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用藥溫涼須防秘泄論第三十三

伍氏曰:凡瘡家皆宜宣去其毒,盪滌陳莝,宜用神仙追毒丸六味車螯散五香連翹湯千金漏蘆湯,更當詳辨稟賦強弱,臨時加減。大抵治瘡要法,須臟腑堅而不秘,通而不泄,真氣不耗,邪無所留。如秘結,神效麻仁丸。凡瘡潰後,尚覺虛熱,可與五香湯大黃、朴硝。

白話文:

伍氏說:凡是患有瘡瘍的人,都應該宣泄其毒,去除瘀血,可以使用神仙追毒丸、六味車螯散、五香連翹湯、千金漏蘆湯,還要詳細辨別患者的體質強弱,臨時加減用藥。總之,治療瘡瘍的方法,必須使臟腑堅固而不閉塞,通暢而不泄瀉,真氣不消耗,邪氣無處停留。如果出現便祕,可以使用神效麻仁丸。凡是瘡瘍潰爛後,仍然感覺虛熱,可以使用五香湯加上大黃、朴硝。

且如治瘡溫藥,先用桂以通血脈,宣導百藥、冷藥,必用地黃補不足,益氣填髓。近用乳香散乳香消毒,綠豆清熱,真良藥也。

白話文:

就好比治療瘡口,使用溫熱的藥物,要先用桂皮來疏通血脈,讓其他藥物得以發揮效用;使用寒涼的藥物,一定要用地黃來補益氣血,填補髓海。最近使用乳香散來治療。乳香具有殺菌消毒的功效,綠豆能夠清熱解毒,都是非常好的藥物。

愚按:,大腸秘結,果因血燥,胃氣不虛,最宜前藥。若因精血枯涸,用八珍、桃仁、麻仁。其潰後發熱,若因氣虛,用四君、黃耆當歸;血虛用四物、白朮茯苓;氣血俱虛,用八珍、黃耆;若大便秘,小便赤,用四物、麥門、五味;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或六味丸;若下後元氣傷而發熱,用六君當歸,胃氣虛而發熱,用補中益氣湯。大凡二便,肝腎主之。經云:腎主五液,開竅於二陰。若津液滋潤,大便通利;若津液不足,必因脾氣虧損,當培養化源。

白話文:

我認為,大腸祕結,如果是因為血燥、胃氣不虛,最適合使用前面的藥物。如果是因為精血枯涸,可以使用八珍、桃仁、麻仁。大腸潰瘍後發燒,如果是因為氣虛,可以使用四君、黃耆、當歸;如果是血虛,可以使用四物、白朮、茯苓;如果是氣血兩虛,可以使用八珍、黃耆;如果大便祕結,小便赤黃,可以使用四物、麥門、五味;如果沒有效果,則需要立即使用加減八味丸或六味丸;如果腹瀉後元氣受傷而發燒,可以使用六君當歸;如果胃氣虛弱而發燒,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總之,大、小便的功能,是由肝臟和腎臟控制的。經文說:腎臟控制著五種體液,分別通向兩個陰部。如果體液滋潤充足,大便就能順暢通利;如果體液不足,一定是因為脾氣虧損,需要培養化生體液的源頭。

附治驗

儒者顧大有,年幾六旬,仲冬背疽初起入房,患處黑死五寸許,黯暈尺余,漫腫堅硬,背如負石,發熱作渴,小便頻數,兩耳重聽,揚手露體,神思昏憒,脈沉而細,右手為甚,便秘二十七日,計進飲食百餘碗,腹內如常。眾欲通之,余曰: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劑六君加薑、附、肉桂,三劑瘡始焮痛。

白話文:

儒者顧大有,年齡將近六十歲,仲冬時背部疽瘡初起的時候進了我的診所,患處大約有五寸範圍變成了黑色硬塊,昏暗紅腫的部分有一尺多,腫塊漫且堅硬,背部就像背負了一塊石頭般沉重,發熱口渴,小便頻繁,兩耳重聽,伸手露體,神情昏沉,脈搏沉細,右脈比左脈更虛弱,他已經便祕二十七天了,期間吃了大概有上百碗食物,但肚中並未像正常人般排便。眾人都想替他灌腸通便,但我說:值得高興的是這裡(指病竈),趕緊用大劑量的六君湯加薑、附子、肉桂,三劑藥後他的瘡口才開始感到紅腫疼痛。

