞徵兆之三;傷口未潰爛但皮膚發黑凹陷,是壞徵兆之四;傷口已潰爛,呈現青黑色,腐爛的筋骨也發黑,是壞徵兆之五;痰多,是壞徵兆之六;嘔吐,是壞徵兆之七。
愚按:善惡徵兆的治療方法,詳見附錄。
2. 論生死形症第二十七
問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症難辨,死生何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此言肝俞以上);未潰內陷、面青唇黑、便汙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潰喉者不治;陰患入腹者不治;入囊者不治;鬢深數寸者不治,在頤後一寸三分名銳毒,亦不治。無此者生。流注雖多,療之必愈。
愚按:,前症有因元氣虛弱而毒氣內陷者,有因初作,失於內疎托裡,和榮衛者,有因毒盛失於消解者,有因虛弱失於補托者,有因膿成失於針刺者,有因腐潰失於補養者。若發背腦疽,屬濕熱上壅者,黃連消毒散、補中益氣湯以除濕毒,補脾肺滋腎水。若鬢疽銳毒,屬風熱者,柴胡山梔散以清肝火,養肝血,若陰虛,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滋化源;若患於小腹,補足三陰之血,養脾胃之氣,庶可保其生也。其流注之症,或因飲食勞倦,房室陰虛,或七情內動,六淫外侵,以致血虛,互相凝滯,或產後血瘀,隨虛流注,或結塊,或漫腫,宜用益氣養榮湯以固元氣,佐以蔥熨解散凝滯,更以豆豉餅祛散寒邪,潰久內有瘀肉,用針頭散腐之,多有生者。設若不守禁調攝,多致不起,慎之!
白話文:
論生死形症第二十七
問:有些病很嚴重卻能活下來,有些病症輕微卻會致死,病情難以分辨,如何判斷死活?
答:發背(癰疽)潰爛穿透內膜者必死(指肝俞穴以上部位);未潰爛但內陷,且面色青黑、大便黑而臭者必死(指臟腑壞死,瘀血阻塞);喉嚨潰爛者不治;陰部病灶深入腹腔者不治;病灶深入囊袋者不治;鬢角處腫脹深達數寸者不治;耳後一寸三分處腫脹,屬銳毒者,亦不治。沒有以上這些情況者,就能活。即使流注(感染)的範圍很廣,只要治療得當,就能痊癒。
愚按:前面提到的症狀,有的因元氣虛弱,毒氣內陷所致;有的因初期治療失誤,未能疏通經絡,調和營衛之氣所致;有的因毒邪過盛,未能有效消解所致;有的因體虛,未能及時補益扶持所致;有的因膿腫形成,未能及時針刺排膿所致;有的因潰爛腐敗,未能及時補養所致。
如果發背或腦疽是濕熱上壅所致,可用黃連消毒散、補中益氣湯來去除濕毒,並補益脾肺、滋養腎陰;如果鬢角疽腫是風熱所致,可用柴胡山梔散清解肝火,養護肝血;若陰虛,則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如果病灶在小腹,則需補足三陰經的血氣,養護脾胃之氣,才能保全性命。
至於流注的病症,可能是飲食勞倦、房事過度導致陰虛,也可能是七情內傷、外邪侵襲導致血虛凝滯,或者產後血瘀,沿著經絡流注,形成腫塊或漫腫。這類情況宜用益氣養榮湯來固護元氣,輔以蔥熨法來疏通凝滯,再用豆豉餅祛除寒邪;如果潰爛已久,內有瘀肉,則可用針挑除腐肉。這樣治療,大多能活下來。但如果不能遵守禁忌,不注意調養,則容易導致病情惡化,務必謹慎!
