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中 (3)

回本書目錄

卷中 (3)

1. 發背治貴在早論第二十九

伍氏曰:夫癰發背者,皮薄腫高,多有椒眼數十粒。疽發背者,皮膚頑硬,壯如牛頸之皮,二症皆宜灼艾。癰成膿則宜針。其針當以馬銜鐵為之,形如薤葉樣,兩面皆利,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寸許,取去毒血,其病頓輕,須先灸而後裂。可服神仙追毒丸,利去毒根,次服排膿托裡等藥調治。

白話文:

伍氏說:癰瘡發在背部,皮薄腫脹高起,常有十幾顆像小米般密密麻麻的膿皰。疽瘡發在背部,皮膚堅硬,像牛頸的皮一樣堅韌。這兩種疾病都適合灼艾治療。癰瘡成熟化膿後適合針刺治療。針刺時應使用馬銜鐵做成的針,形狀像薤葉,兩面鋒利,可以橫豎裂開五六寸,將毒血引出,病情會迅速減輕。但必須先灸再刺。可以服用神仙追毒丸,清除毒根,然後服用排膿託裡的藥物治療。

疽成膿則宜烙,用銀篦大寸許,長六寸,燒赤頻烙患處,以膿出為效。大抵癰疽難於諸科,非心傳契妙,其可以易治耶。

白話文:

如果瘡癤已經化膿,就應該使用烙鐵進行治療。使用一枚大拇指大小、長六寸的銀篦,燒紅後頻繁烙燙患處,直到膿液排出為止。總的來說,瘡癤和其他疾病不同,很難治癒。如果不是心領神會,掌握了其中的奧妙,又怎麼可能輕易治癒呢?

愚按:,前症,若氣血充實,其膿既成,宜速針之,勿藥可愈。若氣血虧損,膿不能出,成膿出反痛,須托裡養胃,庶保終吉。詳見第四十。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症狀,如果氣血充足,膿液已經形成,應該趕快針灸,不要服藥可以治癒。如果氣血虧損,膿液不能排出,膿液排出來反而疼痛,必須補益裡面,保養脾胃,才能保全最終的安吉。詳情請參考第四十條。

2. 瘡出未辨用津潤墨圍論第三十

伍氏曰:但覺背兩胛間赤癢腫痛,或有白粒,且以津唾時潤令濕,切勿抓破。大抵在背微有赤腫點,或因抓破入浴犯水,或因飲酒膾炙而作,初未辨症,且以津潤,時用墨圍之。若腫赤,急就圍中灼艾最善。人皆疑以火熱太過,多致延漫,誤者眾矣。

白話文:

伍氏說:背部兩肩之間感到發癢腫痛,或有白色膿包,並且時常以唾液滋潤濕潤,絕對不要抓破。一般背部有微小的紅腫點,有時抓破後入浴碰到水,或飲酒吃生魚片而發作,一開始沒有辨別症狀,只能以唾液滋潤,並時常以墨在患處周圍畫圈。如果腫脹發紅,趕緊在圈內灼燒艾草最有效。大家都懷疑用火熱會太過,延誤發病時間的人很多。

愚按:,疽發背胛,若有瘀肉腐爛,膿水淋漓,腫痛仍作者,此處有筋一層間隔,內膿不出故也,宜用針引之。老弱者若待其自潰,多致不救,治者審之。

白話文:

個人拙見認為:疽毒發於背胛部位,長出瘀肉,伴隨腐爛,膿水淋漓,腫痛沒有消減的跡象,這是因為裡面有一層筋膜阻隔,導致膿水無法排出。此時應該用針灸的方法引導膿液流出。對於年老體弱,無法承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如果等待其膿腫自行潰爛,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治療時要注意識別和判斷。

附治驗

水部曹文兆,背胛患之,半月餘,瘡頭如粟且多,內痛如刺,其脈歇止。此元氣虛而疽蓄於內,非灸不可。遂灼二三十餘壯,余以六君加藿香、歸數劑,瘡勢漸起,內痛頓去,胃脈漸至。但瘡色紫,瘀肉不潰,此陽氣虛也。燃桑枝灸患處,以解散其毒,補接陽氣,仍以前藥,加參、耆、歸、桂,色赤膿稠,瘀肉漸腐,兩月而愈。夫邪氣沉伏,真氣怯弱,不能起發,須灸而兼大補。