自後空心用前藥,午後以六味丸加參、耆、歸、術五劑,復用活命飲二劑,針出黑血甚多,瘀膿少許,背即輕軟。仍用前藥,便亦通利。余他往四日,神思復昏,瘡仍黑陷,膿水淋漓,飲食不進,急以歸、術各一兩,炮附子五錢,薑、桂各三錢服之,即索飲食,並鴨子二枚,自後日進前藥二劑,肉腐膿潰而愈。錦衣傅允承母,年逾七十,腰生一癗,作癢異常,脈浮數而反惡寒。

白話文:

之後,我空腹服用之前的藥方,下午服用六味丸,加入人參、黃耆、當歸、白術五劑,又服用活命飲二劑,針灸出黑血很多,瘀膿少量,背部立刻輕鬆柔軟。還用之前的藥方,大便也通暢了。我離開他四天後,他的精神思維又昏迷,瘡口仍然黑陷,膿水淋漓,飲食不進,我緊急用當歸、白術各一兩,製過的附子五錢,生薑、肉桂各三錢給他服用,他就索性吃喝,還吃掉兩隻鴨子,之後一天服用之前的藥方二劑,肉腐爛、膿潰破而痊癒。錦衣衛傅允承的母親,年齡超過七十歲,腰部生了一個腫瘡,異常癢,脈象浮數而有怕冷的症狀。

余曰:此瘡疽之症也,未潰而先弱,何以收斂,況大便不通,則其氣已竭,治之無功。其子懇請,不得已,用六君加藿香、神麯,數劑,飲食漸進,大便始通。更用峻補之劑,潰而膿清,作渴,再用參、耆、當歸、麥門、五味、熟地而渴止。允承喜曰:吾母可無虞矣!余曰:尚難收斂,先日之言也。

白話文:

我說:這是瘡疽的症狀,還沒有潰爛就先虛弱,用什麼來收斂,況且大便不通,那麼他的元氣已經耗盡,治療也沒有用了。他的兒子懇求我,不得已,使用六君湯加藿香、神麴,數劑之後,飲食漸進,大便開始通暢。再用大補的藥劑,潰爛後膿液清淨,病人感到口渴,再用參、耆、當歸、麥門、五味、熟地等藥,口渴才停止。允承高興地說:我的母親可以沒有危險了吧!我說:還很難收斂,這是前幾天的話呀。

彼疑,遂速他醫,卒致不起。

2. 生白痂切護勿觸論第三十四

伍氏曰:癰潰之後,敗肉漸去,新肉漸生,日見堆阜,方成白膜新肉,當滋養平復無虞。大凡瘡口未可速合,日用豬蹄湯洗去惡濁,外敷生肌膏神異膏,毒膿出盡,可用聖效散以合瘡口,更慎起居,節飲食,戒七情,否則虛症蜂起,多致不救。慎之!

白話文:

伍氏說:癰瘡潰破之後,腐肉逐漸脫落,新肉逐漸生長,日漸隆起,形成白膜新肉,此時應以滋養藥物治療,使之平復無虞。一般來說,瘡口不能很快癒合,每天用豬蹄湯清洗瘡口,以去除惡濁之氣,外敷生肌膏或神異膏,待毒膿排盡後,可以用聖效散來收斂瘡口。此外,還要慎重起居,節制飲食,戒除七情,否則虛症蜂起,多致不救。謹記!

愚按:,前症,敗肉去而新肉生者,須先微赤,四沿漸生白膜者,此胃中生氣也,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若赤甚者,血虛而有火也,用四物加參、耆、白朮以調補之,若赤而不生膜者,氣虛也,用四君加當歸黃耆,若色白而無神者,氣血俱虛也,用十全大補加薑、桂。如不應,急加附子。大凡瘡疽潰後,敗肉漸去,新肉漸生,此乃脾胃之氣充實也。若惡濁已一去,宜用當歸膏

白話文:

依我的看法,前述情況,腐爛的肉去掉而生出新的肉,須先微呈紅色,四邊逐漸生出白色的膜,這是胃中生出元氣的緣故,使用四君子湯來滋補它。如果紅色很明顯,是血虛而有火,使用四物湯加黨參、黃耆、白朮來調補它。如果紅色而沒有生出膜,是氣虛,使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來調補它。如果顏色白而沒有生氣,是氣血俱虛,使用十全大補湯加生薑、桂枝來調補它。假若以上的方法都沒有效,就緊急加上附子。一般來說,瘡疽潰爛之後,腐肉逐漸去掉,新的肉逐漸生出,這是脾胃之氣充實的緣故。如果惡濁之物一旦消除,宜使用當歸膏。

3. 體察愛護論第三十五

伍氏曰:癰疽一症,病人當自體察。凡初作,先以墨圍患處,卻視浮沉聚散,膿出視其多少,肉生視其闊狹,飲食視其美惡,臟腑防其秘泄,瘡口防其奢裂。宜戒怒節勞,調補元氣,保愛體察,慎不可忽。