3. 形症逆順務在先明第二十八
論曰:癰疽潰後,形有逆有順。白睛黑小,一惡也;不能下食,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惡也;傷痛渴甚,三惡也;體項不便,四肢沉重,四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黑,面目浮腫,五惡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瀉利無度,小便如淋,六惡也;膿血大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七惡也;喘粗氣短,恍惚嗜臥,八惡也;未潰黑陷,面青唇黑,便汙,九惡也;氣噎痞塞,咳嗽身冷,自汗無時,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顛倒,十惡也。又腦為諸陽所會,頸項近咽喉、腎俞,皆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
愚按:,前症未潰黑陷,面青唇黯,便汙者,臟腑內潰之惡症也。氣噫痞塞,咳嗽身冷自汗者,脾肺虛敗之惡症也。不食便瀉、腸鳴耳聾、目瞪者,脾腎虛敗,傳變之惡症也。治法詳見附錄。
審內症用藥附
自瀉嘔吐,不進飲食,腎脈最虛,如是之疾,古人皆以為不治,然亦有救療之理焉耳。
愚按:,前論發《內經》之微旨,開萬世之聾聵,其惠博矣。此症實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而虛寒,以致自瀉嘔吐,或胸膈不利,或食而不化,或大便不實,宜用八味丸及六君子,加薑、附。若因房勞過度,真陽衰敗,或原稟不足,不能生脾土,而飲食不進者,用補中益氣加附子、薑、桂,並東垣補真丸,多有得生者。若用參、苓之類直補脾胃,鮮有不誤。若或以為毒氣內攻而治者,俱致不起。
附治驗
通府李廷儀,患流注,唾痰氣促。自恃知醫,用化痰理氣等劑,膿水淋漓,腫硬不消,寒熱往來,飲食少思,肌肉消瘦,大便不實,手足時冷,兩尺脈浮大,按之微細。余曰:此屬命門火衰,當用八味丸。不信,乃服參、耆、歸、術之類,更加痰喘、泄瀉。服八味丸、益氣湯,年餘而痊。
御醫王介之室,背疽不起發,不焮赤,泄瀉欲嘔,飲食少思,手足厥冷,脈息如無,此陽氣虛寒。用大補之劑,加附子二錢、薑、桂各一錢,不應。附子加至三錢,二劑,泄瀉愈甚。又以附子一枚,薑、桂各三錢,參、耆、歸、術各五錢,作一劑,腹內始熱,嘔吐始止,手足始溫,脈息始復。仍用大補加薑、附,四劑乃潰,三十劑得愈。六年後,仍歿虛寒之症。
大尹陳國信,素陰虛,背患疽。用參、耆大補而不斂,內熱發熱,舌燥唇裂,小便頻數,口乾飲湯,嘔吐瀉利,耳閉目盲,仰首眩暈,脈浮大而數。余曰:瘡口不斂,脾土敗也。舌燥唇裂,腎水枯也。小便頻數,肺氣衰也。內熱發熱,虛火上炎也。口乾飲湯,真寒之象也。嘔吐瀉利,真火衰敗也。耳閉目盲,肝木枯敗也。仰首眩暈,腎氣絕也。辭不治,後果歿。
一男子患癰,腫硬不潰,脈弱時嘔。彼欲用敗毒等藥,余謂腫硬不潰,乃陽氣虛弱,嘔吐少食,乃胃氣虛寒,法當溫補脾胃。大抵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餘,當下之,腫硬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當補之。若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腫瘍猶當助胃壯氣。彼不信,仍服攻伐之藥,而果歿。
白話文:
形症逆順務在先明第二十八