白話文:

水部官員曹文兆,背部患有疽瘡已經半個多月了,瘡口像小米一樣多,裡面疼痛像針刺一樣,脈象時有時無。這是因為元氣虛弱,疽毒蓄積在體內,不灸治不行。於是用艾灸法灸治了二三十壯,我用六君子湯加藿香、歸身數劑,瘡勢逐漸好轉,內部疼痛頓時消失,胃脈漸漸恢復。但瘡色發紫,瘀肉不潰,這是陽氣虛弱的緣故。用燃燒的桑枝灸患處,以解散毒邪,補益陽氣,仍用以前藥物,加上人參、黃耆、當歸、桂枝,瘡色變紅,膿液變稠,瘀肉逐漸腐爛,兩個月後痊癒。邪氣沉伏,真氣怯弱,不能發作,需要灸治並同時大補。

若投以常藥,待其自潰,鮮有不誤者。

上舍陳履學之內,先從左肩下一點寒,三日後,右肩下發一白腫如甌,中紅如酒盞,自用消解涼藥一劑不散,次投十宣散四劑,加痛略紅,次連投參、耆、丁、桂、防、芷之劑,膿潰後,噁心嘔吐,頭暈不止,厥逆寒戰,鼓牙,虛汗,頂平膿清,此投解散涼劑之誤。急洗去圍藥,投以參、耆、歸、朮、地黃、薑、附大劑一服,原從左肩下舊寒一點先熱起,又進一服,遍腫浮熱,腫高膿稠。兼紝烏金膏,數日出腐筋如脂膜大小數片。

白話文:

有一個姓陳的學生,先是在左肩下,生了一個寒點症狀。三天後,在右肩下又發了一個白色的腫包,約一個酒杯大的紅腫,中間還紅得像酒一樣。他自我治療,使用了一劑消解涼藥,但沒有效果。後來,又服用了十宣散四劑,腫痛略微減輕,紅腫也稍退。接著,連續投以參、耆、丁、桂、防、芷之劑,膿瘡潰爛後,出現噁心、嘔吐、頭暈不止、厥逆、寒戰、鼓牙、虛汗、膿清等症狀,這是服用解散涼劑造成的。於是,趕緊洗去敷在患處的藥物,投以參、耆、歸、朮、地黃、薑、附等大劑藥物一服。原先在左肩下的舊寒症狀先發熱,又進了一服藥,腫脹浮熱遍及全身,腫脹增高,膿液濃稠。同時,兼用烏金膏塗抹,數日後,出現了數塊腐爛的筋膜,大小約似脂膜。

日進前藥二服,參、耆投至八錢,逾兩月始安。愈後時以勞厥,即投參、耆、歸、朮、薑、附大劑乃蘇。

3. 看色灼艾防蔓論第三十一

伍氏曰:瘡腫赤色,按之色不變者,此膿已成矣。按之隨手赤色者,其亦有膿也。按之白者,良久方赤,此遊毒已息,可就赤白盡處灸斷,赤腫自消。凡癰疽,以手按之,若牢𩊅,未有膿也。若半軟半𩊅,已有膿也。又按腫上,不熱者為無膿。熱甚者為有膿,宜急破之。

白話文:

伍氏說:瘡腫呈現紅色,按壓時顏色不變的,這是膿液已形成。按壓時跟隨著手呈現紅色,那也是有膿。按壓時呈現白色的,好一陣子才呈現紅色,這是遊走毒液已停止,可以沿著紅白交界處灸斷,紅腫自然會消。凡是瘡疽,以手按壓它,如果很牢固堅硬,那麼還沒有膿。如果有一半柔軟一半堅硬,那就已經有膿了。另外,按壓腫塊,不熱的是沒有膿,非常熱的是有膿,應該趕快將它弄破。

愚按:,瘡瘍毒氣已結而不發者,法當補其血氣,使膿速成而針之。其膿既潰,宜培養脾胃以生肌斂口。大凡瘡瘍膿血既潰,當大補血氣為先,雖有他症,當以末治。

白話文:

我的看法是,瘡瘍的毒氣已經結成但尚未發作,應該以補益血氣為原則,讓膿液快速形成後就可以針刺放膿。膿液潰爛後,需要調理脾胃以生肌斂口。通常瘡瘍的膿血潰爛後,應該首先生肌斂口,即使有其他症狀,也應該最後才治療。

附治驗

二守施希祿,項患毒,膿已成,因畏針,焮延至胸,色赤如霞,其脈滑數,飲食不進,月餘不寐,肢體甚倦。此氣血虛,而不能潰也。余針之,腫出即睡,覺而思食,用托裡藥,兩月而愈。

白話文:

有個病人名叫施希祿,得了頸部中毒,膿已成熟,卻因為害怕扎針,延誤治療,最後膿瘡擴散到胸部,顏色鮮紅如晚霞,脈搏滑而數,吃不下飯,一個多月沒睡著,四肢非常疲倦。這是因為氣血虛弱,膿瘡無法潰破。我用針扎他,膿腫破了之後他就睡著了,醒來後想吃東西,我用扶正託裡的藥物治療,兩個月後痊癒。

州守胡延器,膿熟不潰,倦怠發熱。余為針之,膿遂湧出,已而發熱惡寒,大渴不止,此虛之極也。服人參黃耆湯二劑,熱愈甚,又二劑始應。再以當歸補血湯數劑漸痊。

白話文:

州長胡延器,膿瘡成熟但不潰破,身體疲倦且發燒。我用針幫他治療,膿液隨即湧出。不久之後,他發高燒、怕冷,非常口渴,這是虛弱到極點的表現。服用人參黃耆湯兩劑,發燒更加嚴重,又服用兩劑才開始好轉。之後再服用當歸補血湯數劑,逐漸痊癒。

一老人,腿患癰,膿自潰,忽發昏瞀,脈細微,此血虛極也。以大補之劑而蘇。

一弱人,流注內潰,出敗膿五六碗,是時口眼歪斜。以獨參湯附子二錢,二劑少愈,更以十全大補之劑,月餘而痊。大抵瘡瘍膿血既泄,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症,當以末治之。

白話文:

有個體質虛弱的人,患了流注,膿水向體內擴散,吐出五六碗又臭又髒的膿,那時候他的嘴角和眼睛都歪了。用獨參湯加上二錢附子,服用了兩劑藥後症狀稍微好轉,之後以十全大補的藥物治療,一個月後痊癒。總之,瘡疽膿血已經排出,應當以補氣血為先,即使還有其他的症狀,也應該暫時不予處理。

4. 論瘡口冷澀難合第三十二

治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燻之,更以神異膏貼之,必須守禁調理,否則不效。

白話文:

治療膿瘡很久了還沒有癒合,肉色發白並且膿液很少,這是由於氣血都很虛弱,不能夠運行,而瘡口變得冰冷乾燥。每天用艾葉一把煮湯,避開風吹日曬後用來清洗,並且燒松香點煙來燻洗,再用神異膏貼敷。一定要遵守禁忌並且調理身體,否則就不會有效。

愚按:,前症,果因寒邪凝滯氣血,不能榮衛,宜用斯法祛散寒邪,補接陽氣,其功甚大。若因血氣虛弱,不能潮會瘡口,必用補脾胃生氣血為善。丹溪先生云:諸經惟少陽、厥陰之生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而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敗症。苟反用驅利毒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的症狀,確實是寒邪凝滯氣血,導致氣血不能循環流動所引起的。應該使用這個方法來驅散寒邪,補充陽氣,效果會非常好。如果是因爲血氣虛弱,導致瘡口不能癒合,就必須使用補脾胃生氣血的方法來治療。丹溪先生說:所有經絡中惟有少陽和厥陰會長癰疽,應該提前預防,因爲它們氣多血少。血少則肌肉難以生長,瘡口長時間不癒合,一定會形成敗症。如果反而用驅利毒藥,損傷陰分的血,那就會禍不旋踵。

附治驗

地官李孟卿,環跳穴患疽,內服外敷,皆敗毒寒劑,因痛極刺之,膿瘀大泄,瘡口開張,其色紫黯,右關脈浮大。此胃氣復傷,不能榮於患處也。余以豆豉餅、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數劑,由是胃氣醒而飲食漸進,患處暖而肌肉漸生,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白話文:

地官李孟卿,環跳穴患有疽瘡,用內服外敷的方式治療,皆使用了敗毒寒劑,但因為疼痛劇烈,所以刺破膿瘡,膿血大量流出,瘡口擴大,呈現紫黯的顏色,右關脈浮大。這是因為胃氣再次受傷,不能榮養患處造成的。我於是使用豆豉餅、六君子湯加上藿香、砂仁、炮姜等藥物治療,多劑之後,胃氣甦醒,飲食逐漸恢復正常,患處也逐漸溫暖起來,肌肉逐漸生長。最後再服用十全大補湯,病情痊癒。

大尹都承慶,患附骨疽,內痛如錐,外色不變,勢不可消。喜其未用寒劑,只因痛傷胃氣,而不思飲食,用六君子湯治之,飲食少進。更以十全大補,二十餘劑而膿成,針去。仍以大補湯倍用參、耆、歸、術,加麥門、五味、遠志、貝母,數服,膿漸止,而瘡亦愈。按二症,蓋因濕熱滯於肉理,真氣不能運化。其始治宜實脾土,和氣血,隔蒜灸,而疽自消矣。

白話文:

大尹都承慶,患上了附骨疽,內部疼痛像針刺一般,外部顏色不變,病情無法消除。我很高興他此前沒有使用寒涼藥劑,因為疼痛會損傷胃氣,導致他不想飲食。我用六君子湯治療,使他能夠少量進食。進一步使用十全大補湯,服用二十多劑後,膿腫形成,針刺排膿。我仍舊以大補湯治療,加倍使用參、耆、歸、術,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遠志、貝母,服用幾次後,膿液逐漸停止,瘡口也逐漸癒合。根據這兩個病例,我認為,這兩種疾病都是由於濕熱停滯在肌肉組織中,導致真氣無法運化造成的。在治療的初期,應該以健脾益氣、調和氣血為原則,隔蒜灸之,則瘡疽自會消除。

治背疽糝藥方

李氏云:龍游有患背疽者,大潰,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用鯽魚去腸,實以羯羊糞,烘焦為末,干糝之,瘡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屢用有效,故附於此,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白話文:

李氏說:龍遊縣有一位患者患有背部疽瘡,潰爛嚴重,內臟幾乎與皮膚間隔薄膜,他認為自己必死無疑,於是將鯽魚去腸,填入羯羊糞,烘烤成末,敷在瘡口上,瘡口自行收縮癒合。這個方法出自洪氏的方劑,多次使用,效果很好,所以附錄在此,需要等到膿液減少,等待長出新的肌肉時再使用。

附治驗

黃汝耘,患發背,用生肌藥益潰,大便泄瀉,其脈微緩。余謂脾胃虛,先用二神丸以止其瀉,次用大補藥以固其本,更用豬蹄湯洗患處,用黃耆末以塗其外。喜其初起曾用艾灸,毒不內攻,兩月而愈。

白話文:

黃汝耘,患有背部發炎的疾病,使用了生肌藥物來治療,但病情卻更加嚴重,出現腹瀉的症狀,而且脈搏虛弱緩慢。我認為是脾胃虛弱所引起的,首先使用了二神丸來止瀉,然後使用大補藥物來增強體質,同時使用豬蹄湯來清洗患處,並在患處塗抹黃耆粉。慶幸的是,他之前曾經使用艾灸來治療,所以毒性沒有深入體內,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後痊癒了。

許鴻臚,發背十餘日,腫硬木悶,肉色不變,脈沉而實,此毒在內。先以黃連內疎湯,更以消毒托裡藥,其毒始發。奈欲速愈,急用生肌藥,患處如負石,身如火焮,遂致不起。

白話文:

許鴻臚,患發背症十幾天了,腫塊堅硬,疼痛沉悶,皮膚顏色沒有變化,脈象沉著而有力,(這些症狀)說明邪毒蘊藏在體內。先用黃連內疏湯,再用消毒託裡 ilaçları,邪毒才開始發出。但因為他想快速痊癒,急於服用生肌 ilaçları, 結果患處感覺像背負著石頭,全身像火燒一樣疼痛,最終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