白話文:

伍氏說:癰疽這個疾病,病人應該自己體察。凡是剛開始發作,先用墨汁圍住患處,然後觀察膿液的浮沉聚散,膿液排出時看它的多少,肉的生長看它的廣窄,飲食看它的好壞,臟腑防備它的閉塞泄瀉,瘡口防備它的擴大破裂。應該戒怒節勞,調補元氣,保愛身體並體察病情,慎重不可忽視。

愚按:,前論,即丹溪先生所云,癰疽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東垣先生教人以飲食有節,起居有時。素問反復言之,可不慎哉。太凡泄瀉,易損元氣,腫瘍犯之,不能成膿,潰瘍犯之,不能生肌,患者慎之。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所說的,就是丹溪先生所說的,癰疽應首先幫助胃部壯強元氣,使根本牢固。東垣先生教導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素問反復提到這一點,可不是應該謹慎嗎?一般來說,泄瀉很容易損傷元氣,腫瘤犯之,不能化膿,潰瘍犯之,不能生肌,患者務必謹慎。

附治驗

太守朱陽山之內,年五十二,四月四日,背當心生疽如慄,三日漸大,根盤五寸許,不腫痛,不寒熱,脈微而沉。余曰:實則痛,虛則癢,不發不治,潰而不斂亦不治。乃與大補陽氣之劑,色白而黯,瘡勢如故,神疲食減,小便淋澀。乃與大補氣血,加薑、桂二劑,瘡亦不起。

白話文:

太守朱陽山,五十二歲,四月四日,背部正對著心臟的地方長了一個瘡,像栗子那麼大。三天後,瘡口逐漸增大,根部盤結有五寸左右,不腫不痛,不冷不熱,脈搏微弱而沉細。我說:如果瘡勢實熱,就會疼痛;如果虛寒,就會奇癢。不發作的時候不能治療,潰爛而不收斂也不能治療。於是,我給他開了大補陽氣的藥方,但是他的臉色仍然蒼白而晦暗,瘡勢也沒變化,反而精神疲乏,食慾減退,小便淋澀不通暢。我又給他開了大補氣血的藥方,並加入薑、桂兩味藥,但瘡勢仍然沒有好轉。

十五日涉怒嘔瀉並作,復與大補藥一劑,瘡仍不起,留前藥二劑,昏憒不服。或勸之,省悟,依方連進七劑,十六日瘡起而潰,色紅而淡。十九日與大補二十餘劑,後因勞自汗,口乾舌強,太陽髮際、腦頂俱脹,此血氣俱虛,肝膽火上炎,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芍藥,頓愈。但內熱少睡,手足發熱,不時霍熱,用逍遙散加山梔,熱退,復用歸脾湯,瘡亦愈。

白話文:

十五日發了脾氣,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又服用了一劑大補藥,瘡口仍然沒有長好,留下前面開的藥兩劑,但是他神志不清,不願意服用。有人勸他,他才省悟過來,按照方子連續服用了七劑藥,十六日瘡口長了出來並且潰爛,顏色是紅色偏淡的。十九日給他服用了大補藥二十多劑,後來由於勞累出了汗,嘴巴乾澀,舌頭僵硬,太陽穴、頭頂都脹痛,這是因為血氣虛弱,肝膽火氣上升,用了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芍藥,病情頓時好轉。但是內熱導致睡眠少,手腳發熱,時不時地感到燥熱,用了逍遙散加山梔,熱退了,又用了歸脾湯,瘡口也痊癒了。

計瘡發及斂,凡四十二日,未嘗一用攻瘡之藥。

江陰舉人陳鳴岐,寓京患背疽,用大補之劑而愈。翌日欲回,先期設席作謝,對談如常。是晚得家信,大拂其意,惱怒發熱作渴,食梨子少許,至夜連瀉數次,早促余視,脈已脫矣,竟至不起。夫梨者,利也,疎利下行之物,凡脾胃虛寒,產婦金瘡者,皆當忌之。

白話文:

江陰的舉人陳鳴岐住在京城的旅舍中,患了背部膿瘡的疾病,用了大補的藥物而痊癒了。第二天他想回老家,提前設宴表示感謝,言談舉止如常。到了晚上,他收到家信,很不如意,心煩惱怒,發熱口渴,吃了一點梨子,到了晚上連續腹瀉數次,第二天早上他把我叫去就診,他的脈象已經脫落了,最終沒能起來。這個梨子,是性寒的,容易導致腹瀉,脾胃虛寒、產婦以及金瘡者,都應該忌諱吃梨子。