癰疽潰爛後,病人的症狀有順利癒合的,也有逆轉加重的。眼睛的白眼球變小,黑眼球變大,這是第一個惡兆;吃不下東西,服用藥物卻嘔吐,吃東西沒有味道,這是第二個惡兆;疼痛難忍,非常口渴,這是第三個惡兆;身體和頸項活動不便,四肢沉重,這是第四個惡兆;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嘴唇和鼻子發黑,臉部浮腫,這是第五個惡兆;煩躁不安,時常咳嗽,腹部疼痛,非常口渴,拉肚子沒有節制,小便像淋漓一樣,這是第六個惡兆;膿血大量流出,腫痛更加嚴重,膿液顏色敗壞,氣味惡臭,這是第七個惡兆;呼吸急促,氣短,神志恍惚,嗜睡,這是第八個惡兆;癰疽尚未潰爛,局部皮膚顏色發黑下陷,面色青黑,大便異常,這是第九個惡兆;氣體阻塞胸膈,咳嗽,畏寒,時常自汗,眼睛突出,耳朵聽不見,神志恍惚,驚恐不安,說話語無倫次,這是第十個惡兆。此外,腦部是諸陽之氣匯聚的地方,頸項靠近咽喉,腎俞穴都是關係到生命的要害部位,都不能用灸法治療。
前面提到的症狀,尚未潰爛,局部皮膚顏色發黑下陷,面色青黑,大便異常的,是臟腑內部潰爛的惡劣症狀。氣體阻塞胸膈,咳嗽,畏寒,時常自汗的,是脾肺虛衰的惡劣症狀。吃不下東西,拉肚子,腸鳴,耳朵聽不見,眼睛突出的,是脾腎虛衰,病情轉變的惡劣症狀。治療方法詳見附錄。
自瀉(腹瀉)嘔吐,不吃東西,腎經氣血最虛弱,對於這種疾病,古人大多認為無法治療,但實際上還是有治療的道理的。
前面論述闡述了《內經》的精妙旨意,消除了歷代醫家對此病的疑惑,其功德廣大深遠。這種疾病的實質是命門火衰弱,不能滋生脾土而導致虛寒,從而引起自瀉嘔吐,或者胸膈不通暢,或者吃東西不能消化,或者大便不成形,應該服用八味丸和六君子湯,再加入生薑、附子。如果因為房事過度,導致真陽衰敗,或者先天稟賦不足,不能滋生脾土,而導致飲食不進的,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附子、生薑、桂枝,並且服用東垣補真丸,很多人都因此而獲救。如果只用人參、茯苓等藥物直接補益脾胃,很少有不產生不良後果的。如果認為是毒氣內攻而進行治療,都會導致病人死亡。
通府李廷儀,患有流注(一種皮膚病),吐口水、痰液,呼吸急促。他自恃懂得醫術,服用化痰理氣的藥物,結果膿水不斷流出,腫脹硬結不消,寒熱往來交替,飲食減少,思慮減少,肌肉消瘦,大便不成形,手腳時常冰冷,寸口脈浮大,按之則微細。我說:這是命門火衰弱,應該服用八味丸。他不相信,反而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等藥物,結果痰喘、泄瀉更加嚴重。服用八味丸、益氣湯後,一年後痊癒。
御醫王介之的妻子,患有背疽,沒有紅腫熱痛,泄瀉欲嘔,飲食減少,思慮減少,手腳厥冷,脈息微弱,這是陽氣虛寒。服用大補的藥物,加入附子二錢、生薑、桂枝各一錢,沒有效果。附子增加到三錢,服用兩劑,泄瀉更加嚴重。又用附子一枚,生薑、桂枝各三錢,人參、黃耆、當歸、白術各五錢,作一劑,腹部開始溫暖,嘔吐開始停止,手腳開始溫暖,脈息開始恢復。繼續服用大補的藥物,加入生薑、附子,服用四劑後癰疽開始潰爛,服用三十劑後痊癒。六年後,仍然死於虛寒的症狀。
大尹陳國信,素體陰虛,背部患有癰疽。服用人參、黃耆等大補的藥物,卻不能使瘡口收斂,反而內熱發熱,舌頭乾燥,嘴唇裂開,小便頻數,口渴想喝水,嘔吐泄瀉,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仰頭就頭暈,脈浮大而數。我說:瘡口不斂,是脾土敗壞;舌頭乾燥,嘴唇裂開,是腎水枯竭;小便頻數,是肺氣衰弱;內熱發熱,是虛火上炎;口渴想喝水,是真寒的象徵;嘔吐泄瀉,是真火衰敗;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是肝木枯竭;仰頭就頭暈,是腎氣衰竭。我拒絕治療,後來他果然死了。
一個男子患有癰疽,腫脹硬結不潰爛,脈象虛弱,時常嘔吐。他想服用敗毒等藥物,我說腫脹硬結不潰爛,是陽氣虛弱,嘔吐少食,是胃氣虛寒,應該溫補脾胃。總而言之,腫脹紅痛厲害,煩躁不安,脈象實數而嘔吐,是實證,應該瀉下;腫脹硬結不潰爛,脈象虛弱而嘔吐,是虛證,應該補益。如果疼痛傷及胃氣,或者感受寒邪穢氣而嘔吐,即使是腫瘍,也應該扶助胃氣,增強元氣。他不相信,仍然服用攻伐的藥物,結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